《宿迁市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宿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14018055
  • 页数:1060 页
图书介绍:

序言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年表 6

第一节 工程承包 47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土匪活动 54

大事纪略 54

二、小刀会活动 59

三、民国时期宿迁教育界爱国斗争 61

四、日军暴行 62

五、“文化大革命”运动 64

第一编 建置 67

第一章 沿革与境域 67

第一节 沿革 67

第二节 境域 70

第二章 治所与政区 73

第一节 治所 73

第二节 政区 75

第二编 自然环境 84

第一章 地质 84

第一节 地层 84

第二节 火成岩 86

第三节 地质构造 86

第四节 水文地质 87

第五节 工程地质 88

第二章 地貌 90

第一节 地貌大势 90

第二节 地貌类型 90

第三章 气候、物候 91

第一节 气候 91

第二节 物候 96

第四章 河流 湖泊 99

第一节 河流 99

第二节 湖泊 101

第五章 土壤 102

第一节 土壤分类 102

第二节 理化性状 103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105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05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06

第七章 自然资源 108

第一节 气候资源 108

第二节 水资源 109

第三节 土地资源 109

第四节 矿藏资源 110

第八章 自然灾害 110

第一节 气象灾害 110

第二节 地震灾害 113

第三节 病虫灾害 114

第三编 人口 117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17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17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 118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20

第一节 民族 性别 年龄 123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23

第二节 文化程度 职业 婚姻 130

第三节 晚婚 135

第一节 计划生育机构 135

第三章 人口控制 135

第二节 宣传 教育 135

第四节 节育 136

第五节 优生优育 137

第四章 人口普查 138

第一节 第一、二、三次人口普查 138

第二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 139

第四编 镇、乡、场、圃概况 141

第一章 镇 141

第一节 宿城镇 141

第二节 皂河镇 143

第三节 埠子镇 144

第四节 大兴镇 145

第五节 耿车镇 147

第六节 来龙镇 148

第二章 乡 149

第一节 仰化乡 149

第二节 洋北乡 150

第三节 南蔡乡 151

第四节 罗圩乡 151

第五节 龙河乡 152

第六节 三棵树乡 153

第七节 双庄乡 154

第八节 支口乡 155

第九节 蔡集乡 156

第十节 王官集乡 157

第十一节 赵埝乡 158

第十二节 黄墩乡 158

第十三节 骆马湖乡 159

第十四节 晓店乡 160

第十五节 井头乡 161

第十六节 塘湖乡 162

第十七节 曹集乡 163

第十八节 侍岭乡 164

第十九节 保安乡 165

第二十一节 新庄乡 166

第二十节 关庙乡 166

第二十二节 丁嘴乡 167

第二十三节 陆集乡 168

第二十四节 卓圩乡 169

第三章 场圃 170

第一节 原种场 170

第二节 良种繁育场 171

第三节 嶂山林场 171

第四节 果园场 172

第五节 林苗圃 172

第六节 桑苗圃 173

第一章 城市建设 174

第一节 城区规模 174

第五编 城乡建设 174

第二节 城市规划 176

第三节 市政工程 177

第四节 公用事业 180

第五节 园林 绿化 181

第六节 城区主要建筑 182

第七节 住宅建设 184

第八节 城市管理 185

第二章 村镇建设 186

第一节 村镇规划 186

第二节 建制镇建设 187

第三节 乡级集市建设 188

第四节 村庄农房建设 190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190

第一节 公房管理 190

第二节 私房改造 192

第三节 拆迁补偿 192

第六编 环境保护 194

第一章 环境质量 194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 194

第二节 地表水质量 197

第三节 地下水质量 206

第四节 环境噪声 206

第五节 固体废弃物堆积 209

第一节 新污染源控制 210

第六节 农药污染 210

第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 210

第二节 老污染源治理 211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 213

第三章 环境质量监测 215

第一节 设施 215

第二节 环境要素监测 216

第三节 污染源监测 217

第四节 环境监测报告 217

第四章 环境监督管理 218

第一节 环保机构 218

第二节 地方环保法规 218

第三节 环保宣传、教育 218

第四节 监督管理 219

第五节 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221

第五章 环境科研 222

第一节 环境科学技术研究 222

第二节 环境科学技术应用 222

第七编 交通 225

第一章 交通设施 225

第一节 公路 225

第二节 航道 226

第三节 桥梁与渡口 227

第四节 港口与码头 231

第五节 船闸 232

第二章 交通工具 233

第一节 车辆 233

第二节 船舶 234

第三章 交通运输 235

第一节 陆运 235

第二节 水运 236

第四章 交通管理 238

第一节 运输管理 238

第三节 装卸及搬运 238

第二节 路政 239

第三节 航政 239

第四节 安全监理 240

第八编 邮电 242

第一章 邮电机构 242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邮电机构 242

第二节 建国后邮电机构 244

第一节 邮政网路 246

第二章 邮电网路 246

第二节 电信网路 248

第三章 邮电业务 249

第一节 邮政业务 249

第二节 电信业务 251

第四章 邮电设备 252

第一节 邮政设备 252

第二节 电信设备 252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国民经济概况 254

第一章 国民经济概况 254

第九编 经济综述 254

第二节 建国后国民经济概况 255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58

第二章 经济结构 258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61

第三节 工农业比例结构 262

第四节 工业内部结构 263

第五节 农村农副工比例结构 264

第三章 国民收入、分配、投资 265

第一节 国民收入 265

第二节 分配 26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 268

第四章 人民生活 270

第一节 经济收入 270

第二节 物质消费 272

第三节 文化消费 273

第十编 水利 276

第一章 湖泊治理 276

第一节 骆马湖水库 276

第二节 黄墩湖临时滞洪区 280

第二章 流域性河道兴修 281

第一节 废黄河宿迁段 281

第二节 中运河宿迁段 282

第三节 总六塘河宿迁段 285

第四节 新沂河宿迁段 286

第一节 淮河水系河道 288

第三章 区域性河道兴修 288

第二节 沂沭泗水系河道 290

第四章 境内河道兴修 292

第一节 运东片河道 292

第二节 运西片河道 293

第五章 水利枢纽工程 295

第一节 皂河枢纽工程 295

第二节 宿迁枢纽工程 297

第三节 嶂山枢纽工程 299

第四节 刘老涧枢纽工程 301

第五节 南水北调工程 302

第六章 农田水利建设 304

第一节 灌区建设 304

第二节 圩区建设 308

第三节 丘陵区治理 310

第四节 打井工程 311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防汛概况 312

第七章 防汛抗洪 312

第二节 建国后防汛概况 313

第三节 四次抗洪纪实 313

第八章 水政与管理 31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17

第二节 水利法规 319

第三节 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 320

第四节 水利财务管理 321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326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326

第十一编 农业 326

第二节 土地改革 327

第三节 互助合作 328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330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31

第二章 种植业概述 332

第一节 农业机构及其服务 332

第二节 农业区划 333

第三节 耕地与劳动力 335

第四节 作物熟制 337

第五节 耕作方法 338

第六节 旱田改水田 338

第七节 施肥改土 339

第九节 农作物保护 341

第八节 良种繁育 341

第三章 粮食作物 344

第一节 麦 344

第二节 稻 347

第三节 玉米 349

第四节 甘薯 350

第五节 大豆 351

第六节 高粱 352

第七节 豌豆 352

第四章 经济作物 353

第一节 棉花 353

第十节 杂豆 353

第八节 荞麦 353

第九节 谷子 353

第二节 金针菜 358

第三节 油菜 359

第四节 花生 360

第五节 芝麻 360

第六节 麻类 361

第七节 烟叶 361

第八节 蔬菜 361

第九节 中药材 362

第五章 农机具 364

第一节 农机具种类 364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水平 365

第三节 农机管理 366

第一章 林业 369

第一节 林果分布 369

第十二编 林、牧、渔、蚕桑业 369

第二节 育苗植树 370

第三节 林果保护 371

第四节 林果效益 371

第五节 古稀珍奇树木 372

第二章 畜牧业 376

第一节 畜禽品种与繁殖 376

第二节 畜禽饲养 378

第三节 疫病防治 379

第一节 水域资源与水产种类 381

第三章 水产业 381

第二节 水产养殖 382

第三节 水生经济植物种植 386

第四节 捕捞 387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 389

第六节 渔业体制 389

第七节 渔政 390

第四章 蚕桑业 391

第一节 植桑 391

第二节 养蚕 392

第三节 经济效益 392

第一节 民族工业 397

第一章 经济成分 397

第十三编 工业 397

第二节 地方公立、国营工业 398

第三节 集体工业 399

第四节 私营与个体工业 399

第二章 建材工业 40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00

第二节 砂石开采加工 400

第三节 砖瓦 石灰 涂料 401

第四节 水泥及其制品 402

第三章 纺织工业 40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03

第二节 棉纺织 403

第三节 毛纺织 404

第四节 缫丝 405

第五节 丝绸印染 40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06

第六节 针织复制 406

第四章 酿酒工业 406

第二节 粮食酒酿造 407

第三节 果酒酿造 409

第五章 粮、棉、油加工工业 40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09

第二节 粮食加工 410

第三节 棉、油加工 410

第六章 副食品工业 4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11

第二节 肉类、水产品加工 412

第三节 豆制品 蛋品 413

第四节 糕点糖果制作 414

第五节 罐头 乳制品 415

第六节 蔬菜加工 416

第七节 佐料 417

第七章 化学医药工业 41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17

第二节 卫生材料 制药 417

第三节 化肥 418

第四节 农药 419

第五节 塑料制品 420

第六节 橡胶制品 420

第八章 冶金、机械、电子工业 421

第二节 冶炼钢铁 42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21

第三节 农机具制造 422

第四节 机床、叉车制造 423

第六节 汽车、船舶修造 424

第五节 豆制品机械化系列生产线 424

第七节 机械配件 425

第八节 金属制品 426

第九节 电子仪表 428

第九章 其他工业 428

第一节 印刷 428

第二节 服装 430

第三节 鞋帽 431

第四节 刺绣 432

第五节 制革 432

第六节 竹木加工 433

第十四编 玻璃 436

第一章 原料 燃料 436

第一节 原料 436

第二节 燃料 437

第二章 玻璃生产 438

第一节 设备 438

第二节 技术 439

第三节 品种 产量 质量 440

第一节 销售 443

第四节 包装 443

第三章 销售 效益 443

第二节 经济效益 444

第四章 玻璃企业 445

第一节 耀徐玻璃有限公司 445

第二节 久安砂地公司 446

第三节 江苏玻璃厂 446

第四节 宿迁玻璃厂 448

第五节 宿迁市平板玻璃厂 449

第六节 镇、乡办玻璃厂 449

第十五编 能源 451

第一章 电力 451

第一节 发电 451

第二节 供电 455

第三节 用电 461

第四节 管理 464

第二章 煤炭 467

第一节 采煤 467

第二节 炼焦 470

第三章 沼气 柴草 470

第一节 沼气 470

第二节 柴草 471

第十六编 建筑业 472

第一章 建筑设计 472

第一节 设计队伍 472

第二节 工程勘察 473

第三节 工程设计 473

第四节 抗震加固 474

第一节 企业发展概况 475

第二章 建筑企业 475

第二节 机械设备 477

第三节 技术力量 478

第三章 建筑施工 479

第二节 工程结算 479

第三节 优质工程 480

第四章 建筑管理 483

第一节 行业归口管理 483

第二节 施工现场管理 484

第三节 经营管理 484

第一节 私营及个体商业 488

第一章 经济成分 488

第十七编 商业 488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 489

第三节 国营商业 489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490

第五节 其他集体商业 491

第二章 企业管理 492

第一节 商政 492

第二节 综合管理 492

第三章 集市贸易 494

第一节 城乡集市 494

第二节 庙会 物资交流会 495

第四章 生产资料采购供应 496

第二节 耕畜 农机具 小农具 497

第三节 金属材料 机电设备 498

第四节 建筑材料 499

第五节 化轻原料 500

第六节 煤炭 石油 500

第五章 生活资料采购供应 501

第一节 纺织、针织品 501

第七节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501

第二节 百货 文化用品 502

第三节 五金交电商品 503

第四节 日用杂品 504

第五节 蔬菜 果品 504

第六节 肉禽蛋 水产品 505

第七节 其他副食品 506

第八节 中西药 509

第六章 农副产品收购 510

第一节 棉麻 510

第二节 金针菜 511

第三节 蚕茧 蜂蜜 511

第四节 薄荷油 512

第五节 毛皮 512

第六节 草制品 512

第七章 对外贸易 513

第一节 出口货源组织 513

第二节 出口商品 514

第一节 饮食业 516

第三节 进口商品 516

第八章 饮食、服务业 516

第二节 服务业 518

第一章 粮油市场 52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粮油市场 520

第十八编 粮油经营 520

第二节 建国后粮油市场 521

第一节 统购 522

第二节 合同定购 522

第二章 收购 522

第三节 议购 523

第四节 收购价格 523

第三章 销售 524

第一节 对农业人口供应 524

第二节 对非农业人口供应 525

第三节 议价供应 527

第四节 军粮及其他供应 527

第五节 销售价格 528

第四章 储运 529

第一节 粮仓 529

第二节 保管措施 530

第三节 调拨运输 531

第一章 财政 534

第一节 机构 534

第十九编 财政税务 534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535

第三节 财政收入 537

第四节 财政支出 540

第五节 公债和国库券 542

第六节 财政管理 542

第二章 税收 545

第一节 机构 545

第二节 田赋 农业税 546

第三节 工商业税 550

第四节 税务管理 556

第一章 机构 559

第一节 典当 559

第二十编 金融 559

第二节 钱庄 560

第三节 官银钱局 560

第四节 银行 561

第五节 信用合作社 562

第六节 保险公司 562

第一节 银元 铜元 563

第二节 门票 流通券 法币 日伪币 关金券 563

第二章 货币流通 563

第三节 淮海币 华中币 人民币 564

第三章 信贷 565

第一节 存款 565

第二节 贷款 568

第三节 汇兑结算 572

第五章 保险事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573

第二节 金银管理 573

第一节 保险事业 573

第一节 金库 573

第四章 金库和金银管理 573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575

第一章 计划管理 577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77

第二十一编 综合经济管理 577

第二节 计划编制 578

第三节 综合平衡 578

第二章 统计管理 57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79

第二节 统计报表 580

第三节 统计调查与分析 580

第三章 审计管理 58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81

第二节 财务收支审计 582

第三节 企业经营责任审计 582

第四节 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审计 583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58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84

第五节 经济效益审计 584

第二节 市场管理 586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587

第四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589

第五节 商标与广告管理 589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590

第五章 物价管理 59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91

第二节 物价演变 592

第三节 管理措施 597

第四节 非商品收费 598

第六章 物资管理 59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99

第二节 计划分配与调节 600

第三节 物资协作 600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 601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 601

第二节 计量管理 602

第三节 器具生产 603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60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606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606

第二十二编 政党社团 606

第二节 党的代表大会及其重要决策的贯彻 611

第三节 县(市)委工作机构 617

第四节 党的基层组织 619

第五节 宣传 教育 624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 626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62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630

第一节 组织沿革 630

第二节 主要活动 633

第三章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 634

第一节 民进宿迁市支部 634

第四章 社会团体 635

第一节 工人团体 635

第二节 民盟宿迁市支部 635

第二节 农民团体 639

第三节 工商业者团体 640

第四节 妇女团体 641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643

第一章 清及民国时期政权及代议机构 647

第一节 县署 647

第二十三编 政权政协 647

第二节 县公署 648

第三节 宿迁县国民政府 648

第四节 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府 649

第五节 议事会 参议会 651

第二章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 652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652

第二节 人民代表选举 65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654

第四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657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659

第三章 人民政府 660

第一节 县(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660

第二节 基层政权机构 662

第三节 主要政务活动 663

第四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67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667

第二节 工作机构 670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70

第一章 治安 673

第一节 治安机构 673

第二十四编 治安司法 673

第二节 治安管理 674

第三节 侦查 677

第四节 预审 678

第五节 监禁 看守 678

第二章 检察 680

第一节 检察机构 680

第六节 消防 68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81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83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84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84

第三章 审判 685

第一节 审判机构 685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685

第二节 刑事案件审判 687

第三节 民事案件审判 689

第四节 经济纠纷案件审判 691

第五节 行政案件审判 691

第六节 申诉复查案件审判 692

第一节 司法行政机构 693

第二节 人民调解 693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93

第三节 律师事务 694

第四节 公证工作 695

第五节 法制宣传 696

第一章 干部管理 699

第一节 人员编制 699

第二十五编 干部职工管理 699

第二节 干部来源 700

第三节 管理体制 701

第二章 职工管理 705

第一节 劳动就业 705

第二节 职业教育培训 711

第三节 劳动保护 712

第四节 劳动保险 712

第三章 工资福利 713

第一节 干部工资、福利 713

第二节 职工工资、奖金、福利 714

第四章 离休退休 716

第一节 干部离休退休 716

第五章 精减下放 718

第一节 干部职工精减下放 718

第二节 职工退休退职 718

第二节 居民知青上山下乡 719

第一章 拥军优属 720

第一节 拥军 支前 720

第二十六编 民政 720

第二节 抚恤 722

第三节 群众优待及国家补助 722

第四节 烈士褒扬 723

第一节 退伍军人安置 724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724

第二章 退役官兵安置 724

第三章 救灾 救济 扶贫 725

第一节 救灾 725

第二节 救济 726

第四章 社会福利 727

第一节 孤儿弃婴教养 727

第三节 扶贫 727

第二节 孤寡老人供养 729

第五章 其他民政业务 730

第一节 婚姻登记 730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 730

第二节 推行火葬 731

第三节 移民 支边 731

第五节 地名管理 732

第六节 人民来信来访 732

第四节 收容 遣送 732

第七节 侨务 733

第一章 驻军 734

第一节 清代驻军 734

第二十七编 军事 7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735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735

第二章 兵役 736

第一节 兵役机构 736

第二节 兵员征集 737

第三章 地方武装 739

第一节 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 739

第二节 国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741

第三节 民间武装 742

第四章 民兵 743

第一节 组织 743

第二节 活动 744

第三节 武器装备 747

第五章 战事 748

第一节 宿城守卫战 748

第二节 宿北战役 749

第三节 主要零散战斗 750

第一节 学宫 书院 757

第一章 旧式教育 757

第二节 社学 义学 私塾 757

第二十八编 教育 75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58

第二节 幼儿园选介 758

第二章 学前教育 758

第三章 初等教育 75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59

第二节 小学选介 772

第四章 中等教育 773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概况 773

第二节 普通中学选介 775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777

第五章 高等教育 779

第一节 私立宿迁极乐体育专科学校 779

第四节 中等专业学校选介 779

第六章 成人教育 780

第三节 高等自学考试与高等函授 780

第一节 农民教育 780

第二节 广播电视大学 780

第二节 职工教育 781

第七章 教师 782

第一节 队伍 782

第二节 进修 783

第三节 待遇 78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785

第二节 学制 785

第八章 教育行政与教育改革 785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研究 786

第四节 考试制度 786

第九章 经费 设施 勤工俭学 787

第一节 经费 787

第二节 设施 788

第三节 勤工俭学 789

第一章 科技组织 7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90

第二十九编 科学技术 790

第二节 研究机构 791

第三节 推广机构 792

第四节 观测机构 794

第五节 群众性科技学术团体 795

第二章 科技队伍 797

第一节 队伍构成 797

第二节 职称评定 798

第一节 科普宣传 799

第二节 科技培训 799

第三章 科普活动 799

第三节 科技交流 800

第四章 技术推广 801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 801

第四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801

第二节 工业技术推广 803

第三节 医疗卫生技术推广 804

第五章 科技成果和专利 805

第一节 科技成果 805

第六章 气象测报与地震测防 813

第一节 气象测报 813

第二节 专利 813

第二节 地震测防 814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817

第一节 文化馆、站 817

第三十编 文化 817

第二节 图书馆、室 818

第三节 档案馆、室 819

第四节 书店 819

第二章 文化娱乐场所 820

第一节 剧场 820

第五节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820

第二节 电影院、队 821

第三节 文化宫 俱乐部 822

第一节 淮红戏剧团 823

第三章 表演团体 823

第二节 京剧团 823

第四节 儿童乐园 823

第三节 淮海戏剧团 824

第四节 杂技团 824

第七节 艺术团 825

第六节 吕剧团 825

第八节 曲艺队 825

第五节 文工团 825

第一节 淮红戏 826

第二节 琴书 大鼓 评词 826

第四章 地方剧种、曲种 826

第五章 文学艺术创作 827

第一节 诗歌 散文 小说 827

第二节 戏剧 曲艺 830

第三节 民歌 音乐 830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篆刻 摄影 834

第五节 民间文学艺术 835

第六章 新闻 839

第一节 报刊 839

第二节 广播 840

第三节 电视 841

第四节 通讯报道 841

第七章 文物胜迹 842

第一节 古遗址 古墓葬 842

第二节 古建筑 843

第三节 石刻 843

第四节 地方景点 844

第五节 纪念地 纪念物 845

第六节 文物管理 846

第一章 卫生事业单位 849

第一节 教会医院 849

第三十一编 卫生 849

第二节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850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 852

第四节 卫生室 医务室 853

第五节 私立医院及个体诊所 853

第二章 医疗 854

第一节 医疗队伍 854

第二节 医疗设施 855

第三节 医疗技术 855

第四节 中医 中药 856

第五节 护理 857

第一节 预防接种 858

第二节 公共卫生 858

第三章 卫生防疫 858

第四章 常见病防治 859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859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 862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863

第一节 新法接生 86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864

第五章 妇、幼、老干部保健 864

第三节 儿童保健 865

第四节 老干部保健 865

第六章 卫生行政 866

第一节 医疗制度 866

第二节 医政 867

第三节 药政 868

第一章 群众体育 870

第一节 体育组织 870

第三十二编 体育 870

第二节 民间体育 872

第三节 职工体育 872

第四节 农民体育 873

第五节 学校体育 873

第一节 主要赛事 875

第二节 主要赛绩 875

第二章 体育竞赛 875

第三节 田径记录 876

第四章 体育经费与设施 880

第二节 教练员、裁判员队伍 880

第一节 经费 880

第一节 运动员队伍 880

第三章 体育队伍 880

第二节 设施 881

第一章 民俗 882

第一节 岁时习俗 882

第三十三编 风俗民情 882

第二节 礼仪习俗 886

第三节 生活习俗 888

第四节 生产行业习俗 890

第五节 姓氏 890

第六节 宗祠 会馆 891

第一节 佛教 892

第二节 道教 892

第二章 宗教 892

第三节 伊斯兰教 893

第四节 基督教 893

第三章 帮会 会道门 894

第一节 帮会 894

第二节 会道门 895

第一章 语音 897

第一节 声母 韵母 声调 897

第三十四编 方言 897

第二节 声韵调配合关系 899

第三节 与北京音对应关系 904

第四节 音变 905

第二章 词汇 908

第一节 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908

第二节 同义词 909

第三节 常用词汇 910

第四节 歇后语 谚语 919

第三章 语法 920

第一节 词类 920

第二节 附加成分 925

第三节 重叠形式 927

第四节 结构 928

第四章 内部差异 929

第一节 语音差异 929

第二节 词汇差异 931

第三节 语法差异 931

人物传略 933

第一节 肥料 农药 农膜 946

人物名录 980

附录 1032

一、历代《宿迁县志》提要 1032

二、历代《宿迁县志》序跋选 1036

三、碑文 1043

四、布告 1046

五、中共宿迁县委员会、宿迁县人民委员会关于生产自救方针贯彻情况和当前农村灾情的报告 1048

六、中共宿迁市委员会、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十条规定 1050

后记 1053

编纂机构和人员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