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血液基础 1
一 造血及血细胞的来源 1
(一)造血 1
(二)血细胞的来源与发育 3
二 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4
(一)造血微环境 4
(二)体液 4
三 血细胞的发育、成熟、释放和衰老 6
(一)分化 6
(二)增殖 7
(三)成熟 8
(四)释放 9
(五)衰老 9
四 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和功能 11
(一)血细胞的组成 12
(二)血浆的组成 13
(三)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14
(四)血液的功能 17
五 血细胞象形态学 18
(一)红细胞象 18
(二)白细胞象 21
(三)血小板象 26
第二部分 红细胞 29
一 贫血概述 29
(一)贫血定义 29
(二)贫血的分类 30
(三)贫血的诊断 32
(四)贫血的临床表现 33
(五)贫血的治疗 34
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 36
(一)病因 36
(四)实验室检查 37
(三)临床表现 37
(二)发病机理 37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38
(六)治疗 39
三 肝炎后再障 40
附 再障分型与鉴别诊断问题 42
四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贫血 45
(一)慢性病贫血 45
(二)慢性肾病贫血 47
(三)其他继发性贫血 49
五 孕妇营养性贫血 52
(一)正常妊娠血液生理变化 52
(二)孕妇的铁代谢 52
(三)胎儿、新生儿、婴儿的铁代谢 52
(四)孕期缺铁及贫血的原因 53
(五)孕期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53
(六)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53
(七)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54
六 小儿贫血 55
(一)小儿贫血特点 55
(二)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 55
(三)小儿贫血的实验诊断标准 56
(四)小儿贫血的诊断特点 57
(五)小儿贫血的治疗 57
七 特殊贫血 59
(一)维生素B1反应性贫血 59
(二)维生素B6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59
(三)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贫血 60
(四)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贫血 60
(五)铝引起的贫血 60
(六)缺铜引起的贫血 61
八 老年性贫血 62
(一)老年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2
(二)老年贫血特点 63
(三)老年贫血的治疗原则 64
九 烧伤后贫血 65
(一)发病机理 65
(二)防治原则 66
十 溶血性贫血及实验诊断 67
(一)溶血及溶贫定义 67
(二)正常胆红质的代谢 67
(三)溶血性疾病的溶血部位 68
(四)溶血性疾病的溶血机理 70
(五)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72
(六)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72
第三部分 白细胞 76
一 白细胞生成与调节 76
(一)神经体液的调节 76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77
(三)液递性调节作用 78
二 白细胞数量变化 79
(一)中性粒细胞 80
(二)淋巴细胞 81
(三)单核细胞 81
(四)嗜酸性粒细胞 82
(五)嗜硷性粒细胞 82
三 中性粒细胞功能与疾病 83
(一)中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 83
(二)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与疾病 85
(三)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亢进与疾病 88
四 白细胞减少症 92
(一)病因 92
(二)发病机理 92
(三)临床表现 93
(四)实验室细胞学检查 93
(五)治疗 94
五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94
(二)临床表现 95
(一)病因 95
(三)实验室所见 96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97
(五)治疗 97
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98
(一)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变化 98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原因 99
(三)诊断 103
(四)治疗 104
七 类白血病反应 104
(一)病因 104
(二)发病机理 105
(三)诊断 106
八 急性白血病的MIC分型 107
(一)形态学分型 107
(二)免疫学分型 111
(三)细胞遗传学分型 112
(四)混合性(粒一淋)急性白血病 114
(五)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 114
九 白血病前期综合征 118
(一)概念和定义 118
(二)MDS分型 118
(三)临床表现 119
(四)实验室检查 119
(五)MDS诊断标准 122
(六)治疗 122
十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23
(一)临床表现 124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24
十一 噬血细胞综合症 126
(一)病因 126
(二)诊断 127
一 出血性疾病 128
(一)正常止血过程 128
第四部分 血小板与止血 128
(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129
(三)正常凝血机制 132
(四)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134
(五)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135
(六)治疗原则 137
二 血栓形成机制及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 138
(一)血栓形成机制 138
(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检查 140
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41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42
(二)DIC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变化 143
(三)DIC的实验室诊断 146
(四)DIC的治疗 148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149
四 过敏性紫癜 149
(二)临床表现 150
(三)实验室检查 151
(四)诊断 151
(五)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152
五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153
(一)分型 154
(二)预防 154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155
六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5
(二)临床表现 156
(三)实验室检查 157
(四)诊断 158
(五)治疗 158
七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9
(一)病因 159
(三)实验室检查 160
(四)治疗 160
(二)临床表现 160
八 单纯性紫癜 161
(一)临床表现 161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62
(三)治疗 162
(四)单纯易出血症 162
(五)沈迪氏病 163
九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163
十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164
(一)发病机理 165
(二)实验室检查 166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66
(四)治疗和预后 167
(五)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 167
十一 易栓症 169
(一)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170
(二)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172
(三)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 175
(四)遗传性肝素辅因子Ⅱ缺乏症 176
第五部分 其他 178
一 免疫缺陷病 178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78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83
(三)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184
(四)免疫缺陷病的治疗 184
(五)NK细胞功能低下综合症 185
(六)艾滋病的血液异常 186
(七)大颗粒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187
二 放射病 191
(一)急性放射病 192
(二)慢性放射病 196
(三)放射病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特征 198
三 染色体与血液病 202
(一)染色体改变在血液病中的特点 203
(二)具有染色体特异性改变的血液病 204
(三)染色体异常的血液学改变 208
四 全血细胞自动分析的临床应用 211
(一)库尔特计数原理 212
(二)结果分析 213
五 脾肿大 217
(一)感染性脾肿大 217
(二)非感染性脾肿大 218
六 淋巴结肿大 221
(一)淋巴结肿大的检查方法 221
(二)急性淋巴结肿大 223
(三)慢性淋巴结肿大 225
(四)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226
(五)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 227
七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228
(一)临床表现 228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229
(三)病理改变 229
(二)实验室检查 229
(五)治疗 230
八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230
(一)临床表现 230
(二)实验室检查 231
(三)病理学检查 231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231
(五)治疗 233
(一)结核菌苗(卡介苗、BCG) 236
第六部分 免疫制剂在肿瘤及血液病中的应用 236
(二)辅酶Q(生物来源的物质) 237
(三)左旋咪唑(Lenamisoe化学免疫增强剂) 237
(四)合成的多核苷酸(Syntheticplln ucleotides) 238
(五)脂多糖(Lipopolysacchayides,Lps) 238
(六)多糖类(Polysallherides)(系高等植物来源的小分子化合物) 238
(七)转移因子(TF) 239
(九)干忧素(IFN) 240
(八)免疫核糖核酸(T—RNA) 240
(十)白细胞介素—2(IL—2) 242
(十一)胸腺素(肽Thymosin) 243
(十二)肿瘤坏死因子(TNF) 244
(十三)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46
(十四)红细胞生成素 248
附录一 临床血液学常用的名词解释 250
1.骨髓穿刺 250
2.骨髓检查指征 250
3.骨髓检查禁忌症 251
4.骨髓检查注意事项 251
5.骨髓外观性状与颜色同疾病的关系 253
6.骨髓细胞增生程度 254
7.粒红比例 254
11.未分化细胞 255
10.中毒颗粒 255
9.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255
8.骨髓外造血 255
12.阿尔小体 256
1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56
14.双相贫血 256
20.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 257
19.血细胞化学染色 257
18.肉瘤 257
17.癌 257
16.恶性肿瘤 257
15.瘤 257
21.简易过氧化酶染色(POX) 258
22.硷性磷酸酶染色(ALP) 258
23.铁染色 259
附录二 临床血液学检查方法及意义 260
附录三 医学临床检查常用略写 271
附录四 食疗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