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屈玉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7064145
  • 页数:2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经络与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参考资料等四章。读者对象:专科及高职中医专业师生。

绪言 1

第一章 经络与腧穴 4

第一节 经络总论 4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4

(一)十二经脉 4

(二)奇经八脉 6

(三)十二经别 8

(四)十二经筋 8

(五)十二皮部 8

(六)十五络 8

二、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8

(一)根结与标本 8

(二)气街与四海 9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9

(一)生理功能 10

(二)病理反应 10

四、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10

(一)在诊断方面 10

(二)在针灸治疗方面 11

(三)在针刺麻醉方面 11

第二节 腧穴总论 11

一、腧穴的发展和分类 11

(一)腧穴的发展 11

(二)腧穴的分类 12

二、腧穴的作用 12

(一)近治作用 12

(二)远治作用 12

(三)特殊作用 12

三、特定穴 13

(一)五输穴 13

(二)原穴、络穴 13

(三)俞穴、募穴 13

(四)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4

(五)八会穴 14

(六)郄穴 14

(七)下合穴 14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14

(一)骨度分寸折量法(又名骨度法) 14

(二)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5

(三)简便取穴法 15

(四)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5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17

一、十二经脉 17

(一)手太阴肺经 17

中府 17

尺泽 18

孔最 18

列缺 18

太渊 18

鱼际 19

少商 19

(二)手阳明大肠经 20

商阳 21

二间 21

三间 21

合谷 21

阳溪 21

偏历 22

手三里 22

曲池 22

肘髎 22

臂臑 22

肩髃 22

迎香 23

(三)足阳明胃经 24

承泣 25

四白 26

地仓 26

颊车 26

下关 26

头维 26

乳根 26

梁门 26

天枢 26

归来 27

伏兔 27

梁丘 28

犊鼻 28

足三里 28

上巨虚 29

条口 29

下巨虚 29

丰隆 29

解溪 30

内庭 30

厉兑 30

(四)足太阴脾经 32

隐白 32

太白 33

公孙 33

商丘 33

三阴交 34

地机 34

阴陵泉 34

血海 34

大包 34

(五)手少阴心经 36

极泉 38

少海 38

通里 38

阴郄 38

神门 39

少冲 39

(六)手太阳小肠经 39

少泽 40

后溪 40

腕骨 40

阳谷 41

养老 41

支正 41

小海 42

肩贞 42

天宗 42

肩外俞 42

肩中俞 42

颧髎 43

听宫 43

(七)足太阳膀胱经 44

睛明 45

攒竹 45

眉冲 45

通天 46

玉枕 46

天柱 46

大杼 46

风门 46

肺俞 46

心俞 46

膈俞 46

肝俞 47

胆俞 47

脾俞 48

胃俞 48

肾俞 48

大肠俞 48

膀胱俞 48

次髎 48

承扶 48

殷门 49

委阳 49

委中 50

膏肓 50

志室 50

秩边 50

承筋 50

承山 50

昆仑 50

申脉 50

至阴 51

(八)足少阴肾经 53

涌泉 54

太溪 54

大钟 55

照海 55

复溜 55

大赫 55

俞府 56

(九)手厥阴心包经 58

天池 59

曲泽 59

间使 60

内关 60

大陵 60

劳宫 60

中冲 60

(十)手少阳三焦经 61

关冲 61

液门 61

中渚 61

阳池 62

外关 62

支沟 63

肩髎 63

翳风 63

角孙 63

耳门 64

丝竹空 64

(十一)足少阳胆经 66

瞳子髎 67

听会 67

颔厌 67

悬厘 67

曲鬓 67

率谷 68

完骨 68

本神 68

阳白 68

头临泣 68

正营 68

风池 68

肩井 69

日月 69

带脉 70

维道 70

环跳 70

风市 70

阳陵泉 70

光明 71

悬钟(又名绝骨) 71

丘墟 71

足临泣 71

侠溪 72

足窍阴 73

(十二)足厥阴肝经 74

大敦 76

行间 76

太冲 76

曲泉 76

章门 77

期门 77

二、奇经八脉 78

(一)任脉 78

曲骨 79

中极 79

关元 79

气海 80

神阙 80

水分 80

下脘 80

中脘 80

上脘 80

膻中 80

天突 81

廉泉 81

承浆 81

(二)督脉 82

长强 83

腰阳关 83

命门 83

至阳 83

大椎 84

哑门 84

风府 84

脑户 85

强间 85

百会 85

前顶 85

上星 85

神庭 85

素髎 85

水沟(又名人中) 86

(三)冲脉 87

(四)带脉 87

(五)阴维脉 87

(六)阳维脉 88

(七)阴跷脉 88

(八)阳跷脉 89

三、经外奇穴 90

(一)头颈部穴位 90

四神聪 90

印堂 90

鱼腰 90

太阳 90

牵正 90

鼻通(又名上迎香) 90

金津、玉液 91

翳明 91

百劳 91

(二)胸腹部穴位 91

子宫 91

(三)背部穴位 92

定喘 92

夹脊(又名华佗夹脊) 92

腰眼 92

(四)上肢穴位 92

二白 92

腰痛点 93

八邪 93

四缝 94

十宣 94

落枕 95

(五)下肢穴位 95

鹤顶 95

百虫窝 95

膝眼 96

胆囊穴 96

阑尾穴 96

八风 96

第二章 刺灸方法 97

第一节 毫针刺法 97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及修藏 97

二、针刺练习 98

三、针刺前的准备 98

(一)针具的选择 98

(二)体位的选择 98

(三)消毒 99

四、毫针刺法 99

(一)进针法 99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01

(三)行针与得气 101

(四)针刺补泻 103

(五)留针与出针 104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04

(一)晕针 104

(二)滞针 104

(三)弯针 105

(四)断针 105

(五)血肿 105

六、针刺注意事项 105

第二节 灸法(附:拔罐法) 106

一、灸法的分类与应用 106

(一)艾炷灸 106

(二)艾条灸 108

(三)温针灸 108

(四)温灸器灸 108

(五)灯草灸 108

(六)天灸-白芥子灸 109

二、注意事项 109

【附】拔罐法 109

一、操作方法 109

二、注意事项 110

第三节 其它针法 110

一、头针疗法 110

(一)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 110

(二)操作方法*1 12

(三)适应范围 113

(四)注意事项 113

二、耳针疗法 113

(一)耳郭表面解剖 113

(二)耳穴的分布 114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14

(四)耳穴取穴原则 122

(五)操作方法 122

(六)注意事项 123

三、三棱针 123

(一)操作方法 123

(二)适应范围 124

(三)注意事项 124

四、皮肤针 124

(一)操作方法 124

(二)适应范围 124

(三)注意事项 125

五、电针 125

(一)操作方法 125

(二)适应证 125

(三)注意事项 125

六、穴位注射法 125

(一)常用药液和器械 126

(二)穴位选择 126

(三)操作方法 126

(四)注意事项 126

第三章 治疗 127

第一节 治疗总论 127

一、辨证举要 127

(一)八纲证治 127

(二)脏腑证治 128

(三)气血津液证治 131

(四)经络证治 132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133

(一)疏通经络 133

(二)调和阴阳 133

(三)扶正祛邪 133

三、针灸配穴处方 134

(一)取穴原则 134

(二)配穴方法 135

四、特定穴的应用 135

(一)五输穴 135

(二)俞穴、募穴 136

(三)原穴、络穴 137

(四)八脉交会穴 137

(五)八会穴 138

(六)郄穴 138

(七)下合穴 139

(八)交会穴 139

第二节 治疗各论 139

一、内科病证 139

(一)中风 139

(二)眩晕(附:高血压病) 141

(三)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143

(四)面瘫 146

(五)痹证(附: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 146

(六)腰痛 149

(七)胁痛 149

(八)痿证 151

(九)痫证 152

(十)癫狂 152

(十一)不寐 154

(十二)心悸 155

(十三)感冒 156

(十四)咳嗽 157

(十五)哮喘 158

(十六)呕吐 160

(十七)呃逆 161

(十八)胃痛 162

(十九)腹痛 163

(二十)泄泻 164

(二十一)痢疾 166

(二十二)便秘 167

(二十三)脱肛 168

(二十四)癃闭 169

(二十五)水肿 170

(二十六)遗精 170

(二十七)阳痿 171

二、妇、儿科病证 172

(一)月经不调 172

(二)痛经 173

(三)经闭 174

(四)崩漏 175

(五)带下 176

(六)胎位不正 177

(七)滞产 177

(八)乳少 177

(九)阴挺 178

(十)急惊风 179

(十一)遗尿 179

(十二)疳疾 180

(十三)痄腮 181

三、外科病证 181

(一)风疹 181

(二)疗疮 182

(三)乳痈 183

(四)肠痈 183

(五)痔疮 184

(六)扭伤(附:落枕) 185

(七)肘劳 185

(八)腱鞘囊肿 186

(九)扁平疣 186

(十)斑秃 187

(十一)蛇丹 187

(十二)湿疹 188

(十三)牛皮癣 189

四、五官科病证 189

(一)目赤肿痛 189

(二)麦粒肿 190

(三)聤耳 191

(四)耳鸣、耳聋 191

(五)鼻渊 192

(六)牙痛 192

(七)咽喉肿痛 193

五、急症 194

(一)晕厥 194

(二)虚脱 194

(三)高热 195

(四)痉症 195

(五)血证 196

(六)急痛 196

(七)昏迷 197

第四章 参考资料 198

一、《四总穴歌》 198

二、《马丹阳十二穴歌》 198

三、《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198

四、《井荥俞原经合歌》 198

五、《十五络穴歌》 199

六、《八脉交会八穴歌》 199

七、《十二背俞穴歌》 199

八、《十二募穴歌》 199

九、《八会穴歌》 199

十、《下合穴歌》 199

十一、《十六郄穴歌》 199

十二、《骨度分寸歌》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