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事典》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仕元主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和试点司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1801139X
  • 页数:81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经济体制概论 1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

(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 1

目录 1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 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二 经济体制的沿革 3

(一)经济体制的初创阶段(1949—1957年) 3

(二)“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58—1960年) 10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61—1965年) 18

(四)“文化大革命”中经济体制的变动(1966—1976年) 22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1977—1992年) 27

一 农村改革的历程 3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 32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2

(二)政社分开 34

(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 35

(四)农村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36

二 联产承包制与双层经营体制 37

(一)联产承包制的性质和特征 37

(二)联产承包制的土地承包关系 38

(三)联产承包制与集体企业制度 39

三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0

(一)改革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40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 42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和成效 43

四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45

(一)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建立 45

(二)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46

(一)农村金融工作的新要求 50

五 农村资金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 50

(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51

六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 54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原则 54

七 农村改革试验区 55

(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 56

(二)土地制度建设试验 57

(三)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验 58

(四)乡镇企业制度建设 59

(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验 61

(六)林业、牧业、渔业、国营农场和贫困地区体制改革试验 62

八 国营农场的改革 64

(一)国营农场的建立 64

(二)旧农场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65

(三)国营农场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66

九 乡镇企业的发展 70

(一)农村改革前社队企业的基本状况 70

(二)社队企业发展的转折时期(1979—1984年) 71

(三)乡镇企业全面发展阶段(1984—1987年) 72

(四)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1988—1991年) 73

(五)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74

(六)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 76

十 县级综合改革 77

(一)县级综合改革的提出 77

(二)县级综合改革的特点 77

(三)县级综合改革的进展 78

第三章 企业改革 82

一 改革前的企业管理体制 82

二 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83

三 近10多年来企业改革的进展 84

四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 86

五 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89

六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90

(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出现与发展 90

(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91

(三)行业承包制 92

(四)首钢承包经营责任制 94

七 企业股份制试点 95

(一)企业股份制试点的发展情况 95

(二)股份制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6

(三)企业股份制规范化 97

八 企业集团 98

(一)企业集团的出现与发展 98

(二)企业集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01

九 企业兼并、破产和横向经济联合 102

(一)企业兼并的出现与发展 102

(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 103

(三)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 104

(四)国家对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政策 107

十 企业税利分流试点 112

(一)税利分流的提出和发展 112

(二)税利分流的内容和基本做法 113

十一 企业工资分配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115

(一)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 115

(二)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119

(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20

(四)改革试点情况 121

第四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122

一 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122

(一)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提出 122

(二)试点城市的发展 123

(三)试点城市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125

(四)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进展和基本经验 127

(一)历史沿革 133

二 城市计划单列 133

(二)80年代城市计划单列的背景与特点 134

(三)城市计划单列的内容与实质 136

(四)城市计划单列的成效与问题 138

(五)城市计划单列的完善与发展 139

三 市领导县体制 140

(一)历史沿革 140

(二)市领导县体制的发展 141

(三)市领导县体制的完善 142

四 城区改革 155

(一)旧体制的弊端 155

(二)城区改革的主要内容 155

五 小城市改革 158

(一)小城市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58

(二)小城市改革开放的成绩和基本经验 159

(一)城市服务社会化试点的提出和进展 163

六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服务社会化 163

(二)建立城市服务社会化体系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64

(三)大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趋势 165

第五章 计划体制、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 169

一 计划体制改革 169

(一)传统计划体制的特点、作用与弊病 169

(二)计划体制改革发展过程 172

(三)计划管理内容与计划体系改革 173

(四)计划管理体制与计划方式改革 177

(五)计划管理机构及职能改革 180

二 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 181

(一)旧体制的特点、作用与弊端 181

(二)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 183

(三)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185

(四)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186

(五)投资资金管理体制改革 188

(六)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专业投资公司 190

第六章 财政体制改革 192

一 1978年以前财政体制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192

(一)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 192

(二)“一五”时期的财政体制 193

(三)1958年全面改革财政体制的尝试 194

(四)60年代调整时期的财政体制 196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 197

(六)改革前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弊端 198

二 1978年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 200

三 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调整 201

(一)改革以前的情况 201

(二)建立企业基金制 201

(三)实行利润留成制度 202

(四)第一步利改税 203

(五)第二步利改税 204

(六)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制度 205

四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207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 207

(二)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 208

(三)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办法 209

(四)实行财政包干办法 211

(五)对少数地区实行特殊预算管理体制 213

(六)建立和完善乡(镇)预算体制 214

五 改革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和预算编制方式 215

(一)预算内投资实行“拨改贷” 215

(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改革 215

(三)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体制 216

(四)建立财政支农周转资金 218

(五)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219

(六)实行复式预算 220

第七章 税收体制改革 221

一 1979年以前的税制演变 221

(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 221

(二)1953年修订税制 221

(三)195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税制 222

(四)1963年改进工商所得税征税办法 223

(五)1973年工商税制简并 224

二 近10多年来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 225

三 建立健全所得税 226

(一)两步利改税和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建立 226

(二)改革集体企业所得税 228

(三)建立个体工商所得税 228

(四)建立私营企业所得税 229

四 改革工商税和建立流转税 230

(一)工商税一分为四 230

(二)产品税 231

(三)增值税 232

(四)营业税 232

(五)盐税 233

(六)资源税 233

五 建立调节作用的税种 234

(一)开征烧油特别税 234

(二)开征建筑税 235

(三)开征各种奖金税和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 235

(四)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 238

(五)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39

六 建立涉外税制 241

(一)开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241

(二)开征个人所得税 242

(三)开征外国企业所得税 243

(四)继续沿用的几个税种及其税收优惠 243

(五)经济特区和沿海港口城市涉外税收优惠 245

(六)两个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合并 247

七 农业税制的改革 249

(一)农业税改革 250

(二)开征耕地占用税 252

八 关税税制改革和优惠规定 254

(一)关税政策 254

(二)关税条例 255

(三)关税条例的修订 256

(四)关税优惠规定 257

(五)关税管理体制改革 259

九 完善地方税收制度 259

(一)恢复开征牲畜交易税 260

(二)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 260

(三)恢复屠宰税 260

(四)开征房产税 260

(六)恢复印花税 261

(五)开征车船使用税 261

(七)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262

(八)恢复筵席税 262

(九)恢复集市交易税 263

(十)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 263

十 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264

第八章 金融体制改革 266

一 1979年以前的金融体制 266

(一)社会主义银行体系的建立 266

(二)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的建立和加强 267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银行工作 267

(四)银行工作的整顿和恢复 268

二 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268

三 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269

(一)中央银行的建立 269

(二)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的恢复和建立 270

(三)建立健全城乡信用合作机构 274

(四)恢复和建立其他金融机构 275

(五)中外合资、侨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发展 277

四 改革银行业务制度 278

(一)运用经济方法组织各项存款 278

(二)扩大信贷领域 278

(三)改革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制度 280

(四)发展多种信用方式和信用工具 281

五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 282

(一)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282

(二)建立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284

六 开拓和发展金融市场 286

(一)短期金融市场 286

(二)长期金融市场 288

七 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 292

八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293

(一)外汇留成制度的改革 294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294

(三)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 295

(四)外债管理制度的改革 296

九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297

第九章 价格、流通体制改革 299

一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299

(一)传统体制下的价格和价格管理 299

(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300

(三)价格管理机构的改革 300

(四)价格管理权限的改革 301

(五)价格管理形式的改革 302

(六)价格体系改革的进程 303

二 商业体制改革 307

(一)1979年以前商业体制的特点与弊端 307

(三)“三多—少”流通体制改革 308

(二)扩大商业企业自主权试点 308

(四)工业品购销形式、计划管理改革 309

(五)推行和完善商业经营责任制 309

(六)小型国营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实行“改、转、租”的改革 310

(七)工业品批发商业体制改革 311

(八)商业股份制企业试点 312

(九)多种经济成份、多元化流通格局的形成 313

(十)商业企业“四放开”改革 314

(十一)转换商业企业经营机制 315

三 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 316

(一)供销合作社的性质与体制改革的任务 316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进程 317

四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323

(一)粮食政策的调整 323

(二)粮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326

(三)粮食合同定购及收购体制改革 330

(四)粮食销售体制改革 332

(五)粮食的多渠道经营及开放粮食市场 333

五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 341

(一)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341

(二)物资体制改革的崭新局面 342

(三)物资贸易中心的由来与发展 343

(四)物资企业改革和物资企业集团的发展 345

(五)物资机构的改革 346

(六)物资配送的兴起 348

六 市场发育现状 349

第十章 住房制度改革 355

一 住房制度改革的提出 355

二 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56

三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356

四 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 358

五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展 362

六 全面调整公房租金 363

(一)大步提租,相应补贴 363

(二)多提少补 365

(三)分步提租不补贴 367

七 出售公有住房 368

(一)公房出售基本情况 368

(二)公房出售的几种形式 370

八 集资建房 376

九 合作建房 378

十 新房新租金 381

十一 改建危房和解决困难户住房 382

十二 发展住房金融业务 385

(一)住房储蓄银行 385

(二)开办房地产信贷业务 387

一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 389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89

二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391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391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 391

三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394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394

(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95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概况 396

四 待业保险制度改革 398

(一)待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398

(二)待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98

(三)待业保险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400

(四)待业保险改革进展 400

五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402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402

(二)工伤保险的主要原则 403

(三)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404

(四)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405

(五)进一步改革工伤保险制度的设想 406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 407

一 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部署 407

二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09

三 经济特区 412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412

(二)深圳经济特区 415

(三)珠海经济特区 417

(四)汕头经济特区 418

(五)厦门经济特区 419

(六)海南经济特区 419

四 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420

(一)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概况 420

(二)各市简况 422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431

五 经济技术开发区 431

(二)各开发区简况 434

六 沿海经济开放区 440

(一)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 440

(二)各沿海经济开放区简况 442

七 内陆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 444

(一)概况 444

(二)前景 446

八 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 446

(一)广东、福建综合改革开放试验要点 447

(二)海南综合改革开放试验要点 452

(三)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进展 453

(四)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的经验 459

九 外贸体制改革 460

(一)外贸体制的历史沿革 460

(二)传统外贸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461

(三)外贸体制改革的进展 462

(四)外贸体制改革的成果 463

十 外商投资企业概况 464

(一)外商的直接投资 465

(二)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 465

(三)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466

(四)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 468

(五)外商来华投资的程序 468

(六)100家销售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469

十一 对外开放的基本成果 472

第十三章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 474

一 1978年以前中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及其沿革 474

二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 479

(一)机构的分类 480

(二)管理的方式方法 480

三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按职能划分的类别和管理方法 480

四 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81

五 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 483

(一)改革的方针 484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机构设置 484

六 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 486

(一)1982—1986年间机构变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86

(二)1988年机构改革的情况 487

(三)1989年的“三定”验收 487

七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489

(一)地方机构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489

(二)地方机构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490

(三)地方机构改革的试点 490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规划 492

一 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的进展 492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总体设想 492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1982年) 495

(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97

(四)“七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498

(五)《“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499

(六)《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502

(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八年规划(1988—1995年) 504

(八)《经济体制改革十年规划和“八五”纲要》的设计过程 506

二 《经济体制改革十年规划和“八五”纲要》 508

(一)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目标 508

(二)企业体制改革 510

(三)农村经济改革 515

(四)市场流通和价格体制改革 516

(五)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 518

(六)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 521

(七)宏观调控体制改革 523

(八)改革的推进方式和步骤 529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设想 531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 53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框架 534

(三)改革的阶段目标和推进方式 536

第十五章 科技体制改革 539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 539

二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40

三 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 542

(一)试点探索阶段(1978—1985年3月) 542

(二)深入发展阶段(1985年3月—1987年) 543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新阶段(1988年以来) 546

(四)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 547

四 城市科技、经济体制配套改革试点 548

(一)城市科技体制改革试点 548

(二)城市科技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549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 551

五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51

(二)高新技术的范围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审定 552

(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的若干政策 554

(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税收政策 555

(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556

六 “八五”科技体制改革规划要点 558

第十六章 教育体制改革 563

一 基础教育 563

(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63

(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564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 565

(四)小学初中教学改革 565

(五)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 566

(六)初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566

(七)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567

(八)中小学德育工作 568

(九)恢复和建立教育督导制度 569

(十)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570

(十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571

(十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改革 572

二 职业技术教育 573

(一)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73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573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574

(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576

(五)“双元制”试点 576

三 成人教育 577

(一)《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 577

(二)岗位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578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78

(四)成人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81

(五)扫盲教育 581

(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 582

(六)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582

(八)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的建立 583

(九)成人社会力量办学 584

四 高等教育 585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585

(二)高等教育有关科类的改革 586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588

(四)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 590

(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591

(六)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593

(七)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 594

(八)高校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594

(九)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598

(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 600

(一)民族教育发展成就和改革 601

五 民族教育 601

(二)少数民族班和预科班的创立 603

(三)民族文字教材的建设和改革 604

(四)教育援藏工作的改革 604

六 农村、城市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 606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606

(二)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 606

(三)城市教育的综合改革 608

(四)企业教育的综合改革 610

七 电化教育 611

(一)电化教育的发展 611

(二)卫星电视教育的发展 611

(三)广播电视大学 612

(四)卫星电视师范教育 613

(五)电化教育专业的设立 613

八 教育法制建设 614

(一)教育经费结构的改革 615

九 教育经费 615

(二)高等学校事业费预算管理改革 617

(三)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 617

(四)高等学校学生助学金制度的改革 617

(五)群众捐资与中小学校舍改造 618

(六)中小学勤工俭学 619

(七)高等学校校办产业 619

第十七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621

一 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突破 621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 621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623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62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627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628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630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633

二 经济体制的变化 633

(一)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已占有相当地位 633

三 经济成就卓著,人民生活改善 634

(一)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634

(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635

(三)技术进步加快,经济效益提高 635

(四)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636

(五)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联系加强 637

附录: 638

一 有关改革的重要文件 63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84年10月20日通过) 638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992年10月12日)的报告 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68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06次常务会议通过,1992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03号令发布) 691

二 十四年改革开放大事记(1978年12月至1992年12月) 706

三 部分主要经济指标(1978—1991年)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