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 1
科学 1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目录 1
二、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6
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9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11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11
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13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15
第一节商品 18
一、商品的二因素 18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8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0
三、商品的价值量 21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3
第二节货币 24
一、货币的产生 24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6
三、货币流通规律 29
第三节价值规律 30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30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31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 32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35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35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35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37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9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9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1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42
一、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 42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3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4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7
一、工资的本质与基本形式 48
第九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48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 48
二、工资量的变化趋势和工人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51
第四章资本积累 54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54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54
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56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59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 59
二、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60
三、相对人口过剩 62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65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65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66
第四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7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67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71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71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71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及其统一 74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77
一、资本的周转和周转速度 77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78
三、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83
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85
一、社会资本的运动 85
二、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87
三、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90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97
第一节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97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97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00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2
四、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103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05
一、商业资本 105
二、商业利润 106
三、商品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108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109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09
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11
三、股份资本和股息 112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13
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 113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114
三、土地价格 119
第七章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21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21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121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23
第二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24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124
二、二次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27
第三节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128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28
二、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破产 131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134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34
第八章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134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136
三、资本输出 137
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139
五、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 139
第二节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141
一、垄断存在的根源 141
二、资本主义垄断的实质 143
三、垄断和竞争 145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48
一、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 148
性 14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51
一、国有垄断资本 153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153
二、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154
三、与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 155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57
一、国家垄断利润 157
二、国家对社会经济调节的加强 159
三、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 160
四、国家调节经济的方法 161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63
第十章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165
第一节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165
一、生产和技术出现了停滞的趋势 165
二、食利者阶层扩大和食利国形成 168
三、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和社会危机加深 170
第二节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171
一、帝国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客观物质基础 171
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和社会主义革命 174
三、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 177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180
第一节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180
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多种经济形式 185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 185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
三、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 190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91
五、经济联合体所有制 192
第三节我国现阶段的多种经营方式 193
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开 193
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经营方式 196
性 198
一、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 198
第一节计划性和商品性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 198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
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02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204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与发展商品经济的统一 206
第二节建立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208
一、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08
二、社会主义竞争 210
三、建立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211
第三节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216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流通 216
二、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219
三、社会主义有计划的货币流通 221
第十三章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225
第一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225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25
二、按劳分配的性质 228
三、多层次的按劳分配与我国的工资制度 230
四、按劳分配与波浪式的共同富裕 233
第二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35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性 235
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 236
三、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消费方式 238
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 239
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242
第十四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道 245
路 245
第一节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与迎接当代科技革命 245
的挑战 245
一、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内涵 245
二、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46
路 249
一、现代化概念的世界性、历史性及其主要标志 249
第二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道 249
二、我国国情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50
三、辩证地看待我国国情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54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道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54
第十五章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61
第一节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61
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 261
二、对企业定性、定位和定量 263
三、企业素质 264
第二节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265
一、经济责任制的实质与基本原则 265
二、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客观必然性与意义 266
三、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内容 267
第三节社会主义企业的活力 270
一、增强企业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70
二、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271
三、确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273
四、大力发展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274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核算与资金 277
运动 277
第一节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 277
一、经济效益和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 277
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278
第二节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 279
一、企业经济核算的内容和重要性 279
二、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 280
第三节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 281
一、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281
二、社会主义的产品成本 284
三、社会主义的盈利 285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288
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 288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和特征 288
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类型 289
三、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291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295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295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96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97
四、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298
第三节社会主义财政 301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 301
二、社会主义财政诸范畴与财政收支平衡 303
三、实行分税制——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306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宏观管理 309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 309
一、社会主义经济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和依据 309
二、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节的目标、内容和手段 311
二、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313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社会中心 313
第二节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和城市的中心作用 313
三、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314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的经济杠杆 316
第一节经济杠杆及其作用 316
一、运用经济杠杆的客观必然性 316
二、经济杠杆的特性及职能作用 317
三、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319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价格及价格体系的改革 320
一、社会主义的价格杠杆 320
二、我国价格体系的改革 322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税收及税收制度的改革 325
一、社会主义的税收杠杆 325
二、我国税制的改革 326
第四节社会主义的信贷及金融体制的改革 329
一、社会主义的信贷和利息杠杆 329
三、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330
二、社会主义银行的本质和职能 330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334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 334
性 334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必 334
然趋势 334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336
第二节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37
一、对外贸易 337
二、引进技术 339
三、利用外资 341
第三节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对外开放 342
一、建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 342
二、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特点 345
三、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对外开放 347
后记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