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与临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扶国,齐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0139298
  • 页数:68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篇 心与小肠(附:心包、脑、三焦) 17

第一章 生理部分 17

一、形态部位 17

(一)心的形态部位 17

(二)心脉的形态部位 19

(三)心系的形态部位 20

(四)小肠的形态部位 21

1.手少阴心经 22

(五)心与小肠之经脉 22

2.手太阳小肠经 23

(六)心包与三焦之经脉 23

1.手厥阴心包经 23

2.手少阳三焦经 23

二、特性功能 24

(一)心的特性功能 24

1.心的特性 24

(1)心为阳中之太阳、为火脏 24

(2)心为君主之官 26

(1)心主血脉 28

(一)内部联系 28

2.心的功能 28

(2)心主神志 31

(二)小肠的特性功能 35

三、内外联系 37

(一)内部联系 37

1.心与其他脏腑 37

(1)心与肺 37

(2)心与肾 39

(3)心与肝 43

(4)心与脾 44

(5)心与小肠 45

(6)心与多脏腑 47

2.心与体窍 49

(1)心与舌 49

(2)心与目 50

(3)心与耳 51

3.心与汗 52

(二)外部联系 53

1.火 57

(一)六淫 57

第二章 病理部分 57

一、病因 57

2.热 59

3.暑 61

4.风 63

5.寒 65

6.湿 67

(二)七情 68

1.喜 68

2.惊 69

3.思虑 71

4.悲 72

5.怒 73

6.忧(恐) 73

(三)其他 75

1.瘀血 75

2.痰饮 76

3.饮食 79

4.劳倦 80

(一)心气不足 81

5.疫疠 81

二、病机病证 81

(二)心血不足 85

(三)心阴亏损 87

(四)心阳虚衰 89

(五)心火炽盛 91

(六)阴寒凝闭 94

(七)心神不宁 95

(八)痰邪扰心 96

(九)心虚胆怯 98

(十)心脾两虚 99

(十一)心肾不变 101

1.经病内传入心 104

三、心病传变 104

(一)经脏互传 104

2.心病外达于经 105

3.影响五官九窍 106

(1)舌 106

(2)目 107

(3)耳 107

(4)口 108

4.累及躯体四肢 108

(二)脏腑互传 109

1.心病传脾 109

2.心病传肺 110

3.心病传肝 112

4.心病传肾 113

5.心与小肠病互传 114

四、小肠病变 115

(一)小肠实热 115

(二)小肠虚寒 116

(三)小肠气滞 117

附一:心包 118

一、心包的形态部位 118

二、心包的特性功能 120

三、心包的病因病机 122

二、脑的特性功能 124

(一)脑的特性 124

一、脑的形态部位 124

附二:脑 124

(二)脑的功能 125

1.脑为髓海 125

2.脑为元神之府 126

3.脑主知觉运动 127

2.《难经》论三焦 129

一、三焦的概念及其特性功能 129

1.《内经》论三焦 129

附三:三焦 129

4.孙思邈论三焦 130

3.《中藏经》论三焦 130

5.陈言论三焦 131

6.张杲论三焦 131

7.李杲论三焦 131

8.虞抟论三焦 131

9.俞弁论三焦 132

10.孙一奎论三焦 132

11.李梃论三焦 133

12.章潢论三焦 133

13.张介宾论三焦 134

16.顾彭年论三焦 136

14.何梦瑶论三焦 136

15.沈金鳌论三焦 136

18.陈修园论三焦 137

17.周自闲论三焦 137

19.程知论三焦 137

20.周振武论三焦 138

21.唐宗海论三焦 139

22.张锡纯论三焦 140

23.章太炎论三焦 141

24.各家散论三焦 142

二、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 145

1.内科杂病 145

2.外感热病 146

第二篇 肺与大肠 149

第一章 生理部分 149

一、形态部位 149

(一)肺的形态部位 149

(二)气管、咽喉的形态部位 150

(三)大肠的形态部位 151

(四)肺与大肠之经脉 152

1.手太阴肺经 152

2.手阳明大肠经 152

二、特性功能 153

(一)肺的特性功能 153

1.肺的特性 153

2.肺的功能 154

(1)主持诸气、以司呼吸 154

(2)宜发肃降 157

(3)通调水道 158

(4)朝会百脉 160

(5)治理调节 161

(6)发生语音,帮助嗅觉 162

(二)大肠的特性与功能 163

(7)主藏魄,其志为忧 163

1.主传导 163

3.主津 164

2.主通降 164

三、内外联系 165

(一)内部联系 165

1.肺与其他脏腑 165

(1)肺与肝胆 165

(2)肺与心 166

(3)肺与脾胃 167

(4)肺与肾 169

(5)肺与四脏的总体关系 171

(6)肺与大肠 172

2.肺与气血津液 174

3.肺与体窍 175

(1)肺与躯体 175

(2)肺与五官 177

(3)肺与咽喉 178

(二)外部联系 179

第二章 病理部分 182

一、病因 182

(一)六淫 182

1.风 184

2.燥 186

3.湿 188

4.火(暑、热) 190

5.寒 192

(二)疫疠 194

(三)虫伤 194

(四)七情 195

(五)饮食劳倦、起居失宜 197

(六)痰与饮 200

二、病机病证 201

(一)肺失宣降 201

1.肺气失宣 201

2.肺气失降 203

(二)风寒犯肺 207

2.脾胃与季节 208

(三)肺热壅盛 208

3.脾胃与地域 209

(四)痰浊蕴肺 211

(五)瘀血阻肺 213

(六)水邪迫肺 215

(七)肺失通调 216

(八)肺气(阳)不足 219

1.肺气不足 219

2.肺阳虚衰 221

3.肺气败绝 222

(九)肺阴亏损 224

(十)津伤肺燥 226

三、肺病传变 228

(一)经脏互传 228

(二)经脉互传 229

(三)脏腑互传 230

1.肺病传心 230

2.肺病传肝 231

3.肺病传脾胃 233

4.肺病传肾 234

5.肺与大肠病互传 237

四、大肠病变 240

(一)六淫、饮食所伤 240

(二)内伤大肠 242

第三篇 脾与胃 247

(一)脾的形态部位 247

第一章 生理部分 247

一、形态部位 247

(二)胃的形态部位 248

1.足太阴脾经 250

(三)脾与胃之经脉 250

2.足阳明胃经 251

(四)脾与胰的关系 252

二、特性功能 253

(一)脾的特性功能 253

1.脾的特性 253

2.脾的功能 256

(1)脾主运化水谷 256

(2)脾主运化水湿 259

(3)脾主升清 261

(4)脾主生血统血 263

(二)胃的特性功能 265

1.胃的特性 265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267

2.胃的功能 267

(2)胃主降浊 270

(三)脾与胃的关系 271

1.脾胃关系概述 271

2.脾胃相表里 272

3.脾运胃纳 273

4.脾升胃降 274

5.脾湿胃燥 277

6.脾胃经脉联系 279

1.脾胃与其他脏腑 281

(1)脾胃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 281

三、内外联系 281

(2)脾胃与心 284

(3)脾胃与肝 285

(4)脾胃与肺 286

(5)脾胃与肾 288

(6)脾胃与六腑 290

2.脾胃与苗窍 292

(1)脾胃与口 293

(2)脾胃与唇 294

(3)脾胃与舌 295

(4)脾胃与齿 295

(5)脾胃与咽 296

(6)脾胃与目 297

(1)脾胃与四肢 298

3.脾胃与躯体部位 298

(2)脾胃与肌肉 299

4.脾胃与气血津液神志 300

(1)脾胃与气 300

(2)脾胃与血 303

(3)脾胃与津液 305

(4)脾胃与神志 306

(二)外部联系 307

1.脾胃与气候 307

(一)六淫 311

1.湿 311

一、病因 311

第二章 病理部分 311

2.寒 313

3.热 314

4.燥 315

5.风 315

6.暑 316

(二)七情 318

1.思 318

2.忧、怒 319

(三)饮食不调 321

(四)劳逸不均 326

(五)其他 329

二、病机病证 331

(一)脾胃气虚 331

(二)脾胃不和 340

(三)脾胃虚寒 345

(四)脾胃阴虚 349

(五)脾不统血 353

(六)脾气下陷 355

(七)湿邪困脾 359

(八)脾胃积热 363

(九)脾肾阳虚 367

三、脾胃病传变 368

(一)经脏互传 368

(二)经脉互传 370

(三)脏腑互传 371

1.脾病传肺 371

2.脾病传肝 374

3.脾病传心 375

4.脾病传肾 376

5.脾胃病互传 378

第四篇 肝与胆 381

第一章 生理部分 381

一、形态部位 381

(一)肝的形态部位 381

(二)胆的形态部位 384

(三)肝与胆之经脉 386

1.足厥阴肝经 386

2.足少阳胆经 386

二、特性功能 387

(一)肝的特性功能 387

1.肝的特性 387

(1)体柔用刚 387

(2)喜升喜动 389

(1)肝主藏血 392

2.肝的功能 392

(2)肝主疏泄 394

(3)肝主情志谋虑 396

(4)肝主筋 399

(二)胆的特性功能 402

1.胆的特性 402

2.胆的功能 404

三、内外联系 406

(一)内部联系 406

1.肝与其他脏腑 406

(1)肝与心 406

(2)肝与肺 407

(3)肝与脾胃 408

(4)肝与肾 410

(5)肝与胆 411

(6)肝与四脏的总体联系 413

2.胆与其他脏腑 414

3.肝与体窍 416

(1)肝开窍于目 416

(2)肝与其他体窍 418

(二)外部联系 421

第二章 病理部分 426

一、病因 426

(一)六淫 426

1.风 426

2.寒 430

3.热(火、暑、疫毒) 431

4.燥 432

5.湿 432

1.怒 434

(二)七情 434

2.恐、惊 440

3.悲、忧 441

(三)饮食 442

(四)劳伤 443

(五)痰瘀及其他 445

1.痰饮 445

2.瘀血 446

3.其他 447

二、病机病证 447

(一)肝气不和 447

(二)肝蕴湿热 455

(三)肝火亢盛 457

(四)肝阳上亢 464

(五)肝风妄动 467

(六)肝血瘀滞 473

(七)肝筋不利 476

(八)肝体本虚 479

1.肝气(阳)虚衰 480

2.肝血(阴)虚衰 483

三、肝病传变 489

(一)经脏互传 489

(二)经脉互传 490

(三)脏腑互传 491

1.肝病传脾 491

2.肝病传肺 498

3.肝病传心 501

4.肝病传肾 503

5.肝胆病互传 505

(一)胆气不利 506

四、胆腑病变 506

(二)胆火熏蒸 507

(三)胆气亏虚 509

第五篇 肾与膀胱(附:命门) 513

第一章 生理部分 513

一、形态部位 513

(一)肾的形态部位 513

(二)膀胱的形态部位 516

(三)肾与膀胱之经脉 518

1.足少阴肾经 518

2.足太阳膀胱经 518

二、特性功能 519

(一)肾的特性功能 519

1.肾的特性 519

(1)肾为水脏 519

(2)肾为阴中之阴 522

(1)肾主先天元阴元阳 524

2.肾的功能 524

(2)肾主藏精、生殖与生长发育 530

(3)肾主水与津液 535

(4)肾主纳气 539

(5)肾主作强与伎巧 542

(二)膀胱的功能特性 544

1.膀胱的特性 544

(1)膀胱为寒水之腑 544

(2)膀胱性喜通利 545

2.膀胱的功能 545

(1)膀胱主藏津液而司溺 545

(2)膀胱亦能气化水液 546

(3)膀胱经为诸阳主表 549

1.肾与其他脏腑 550

(1)肾与肺 550

三、内外联系 550

(一)内部联系 550

(2)肾与肝 553

(3)肾与脾胃 554

(4)肾与心 557

(5)肾与膀胱 559

(6)肾与三焦 561

(7)肾与胞宫、精室 563

(8)肾与脑 565

2.肾与苗窍 567

(1)肾开窍于耳 567

(2)肾主瞳神 569

(3)肾上系于舌 570

(4)肾开窍于二阴而主二便 571

3.肾与躯体组织 573

(1)肾主骨主齿 573

(2)腰为肾之府 575

(3)肾华在发(须) 576

(4)肾经气循行、反映的特定部位 578

4.肾与经脉 580

(1)肾与十二经脏腑 580

(2)肾与奇经八脉 581

(二)外部联系 584

第二章 病理部分 587

一、病因 587

(一)六淫 587

1.风 587

2.寒 591

3.湿 594

4.热(火) 596

5.燥 599

(二)七情 600

1.恐惧 600

2.其他 601

(三)房劳 602

(四)其他因素 606

1.饮食 606

2.劳逸 607

3.水气 609

4.瘀血 611

二、病机病证 612

(一)肾气不固 612

(二)肾不纳气 616

(三)肾阳虚衰 620

(四)肾虚水泛 625

(五)肾阴亏虚 629

(六)肾精亏损 635

(七)肾气虚脱 639

三、肾病传变 643

(一)经脏互传 643

(二)经脉互传 646

(三)脏腑互传 648

1.肾病传心 648

2.肾病传脾胃 652

3.肾病传肝 656

4.肾病传肺 657

5.肾与膀胱病互传 662

(一)膀胱虚寒 665

四、膀胱病变 665

(二)膀胱湿热 667

附:命门 670

一、命门的形质 670

(一)经穴命门说 670

(二)右肾命门说 671

(三)肾间命门说 672

(四)两肾命门说 673

(五)动气命门说 673

(六)其他命门说 674

二、命门的生理 676

三、命门的证治 679

(一)主要病理 679

(二)病证方治 680

附:主要参考书目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