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敬谦辞的界定 2
1.1 敬辞的多种界说 2
1.1.1 “恭敬”说 2
1.1.2 “礼貌”说 3
1.1.3 “敬兼礼”说 3
1.1.4 “社会地位”说 3
1.1.5 共识与争议 4
1.2 敬谦辞与礼貌词语 4
1.3 敬谦辞和尊谦称、美称、婉辞、客套话 5
1.3.1 尊谦称和敬谦辞 6
1.3.2 美称和敬谦辞 6
1.3.3婉辞和敬谦辞 7
1.3.4 客套话和敬谦辞 8
1.4 敬谦辞的中心及边缘成员 9
1.5 敬谦辞的判断标准 10
1.5.1 语素准则 10
1.5.2 义素准则 11
1.5.3 语用准则 12
2 敬谦辞的分类系统 14
2.1 敬谦辞的词性类别 14
2.1.1 代词称谓性敬谦辞 14
2.1.2 名词称谓性敬谦辞 17
2.1.2.1 通用称谓性敬谦辞 17
2.1.2.2 亲属称谓性敬谦辞 19
2.1.2.3 类亲属称谓性敬谦辞 22
2.1.2.4 从儿称谓性敬谦辞 25
2.1.2.5 官职称谓性敬谦辞 26
2.1.2.6 年老称谓性敬谦辞 28
2.1.2.7 职业和职称称谓性敬谦辞 30
2.1.2.8 外交称谓性敬谦辞 31
2.1.2.9 直接间接称谓性敬谦辞 31
2.2 表述性敬谦辞 33
2.2.1 表述性敬谦语素 33
2.2.2 表述性敬谦辞 35
2.2.3 表述性敬谦短语 35
3 敬谦辞的聚合系统和组合系统 36
3.1 聚合系统——语义场 36
3.1.1 分类义场 36
3.1.3 反义义场 37
3.1.2 同义义场 37
3.1.4 关系义场 40
3.2 组合系统 40
3.2.1 同素规则 40
3.2.2 互补规则 41
3.2.3 语体同一规则 41
3.2.3.1 义位内部 41
3.2.3.2 义位之间 42
3.2.4 态度同一规则 42
3.2.5 顺序规则 42
4 敬谦辞的特点 43
4.1 指向性 43
4.2.1 汉语义位表敬具有民族性 46
4.2 民族性 46
4.2.2 汉语敬谦辞语义场的切分具有民族性 54
4.3 时代性 55
4.3.1 敬谦辞适应时代 55
4.3.2 现时代的敬谦辞 57
4.4 相对性 58
4.4.1 贬义词语变谦辞 58
4.4.2 敬辞的相对性 58
5 敬谦辞产生的原因 60
5.1 历史源流 60
5.2 社会等级 62
5.3 心理距离 66
5.4 心理需要 67
5.5 礼貌需要 69
6 敬谦辞的语用分析 71
6.1 敬谦辞运用的制约因素 71
6.1.1 主体语境的制约 71
6.1.1.1 年龄、辈分的制约 71
6.1.1.2 地位高低的制约 73
6.1.1.3 关系远近的制约 75
6.1.1.4 文化程序的制约 76
6.1.1.5 职业的制约 78
6.1.1.6 性别的制约 79
6.1.2 场合的制约 79
6.1.2.1 外交场合 80
6.1.2.2 雅体书信 80
6.1.2.3 报告、发言的场合 81
6.1.2.4 文人馈赠场合 82
6.1.2.5 商业公关场合 83
6.1.3 语流语境的制约 83
6.1.4 时代语境的制约 85
6.1.5 地域语境的制约 87
6.2 敬谦辞的运用原则 88
6.2.1 礼貌原则 88
6.2.2 情感原则 89
6.2.3 距离原则 91
6.2.4 升级原则 93
6.2.5 适度原则 94
6.3.1 表达客气 96
6.3 敬谦辞表达的多功能 96
6.3.2 表达讽刺 98
6.3.3 表达阿谀 100
6.3.4 表达疏远 102
6.3.5 表达调侃 104
6.3.6 表达得意 106
6.3.7 表达郑重 106
7 提倡运用敬谦辞 108
7.1 社会文明的要求 108
7.2 个人修养的体现 112
7.3 提高交际效果的需要 115
参考文献 118
附录:常见敬谦辞简释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