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语文知识篇 1
第一章 汉语拼音知识 1
序 [钱梦龙] 1
一、音节·拼音·声调 2
(一)音节 2
(二)拼音 3
(三)声调 3
二、声母·韵母·音变 5
(一)声母 5
(二)韵母 7
(三)音变 10
三、“y、w”用法 13
四、大写字母·隔音符号 14
(二)声母表 16
五、汉语拼音方案 16
(一)字母表 16
(三)韵母表 17
(四)声调符号 18
(五)隔音符号 18
六、普通话语音音节表 18
第二章 汉字知识 23
一、汉字的作用和性质 23
二、汉字的构造和形体 24
三、汉字的改革及其简化 30
四、汉字的认识和书写 33
五、汉字常识表 36
(一)汉字笔画名称表 36
(三)汉字笔顺例表 37
(二)汉字笔顺规则表 37
(四)汉字偏旁表 39
(五)汉字间架结构表 42
六、杜绝错别字 44
(一)字形相近、字音不同的字 45
(二)字形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46
(三)字形不同、字音也不同的字 48
(四)字形不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49
七、学查字、词典 50
(一)字典、词典 51
(二)学习使用字典和词典 52
(一)标号用法简表 54
二、标点符号用法表 54
一、标点符号作用和种类 54
第三章 标点符号知识 54
(二)点号用法简表 56
三、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56
(一)句号、问号、叹号 56
(二)顿号、逗号、分号 57
(三)冒号 59
(四)引号 59
(五)省略号、括号、破折号 60
(六)连接号 60
(七)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 61
四、标点符号书写位置 61
第四章 词汇知识 63
一、词·词义 63
(一)同义词 66
二、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词 66
(二)反义词 68
(三)多义词 69
(四)同音词 71
三、成语·谚语·歇后语 72
(一)成语 72
(二)谚语 72
(三)歇后语 73
四、词语的感情色彩 74
五、词语的语体色彩 75
第五章 逻辑常识 76
一、概念常识 76
(一)怎样明确概念 77
(二)熟悉概念的种类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78
(三)明确概念的一般逻辑方法 81
二、判断常识 83
(一)简单判断 85
(二)复合判断 87
三、推理常识 91
(一)演绎推理 91
(二)归纳推理 98
(三)类比推理 99
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常识 99
(一)同一律 100
(二)矛盾律 100
(三)排中律 101
第六章 文体知识 103
一、小说 103
二、散文 107
三、诗歌 109
四、戏剧 117
五、报告文学·纪实文学 121
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123
七、杂文 124
八、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125
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28
一、古代神话与朝代常识 128
二、官职常识 131
三、宗法常识 133
四、文史典籍常识 134
五、天文历法常识 135
六、地理位置常识 136
七、封建科举常识 138
八、音乐声律常识 139
九、礼仪风俗常识 140
十、其他一般常识 141
第八章 古文阅读常识 145
一、常见古今词语异义 145
二、常见文言句式 148
(一)判断句式 148
(二)疑问句式 148
(三)否定句式 149
(四)被动句式 149
(五)倒装句式 149
(六)省略句式 149
(一)代词 150
三、常见文言虚词(附:实词活用) 150
(八)状语后置句式 150
(九)宾语前置句式 150
(七)定语后置句式 150
(二)介词 151
(三)助词 151
(四)叹词 151
(五)副词 152
(六)连词 153
四、常见文言通假字、古今字 160
附:上海市教材文言通假字表 164
五、古文翻译一般方法 168
第九章 现代文阅读常识与方法 170
一、记叙文阅读 170
二、议论文阅读 171
三、说明文阅读 173
四、小说阅读 175
五、散文阅读 176
六、诗歌阅读 178
七、戏剧阅读 179
第十章 先秦两汉文学常识 181
一、先秦两汉文学史常识 181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182
(一)《诗经》 182
(二)屈原与《楚辞》 183
(三)孔子及弟子与作品《论语》 184
(四)庄子及后学与作品 184
(五)孟子与作品 185
(六)荀况与作品 186
(七)韩非与作品 187
(八)列御寇与作品 188
(九)孙武与作品 188
(十)吕不韦与作品 189
(十一)左丘明与作品 190
(十二)刘向与作品 190
(十三)司马迁与《史记》 191
(十四)贾谊与作品 193
(十五)刘安与作品 194
(十六)汉乐府诗 195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197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常识 197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198
(一)曹操与作品 198
(二)陶潜与作品 199
(三)北朝民歌 200
(四)诸葛亮与作品 201
(五)吴均与作品 202
(六)范晔与作品 202
(七)刘义庆与作品 203
(八)邯郸淳与作品 203
第十二章 隋唐文学常识 205
一、隋唐文学史常识 205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206
(一)王勃与作品 206
(二)骆宾王与作品 207
(三)李白与作品 207
(四)杜甫与作品 209
(五)白居易与作品 211
(六)高适与作品 212
(七)岑参与作品 213
(八)王昌龄与作品 213
(九)王之焕与作品 214
(十)孟浩然与作品 214
(十一)王维与作品 215
(十二)张志和与作品 216
(十三)贺知章与作品 216
(十四)刘禹锡与作品 216
(十五)杜牧与作品 217
(十六)韩愈与作品 218
(十七)柳宗元与作品 219
(十八)李煜与作品 219
(十九)李贺与作品 220
(二十)李商隐与作品 221
第十三章 宋元文学常识 223
一、宋元文学史常识 223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224
(一)柳永与作品 224
(二)苏轼与作品 225
(三)李清照与作品 226
(四)姜夔与作品 227
(五)辛弃疾与作品 227
(六)陆游与作品 229
(七)杨万里与作品 230
(八)文天祥与作品 230
(九)范仲淹与作品 231
(十)王安石与作品 232
(十一)欧阳修与作品 233
(十二)沈括与作品 234
(十三)周敦颐和作品 235
(十四)司马光与作品 235
(十五)苏洵与作品 236
(十六)岳飞与作品 237
(十七)朱熹与作品 237
(十八)马致远与作品 238
(十九)张养浩与作品 238
(二十)王磐与作品 239
(二十一)睢景臣与作品 239
(二十二)关汉卿与作品 240
一、明清文学史常识 241
第十四章 明清文学常识 241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243
(一)宋濂与作品 243
(二)于谦与作品 244
(三)罗贯中与作品 244
(四)施耐庵与作品 245
(五)吴承恩与作品 246
(六)冯梦龙与作品 247
(七)归有光与作品 247
(八)刘基与作品 248
(九)张溥与作品 249
(十)崔铣与作品 250
(十一)魏禧与作品 250
(十二)姚鼐与作品 251
(十三)方苞与作品 251
(十四)蒲松龄与作品 252
(十五)曹雪芹与作品 253
(十六)吴敬梓与作品 255
(十七)袁枚与作品 256
(十八)彭端淑与作品 257
(十九)洪亮吉与作品 258
(二十)刘开与作品 259
(二十一)李渔与作品 259
(二十二)纪昀与作品 260
(二十三)林嗣环与作品 261
(二十四)全祖望与作品 261
第十五章 近代文学常识 263
一、近代文学史常识 263
(一)李宝嘉与作品 264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264
(二)龚自珍与作品 265
(三)林觉民与作品 265
(四)梁启超与作品 266
(五)孙中山与作品 267
(六)刘鹗与作品 268
第十六章 现代文学常识 269
一、现代文学史常识 269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270
(一)鲁迅与作品 270
(二)郭沫若与作品 275
(三)茅盾与作品 276
(四)叶圣陶与作品 277
(六)朱自清与作品 279
(五)巴金与作品 279
(七)冰心与作品 280
(八)鲁彦与作品 281
(九)老舍与作品 281
(十)曹禺与作品 283
(十一)郁达夫与作品 283
(十二)赵树理与作品 284
(十三)孙犁与作品 284
(十四)丁玲与作品 285
(十五)贺敬之与作品 285
(十六)周立波与作品 286
(十七)夏衍与作品 287
(十八)李季与作品 287
(十九)唐弢与作品 288
(二十一)臧克家与作品 289
(二十)艾青与作品 289
(二十二)萧乾与作品 290
(二十三)闻一多与作品 290
第十七章 当代文学常识 292
一、当代文学史常识 292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294
(一)柳青与作品 294
(二)杜鹏程与作品 295
(三)王愿坚与作品 295
(四)杨沫与作品 296
(五)峻青与作品 296
(六)王润滋与作品 297
(七)罗广斌、杨益言与作品 297
(九)杨朔与作品 298
(八)魏巍与作品 298
(十)秦牧与作品 299
(十一)刘白羽与作者 300
(十二)碧野与作品 300
(十三)袁鹰与作品 301
(十四)方纪与作品 301
(十五)彭荆风与作品 301
(十六)徐迟与作品 302
(十七)刘绍棠与作品 303
(十八)吴伯箫与作品 303
(十九)李健吾与作品 304
(二十)张洁与作品 305
(二十一)韩少华与作品 305
(二十二)毛泽东与作品 306
(二十四)何为与作品 308
(二十三)柯岩与作品 308
(二十五)舒婷与作品 309
(二十六)沙叶新与作品 309
(二十七)李準、李存葆与作品 309
(二十八)李瑛与作品 310
(二十九)马南邨与作品 310
(三十)流沙河与作品 311
第十八章 外国文学常识 313
一、外国文学史常识 313
二、作家与作品分析 316
(一)伊索与作品 316
(二)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方夜谭》 317
(三)莎士比亚与作品 317
(四)安徒生与作品 318
(六)都德与作品 319
(七)王尔德与作品 319
(五)巴尔扎克与作品 319
(八)莫泊桑与作品 320
(九)海涅与作品 321
(十)契诃夫与作品 321
(十一)马克·吐温与作品 322
(十二)欧·亨利与作品 323
(十三)高尔基与作品 324
(十四)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作品 325
(十五)伏契克与作品 325
(十六)亨·特罗亚与作品 326
(十七)茨威格与作品 326
(二十)普希金与作品 327
(十八)芥川龙之介与作品 327
(十九)弗·达尔与作品 327
(二十一)惠特曼与作品 328
(二十二)壶井荣与作品 328
(二十三)栗良平与作品 329
下篇 掌握运用篇 330
第一章 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330
一、语音 330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30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30
(三)练习与解答 330
二、文字、词典 332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32
(三)练习与解答 333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33
三、词汇 336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36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36
(三)练习与解答 337
四、语法 340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40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40
(三)练习与解答 340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44
(三)练习与解答 344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44
五、修辞 344
六、标点符号 348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48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48
(三)练习与解答 348
七、文学文化常识 351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51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51
(三)练习与解答 351
八、修改病句 357
(一)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357
(二)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357
(三)练习与解答 357
一、记叙文 362
(一)语文测试要求及阅读理解掌握运用 362
第二章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掌握与运用 362
(二)练习与解答 363
二、议论文 374
(一)语文测试要求及阅读理解掌握运用 374
(二)练习与解答 375
三、说明文 388
(一)语文测试要求及阅读理解掌握运用 388
(二)练习与解答 389
四、散文 403
(一)语文测试要求及阅读理解掌握运用 403
(二)练习与解答 403
五、小说、戏剧、诗歌 412
(一)语文测试要求及阅读理解掌握运用 412
(二)练习与解答 413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23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23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掌握与运用 423
(一)文言实词 423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测试要求及掌握运用 423
C.练习与解答 424
附1 常用通假字 429
附2 偏义复词 431
附3 单音词与双音词 432
附4 词类活用 433
(二)文言虚词 436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36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36
C.练习与解答 436
附5 文言代词简表 437
附6 常见文言虚词简表 438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43
(三)文言句式 443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44
C.练习与解答 445
二、认识古代作品中的一般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447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47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47
三、文言综合练习与解答 448
第四章 写作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476
一、记叙文 476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76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76
C.练习与解答 476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79
二、议论文 479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79
C.练习与解答 480
三、说明文 483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83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83
C.练习与解答 483
四、应用文 485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85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85
C.练习与解答 487
五、命题作文 489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89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89
C.练习与解答 490
六、材料作文 493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 493
B.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93
C.练习与解答 493
七、看图作文 496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及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496
B.练习与解答 496
八、一料(材料)多题(小作文、大作文) 501
A.语文测试一般要求及知识要点掌握与运用 501
B.练习与解答 501
第五章 中、高考语文知识试题及解答 506
附录一 语文重点作品篇目达标纲要简介(包括上海新增教材内容) 517
(一)中国古代作品 555
附录二 文学常识简表 555
(二)中国现代作品 558
(三)外国作品 560
附录三 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562
附录四 高中文言文成语、典故 568
附录五 名言佳句举例 572
附录六 语法复习表 576
(一)语素 576
(二)词的构造 576
(三)词类 577
(四)短语 580
(五)单句 582
(六)复句 582
(七)句群 583
附录七 修辞复习提纲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