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构建中观经济调控的缘由和可能性 1
一、构建中观经济调控的缘由 1
二、构建中观经济调控的可能性 8
第二节 中观经济调控的内容、特征及研究方法 12
一、中观经济调控的内容 12
二、中观经济调控的特征 14
三、中观经济调控的研究方法 15
第三节 中观经济调控的任务 16
一、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 16
二、实现地方经济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17
三、组织协调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企业集团、企业兼并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 18
四、培育和管理市场 18
第二章 中观经济调控模式选择 19
第一节 我国中观经济调控方式的沿革 19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集权服从型模式 19
二、“大跃进”时期实行分权自主型模式 20
三、三年调整时期集权服从型回归及其变革 21
四、“文革”时期经济调控杂乱无章 23
五、十年改革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初探 23
第二节 享权导向型中观经济调控方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33
一、享权导向型调控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33
二、构建享权导向型调控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34
三、中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求 35
四、地方政府应具有的权限与责任 37
五、中观经济调控体系的组织构成 45
六、调控方式 47
七、调控手段 49
第三章 中观经济调控目标模式的转换 51
第一节 现实经济条件及体制状况 51
一、经济增长情况 51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 52
三、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 53
四、财政状况 53
五、金融状况 54
六、市场状况 54
七、结构状况 55
八、价格状况 55
第二节 模式转换的经济环境 57
一、经济稳定增长 57
二、财政收支状况难有较大改善、控制财政赤字仍十分艰巨 58
三、继续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规模 58
四、中度的价格上涨 58
五、人口增长的压力逐步增大,待业率将有所上升 58
六、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59
七、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59
第三节 模式转换的步骤和措施 59
一、模式转换的战略思考 59
二、模式转换的步骤和措施 62
第四章 中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 73
第一节 中观经济调控对微观基础的要求 73
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74
二、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 74
三、市场导向 75
四、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竞争能力 75
五、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5
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75
第二节 微观基础的构建 77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77
二、股份制 82
三、企业集团 89
第三节 微观基础的构造方法 94
一、国家所有制的实现方式与企业体制改革 94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96
三、加强法制建设 99
第五章 中观经济调控的传导机制 100
第一节 中观经济调控的组织体系 100
一、准中观经济调控组织的现状 100
二、中观经济调控组织体系的构造 101
第二节 中观经济调控传导机制所要求的体制环境和条件 105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105
二、中央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和正确性 106
三、微观基础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和较为灵敏地接受经济调控指令的能力 107
四、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体系的建立 109
五、经济综合部门形成合力 109
六、市场体系的发育 110
第三节 中观经济调控传导机制运作的基本原则 11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111
二、服从中央调控与因地制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111
三、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112
四、以市场为中介的原则 112
五、层次性原则 113
第四节 中观经济调控的传导功能 113
一、接收执行功能 113
二、加工转换功能 115
三、传输回归功能 117
第六章 中观经济调控手段的运作 119
第一节 中观经济调控手段运作的方式 119
一、目标运作 119
二、程序运作 120
三、随机运作 120
四、综合运作 120
第二节 中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具体运作 122
一、经济手段的运作 123
二、行政手段的运作 142
三、法律手段的运作 143
第七章 中观经济调控政策 148
第一节 地方经济的特点 148
一、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地方经济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求平衡的完整体系 149
二、从财政角度看,地方财政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 149
三、从金融信贷角度看,各地区的信贷规模和货币流量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150
四、地方物资、财政、信贷三者之间不能形成综合平衡 150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150
一、互补均衡政策 150
二、制约紧缩政策 151
三、发展扩张政策 153
第三节 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规划 155
一、产业组织形式 155
二、产业结构规划 162
第四节 财政政策 167
一、总收入扩张和总支出紧缩政策 167
二、总支出扩张和总收入紧缩政策 168
三、总收入与总支出大体平衡政策 169
四、结构调节政策 169
五、调节本地区各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71
第五节 投资政策 172
一、总量控制政策 173
二、总量扩张政策 174
三、适度投资政策 174
第六节 消费政策 175
一、抑制型消费政策 175
二、扩张型消费政策 176
三、适度消费政策 176
第八章 中观经济调控决策 177
第一节 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内容、体系和程序 177
一、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内容 177
二、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体系 179
三、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程序 180
第二节 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 187
一、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形式 187
二、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特点 189
三、中观经济调控决策的作用 191
第三节 决策者的素质 192
一、要有良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 192
二、要有勇于创新的素养 193
三、要有现代科学的素养 194
四、要有民主决策的素养 195
五、要有善于决断的素养 196
第九章 中观经济调控的横向协同 198
第一节 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关联的现状及成因 198
一、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关联的现状 199
二、“诸侯经济”的成因分析 200
三、现行体制下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关联的主要弊病 205
第二节 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协同机制形成并发生作用的条件 207
一、区域共同市场的建立是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协同的前提 207
二、国有制的新型财产组合方式是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协同的基础 210
三、正确的区域政策的制定是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协同的保证 215
第三节 中观经济调控横向协同的手段和措施 220
一、建立省际间的协调组织机构 220
二、拆除封锁屏障 221
三、制定市场规则 221
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