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1
第一章 佛教的起源与早期的发展(前6—前1世纪) 1
第一节 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1
第二节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8
释迦牟尼的生平 8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 11
苦谛 12
集谛 13
灭谛 19
道谛 21
创世说和种姓说 23
僧团的形成和僧伽制度 25
第三节 早期佛教的分派 28
佛教分派的时代 28
僧团的分裂和经典结集 31
部派的形成及其地理分布 34
上座系与大众系在教义上的主要分歧 36
关于“法”及对“法”的争论 37
关于“我”与“无我”之争 39
关于“心性”的净与不净之争 40
关于佛菩萨和阿罗汉的争论 40
第四节 佛教对外传播与早期佛教经典 42
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和佛崇拜的发展 42
佛教的对外传播 44
早期佛教经典 48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51
第一节 大乘思想的酝酿和兴起 51
案达罗王朝与斯里兰卡的大乘思潮 51
大乘佛教在西域的勃兴 54
第二节 犍陀罗和迦湿弥罗的佛教及说一切有部 59
犍陀罗和罽宾的佛教概况 59
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 62
第三节 天竺佛教和龙树提婆的大乘中观学 67
天竺佛教概况 67
般若经类及其思想特点 69
龙树与提婆 73
中观思想的基础结构 75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一般特征及其与小乘的对立 79
大小乘的称谓 79
大乘经典及其基本特点 80
第五节 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 86
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 86
佛教向交州的传播 91
初传期的佛教译著 93
第三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上) 97
第一节 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佛教的发展 97
印度社会与文化概况 97
北印佛教 98
中印和东印佛教 100
斯里兰卡佛教 102
南洋群岛诸古国佛教 104
罽宾(迦湿弥罗)佛教 105
扶南佛教 105
第二节 印度小乘的新发展 106
经部与《成实论》 107
新有部与《俱舍论》 108
正量部的发展 110
第三节 大乘佛经的续出与瑜伽行派的确立 111
华严经类 111
大集经类 113
大涅槃经类 114
胜鬘经类 116
唯识诸经 117
瑜伽行派及其始祖弥勒 120
无著与世亲 121
无著与世亲的著作及其传承 123
唯识古学 125
唯识今学 126
量论与因明 128
第四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下) 133
第四节 佛教在中国魏晋南北朝的急剧发展 133
魏晋南北朝历史概况 133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流传 135
三国、西晋佛教 135
东晋、十六国佛教 142
东晋佛教 153
佛教概貌 153
般若学的盛行和六家七宗 157
慧远的庐山僧团 160
南北朝佛教 165
佛教与政治 165
佛教续传与西行求法,中国佛教与域外佛教的联系 167
佛经翻译 174
南北朝的多种佛教师说 181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涉 190
南方的儒释道论战 191
北朝的三教斗争与排佛运动 194
本时期的中国著述 196
第五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7—10世纪)(上) 199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经院化和密教化 199
7—10世纪的天竺社会 199
印度及其邻国佛教变化大势 201
佛教理论的经院化和大乘两派 209
佛教的密教化 216
第二节 隋唐五代佛教的昌盛与发展 221
概述 221
隋代佛教 226
佛教宗派的形成 228
天台宗的创立及其教义 230
三论宗的思想体系 237
三阶教概述 240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7—10世纪)(下) 245
唐代佛教 245
唐王朝与佛教 245
唐代的寺院经济 253
玄奘与法相宗 257
华严宗的宗教理论体系 264
禅宗的兴起和繁盛 271
密宗的兴衰 284
五代十国佛教 290
五代王朝的佛教政策和周世宗限佛 291
吴越佛教 293
吐蕃佛教 295
松赞干布与佛教初传 295
赤松德赞与佛教的建立 297
赛那累、热巴巾与佛教的高速发展 303
达磨灭佛 306
云南佛教 307
南传上座部佛教 307
阿阇梨教 308
第三节 南海佛教概况 308
中南半岛佛教 308
安南与林邑佛教 308
真腊佛教 311
骠国佛教 312
暹罗佛教 313
南洋群岛佛教 314
诃陵佛教 315
室利佛逝佛教 317
第七章 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的建立(7—11世纪) 319
第一节 佛教传入朝鲜及其早期阶段 319
佛教传入朝鲜 319
三国时代的佛教 321
新罗统一王朝时期的佛教 323
元晓、义湘和朝鲜华严宗 324
圆测、太贤和新罗法相宗 325
新罗禅宗和禅门九山 326
高丽王朝前期(918—1105)的佛教 329
诸王的崇佛和佛教势力的发展 329
义天和海东天台宗 331
第二节 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佛教 332
佛教的传入和奈良六宗 333
兴佛与废佛之争 334
兴隆佛法和大化革新 334
奈良六宗 336
奈良佛教和政治 338
天台宗和真言宗的盛行与平安佛教 338
最澄和日本天台宗 339
空海和日本真言宗 343
净土信仰的兴起 347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再兴及其向国内外的传播(11—18世纪) 350
第一节 佛教在卫藏地区的复兴 351
佛教由多康传回卫藏 351
佛教由阿里传回卫藏 352
其他的佛教复兴活动 355
第二节 藏传佛教教派的形成和演变 357
宁玛派 359
噶当派 366
萨迦派 372
噶举派 376
噶玛噶举 377
蔡巴噶举 381
拔戎噶举 382
帕竹噶举 382
其他教派 384
希解派 384
觉域派 384
觉囊派 385
郭扎派 387
夏鲁派 388
第三节 格鲁派的兴起和发展 388
格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389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和格鲁派的创立 390
格鲁派寺院集团的形成及政教合一体制的确立 393
格鲁派教义简介 399
第四节 藏传佛教在国内外的传播 400
藏传佛教在国内的传播 400
在蒙古族中的传播 400
在西夏的传播 406
在青海的传播 406
在甘肃的传播 407
在四川的传播 409
在云南的传播 410
藏传佛教在国外的传播 410
在蒙古共和国的传播 410
在前苏联境内的传播 411
在不丹的传播 413
在前锡金的传播 414
在尼泊尔的传播 414
第九章 佛教的消长变化和多元化发展(11世纪—)(上) 416
第一节 中国佛教在中央集权下的稳定演变 416
宋代政局与佛教的儒学化 416
宋代政局与佛教 416
宋代佛教的儒学化 419
宋代禅宗 423
宋代天台宗 429
宋代的净土信仰 433
辽金西夏佛教 436
辽代佛教 437
金代佛教 439
西夏佛教 441
元代佛教 443
元代喇嘛教 443
元帝室与佛教 444
汉地佛教诸宗 445
白莲教与白云宗 446
明代佛教 448
明代佛教政策 448
善书和宝卷的流行 451
明末“四大高僧” 452
清代佛教 455
清帝室和佛教 455
内地佛教 457
居士佛教 459
喇嘛教 460
第十章 佛教的消长变化和多元化发展(11世纪—)(下) 463
第一节 朝鲜民族佛教的形成及发展 463
高丽王朝中后期佛教概况 463
知讷和曹溪宗——朝鲜民族化佛教宗派 465
佛教大藏经的雕印——《高丽藏》 469
李朝的崇儒排佛和衰微期的佛教 470
王朝佛教政策的变化 471
禅、教二宗体制和僧官制度 472
休静及其门下 473
朝鲜近现代佛教 477
第二节 日本民族佛教宗派的形成和发展 478
镰仓时期的新佛教宗派 479
源空和净土宗 479
亲鸾和净土真宗 480
一遍和时宗 482
日莲和日莲宗 484
荣西和日本临济宗 486
道元和日本曹洞宗 489
禅宗和日本文化 490
江户时期佛教的停滞和世俗化 494
日本近现代佛教 498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佛教 49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佛教 502
第三节 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佛教 509
斯里兰卡佛教的衰退与复兴 509
缅甸上座部佛教的昌盛 513
泰国佛教的国教化 518
柬埔寨佛教的兴衰 522
老挝佛教的发展 524
越南的大乘佛教 526
第五节 佛教在印度和蒙古的复兴 529
在印度的复兴 529
在蒙古的复兴 531
第十一章 佛教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 532
第一节 概说 532
第二节 佛教在欧美 537
佛教在德国 540
佛教在英国 543
佛教在法国 547
佛教在意大利和瑞士诸国 550
佛教在美国 552
附录 556
佛教大事记 556
部派佛教分派表 576
藏传佛教格鲁派达赖、班禅世系表 578
后记 579
新版后记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