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8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小区划分 8
一 自然地理环境 8
二 行政建制与经济小区 12
图表索引 14
一 春秋战国至唐宋的缓慢发展 17
第二节 明中叶以前山东经济的发展水平 17
二 经济地位的逆转与明初的恢复 21
三 运河的浚通与明代中叶的赋役改革 26
第二章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布局的优化 30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变化 32
一 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32
二 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42
三 丘陵山区及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 60
四 不同作物经济收益的比较 68
第二节 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趋势 73
第三章 非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83
第一节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83
一 棉纺织业 83
二 丝织业 93
三 粮食加工 99
四 烟草加工 106
五 果品加工 107
六 皮毛加工 108
七 编织业 110
八 制纸 115
九 制香 116
十 陶冶 118
第二节 渔盐业和沿海贸易的发展 122
一 近海渔业 123
二 制盐业 127
三 沿海贸易的发展 131
第三节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148
第四章 商业城镇的发展 155
第一节 商业城镇的发展 156
一 运河沿线的商业城镇 156
二 东部沿海的商业城镇 190
三 内陆商业城镇 200
四 水路、陆路运输 219
五 山东商业城镇发展特点及其意义 223
第二节 城镇人口数量及其职业构成 225
一 城镇人口的数量估计 226
二 城镇人口的职业构成 238
第五章 农村集市及其作用 245
第一节 山东集市的发展概况 246
第二节 牙行的设置与管理 257
第三节 集市税收 266
第四节 几种主要商品的集市考察 274
一 粮食市 274
二 棉花市 279
三 牲畜市 285
第五节 庙会 296
第六节 农村集市的功能与作用 302
第六章 几种主要商品的流通 307
第一节 一般生活资料性商品的流通 310
一 粮食 310
二 棉布和绸缎 325
三 其他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 331
第二节 生产资料性商品的流通 340
一 土地 340
二 牲畜 347
三 运输工具 353
四 农具 357
五 大豆与豆饼 362
六 手工业原料 367
第三节 专卖商品食盐的运销 373
一 山东盐区的产销分布 373
二 东盐的转运 376
三 基层销售网的分布 384
一 流通布局的特点与变化 389
第四节 流通格局的特点与变化 389
二 山东市场上主要商品流通量的估计 390
三 省际贸易的商品构成 395
第七章 山东经济的发展水平、特点与历史趋势 398
主要参考文献 406
后记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