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论 1
第一章 病因病机 1
第一节 病因 2
一、内因 3
三、补法 5
二、外因 6
第二节 病机 8
一、疮疡的发生与经络的关系 8
二、疮疡的发生与气血的关系 9
三、疮疡的发生与脏腑的关系 11
第二章 五诊在外证诊断中的运用 13
第一节 望诊 13
一、望局部 14
二、望神色 15
三、望形态 16
四、望舌苔 16
第二节 闻诊 19
一、闻声音 19
二、闻气味 20
一、问部位 21
第三节 问诊 21
二、问发病时间 22
三、问发病经过 22
四、问寒热 23
五、问出汗 24
六、问痛痒 24
七、问旧病 25
八、问饮食 25
九、问二便 25
十、问病因 26
十一、问经信 26
第四节 切诊 26
第五节 测诊 30
一、测大小 30
二、测冷热 31
三、测疼痛 31
五、测深浅 32
四、测软硬 32
七、测功能 33
六、测绵管窦道 33
第三章 论辨证 35
一、辨部位 35
二、辨表里 36
三、辨虚实 36
四、辨类型 37
五、辨痛痒 38
六、辨脓血气味 39
七、辨兼证 40
八、辨阴阳、定顺逆 41
九、辨走黄、内陷 42
第四章 论治法 45
第一节 内治法 45
一、消法 46
二、托法 56
(一)围敷法 60
一、药物疗法 60
第二节 外治法 60
(二)敷贴法 63
(三)膏药 64
(四)丹药 66
(五)生肌药 68
二、手术治疗法 69
(一)开刀法 69
(二)烙法 71
第一节 头部挫伤 73
第一章 头面部常见病 73
各论 73
第二节 颅内出血 76
第三节 耳闭 78
第四节 聤耳 81
第五节 目瞀 85
第六节 眼丹 87
第七节 眼胞痰核 90
第八节 鼻渊 93
第九节 鼻疮 96
第十节 唇疔 99
第十一节 颧疔 104
第十二节 口糜 109
第十三节 颊疡 112
第二章 颈项部常见病 118
第一节 发颐 118
第二节 痄腮 124
第三节 瘰疬 128
第四节 发际疮 141
第五节 对口疮 143
第三章 胸腋部常见病 150
第一节 腋痈 150
第二节 腋疽 153
第三节 乳病 157
一、乳痈 157
(一)内吹乳痈 158
(二)外吹乳痈 161
二、乳发 166
三、乳疽 166
四、乳痨 170
五、乳癖 175
第四节 膻中疽 178
第五节 肋疽 182
第四章 腰背部常见病 186
第一节 天柱疽 186
第二节 上搭手 189
第三节 中搭手 197
第四节 下搭手 199
第五节 莲子发 203
第六节 上、中、下发背 206
第七节 肾俞发 208
第八节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212
第九节 痰柱发 215
第十节 串疽 217
第十一节 鹳口疽 219
第五章 腹部常见病 224
第一节 腹皮痈 224
第二节 少腹疽 227
第三节 胁痈 230
第四节 肠痈 233
第六章 会阴部常见病 238
第一节 肾囊痈 238
第二节 肾囊风 242
第三节 阴虱疮 245
第四节 妇人阴疮 247
一、阴肿 247
二、阴蚀 249
第一节 髎疽 252
第七章 上肢部常见病 252
第二节 肘痈与肘疽 255
第三节 臂痈与臂疽 257
第四节 腕痈与腕疽 260
第五节 手发背 262
第六节 调疽 264
第七节 合谷疽与合谷疔 266
第八节 手丫发 268
第八章 下肢部常见病 271
第一节 臀痈 271
第二节 横痃疽与阴疽 273
第三节 肚门痈与股阴疽 275
第四节 膝痈与疪疽 277
第五节 下石疽 278
第六节 委中毒 280
第七节 臁疮 281
第八节 内外踝疽 284
第九节 足跟疽 288
第十节 甲疽 290
第十一节 脱疽 292
第一节 癣 296
第九章 皮肤常见病 296
第二节 唇风 298
第三节 鹅掌风 299
第四节 风疹块 302
第五节 瘢痕疙瘩 303
第六节 ?瘤 304
附:烧伤治验 306
附:方名索引 314
编者的话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