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四大古典戏剧 1
一 一部风靡了七百年的杰作 1
——《西厢记》 1
二 妙曲天下传 11
——《牡丹亭》 11
三 唱不尽兴亡梦幻 23
——《长生殿》 23
——《桃花扇》 31
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31
佛教 42
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42
二佛经东传及译经四大家 47
三 教外别传的中国禅宗 52
四 藏传佛教与活佛转世 56
五 寻幽探微话寺塔 62
六佛教四大名山拾趣 71
七 话说僧人的衣食住行 76
八佛教法会与节日 81
道教 86
一玄而又玄的道教 88
二 五花八门的经典戒律 103
三 长生不老的炼丹术 108
四 神秘怪诞的斋醮符箓 112
五 各显神通的诸神 114
六 遍布天下的道观 120
萨满教 127
一 原始崇拜与萨满教的产生 129
二 萨满 138
——神秘世界的主宰者 138
——萨满教信仰的圣物 147
三 神器 147
四 祭祀 154
——萨满文化的万花筒 154
五 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168
敦煌经卷 171
一 古人创奇迹 丝路闪明珠 172
二 藏经洞门开 窃贼蜂拥来 177
三 佛经逾万卷 举世堪称奇 182
四 老子《道德经》 传世意无穷 187
五 藏儒家经典 汇五经大全 191
六 诗词典籍汇 字音杂书多 195
七 史地典籍少 研究价值高 201
八 医学历算书 共书文明途 206
九 敦煌藏经卷 价值史无前 209
太学 213
一 两汉太学初兴 214
二 唐代太学的发展 229
三 宋代太学的改革 235
四 明清太学 243
——国子监 243
一 千年学府 256
岳麓书院 256
二 文化渊源 263
三 名人主院 270
四 优良学风 282
五人才摇篮 288
白鹿洞书院 296
一 千年兴衰史 296
二 朱熹教学论的实验基地 320
三 文化传承中心 331
四 学术中心 335
一书院的起源 341
东林书院 341
二书院传习理学 345
三 明代书院由衰而兴 349
四 天下书院 只知东林 354
五志在世道 356
六东林会约 360
七东林讲会 363
八 尊师爱生 自学为主 368
九 明末四毁书院 374
一 察举制溯源 378
察举 378
二 察举制的诞生与演进 390
三 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 399
四 察举制的利弊评说 409
五 察举制外话选举 415
私塾 423
一春秋发轫,经久不衰 424
二 入圣之基,晓育英才 432
三 默默无闻,倍尝清贫 436
四 私塾课本,色彩纷呈 440
五 教法改革,探索革新 453
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469
科举 469
二 科举制度下的学校 475
三 严格的三级考试制度 480
四 冷落的制科和武科 486
五 森严的条规场纪 491
六触目惊心的科场案 496
七 进身仕途的敲门砖 502
八 科举制度的消亡 508
八股文 514
一 名缰利锁话八股 514
二 经义、杂剧与八股 520
三规模初具 523
四 以古文为时文 530
五 力求灵变 535
六借题发挥 537
七朴学风气 542
八 选本、选家与文社 546
九 八股文的没落与废除 551
二十四史 556
一 集不朽名著 聚二十四史 557
二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559
三 以断代为限 撰一朝之史 566
四 革依时为序 创同类为准 569
五 分述三国史 合为一部书 572
六 承断代史体 间有所变异 574
七 约南北八书 成南北二史 579
八 开官修之例 启后代之统 580
九 扬民族文化 弃封建糟粕 598
方志 602
一方志的界定 603
二 方志的起源 605
三 方志的发展 606
四 方志的理论 614
五 方志的体例 625
六方志的作用 634
野史 641
一 “野性”的写照 641
二 洪荒远古的传播载体 653
三 忠臣烈士的简短青史 657
四 豪杰义士的代言者 660
五 昏聩皇帝的腐朽侧面 663
六 奸佞之臣的耻辱册簿 666
七 文人墨客的野性白描 670
八 世风民俗的一面镜子 676
九 益智诙谐的小品段子 678
十 茫茫学海中的一只贝壳 680
类书丛书 683
一什么是类书 683
二 类书的缘起与发展 686
三 类书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691
四 几种常见类书介绍 694
五什么是丛书 703
六 丛书的产生与发展 704
七 丛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710
八丛书的检索 714
九 几种主要丛书介绍 716
明清档案 723
一 追根溯源话档案 724
二 人祸天灾 历史档案迭遭厄运 727
三 八千麻袋 引发近世一大发现 732
四 风雨漂泊 历尽苦难终有归宿 738
五 七四卷宗 明清档案底蕴丰厚 743
兴衰史 755
六 孔府档案 一部“圣人家”的 755
七 巴县档案 历史的瑰宝 763
上谕 768
一 金口玉牙 出言即法 769
二 命制令诏 秦为滥觞 771
三 历代袭革 种类递增 773
四 拟制颁行 代有定规 778
五 简繁华朴 濡染文风 788
六 求贤罪己 各炳千秋 792
七 亲笔朱批 狡御群臣 800
奏折 808
一 一书一奏 千秋功过 809
二 两疏兴汉 百世流芳 814
三 一表陈情 青史留名 817
四 议罢边备巩固疆防 821
五 三国文风随人自立 822
六 浮华冗繁 流弊千载 825
七 规谏疏表 千秋风骨 828
八 裁繁抑华 历程多艰 830
九 合诸杂类 归为一折 836
十 清规戒律 名目繁多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