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化篇 1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 3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8
理学与中国文化 14
第二编 哲学篇 21
理论之功用 23
新不朽论 26
谈助 29
印度哲学之起源 36
叔本华之天才主义 48
关于英国经验主义 53
第三编 佛学篇 69
汉魏佛学的两大系统 71
论“格义”——最早一种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 72
高僧与名僧 86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88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92
僧肇之学 131
世族与佛教 137
竺道生之佛性义 147
竺道生之顿悟义 156
何谓“俗讲” 163
隋唐佛学之特点 166
论中国佛教无“十宗” 174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 193
第四编 玄学篇 195
读《人物志》 197
言意之辨 219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242
魏晋思想的发展 250
魏晋玄学和文学理论 262
第五编 书简书评篇 281
与胡适论禅宗史书 283
覆陈寅恪信 284
关于东汉佛教几个问题的讨论(给巨赞的信) 286
大林书评 290
序 290
评《考证法显传》 291
评日译《梁高僧传》 296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300
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 303
评《小乘佛教概论》 306
评《唐中期净土教》 308
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 312
汤用彤年谱简编 315
跋 在中西古今之间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