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药物分析的性质与任务 1
二、药物分析与药典以及药品质量标准 2
三、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3
四、加强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 4
五、药物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与要求 5
六、药物分析的主要参考书目简介 6
第二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 8
药物的纯度 8
药物中杂质的来源 9
一般杂质检查 12
一、氯化物检查法 12
三、重金属检查法 14
二、硫酸盐检查法 14
四、砷盐检查法 17
五、铁盐检查法 20
六、酸碱度检查法 21
七、澄清度检查法 22
九、易炭化物检查法 23
十、干燥失重测定法 23
特殊杂质检查 27
一、利用药物和杂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28
(一) 嗅味及挥发性的差异 28
(二) 颜色的差异 28
(三) 溶解行为的差异 28
(四) 旋光性质的差异 28
(五) 对光选择吸收性质的差异 28
(六) 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 30
(一) 酸碱性的差异 33
二、利用药物和杂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33
(二) 氧化还原性的差异 34
(三) 杂质与一定试剂产生沉淀 34
(四) 杂质与一定试剂产生颜色反应 34
(五) 杂质与一定试剂反应产生气体 34
(六) 药物经有机破坏后测待检杂质 35
三、利用药物和杂质对生物的生理作用方面的差异 39
参考文献 40
第三章 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41
概述 41
(一) 三氯化铁反应 42
(二) 水解反应 42
(三) 酸化与脱羧后测熔点 42
一、鉴别试验 42
水杨酸类药物的分析 42
(四) 重氮化-偶合反应 43
(五) 紫外吸收与红外吸收光谱 43
(六) 体液中乙酰水杨酸与水杨酸的检出 44
二、乙酰水杨酸(ASA)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44
(一) 杂质检查 44
(二) 乙酰水杨酸及其片剂的含量测定 49
(三) 血中ASA与SA的浓度测定 53
(四) 乙酰水杨酸片溶出速率的测定 54
三、水杨酸钠的含量测定 55
(一) 双相滴定法 55
(二) pH指示剂吸收度比值测定法 55
四、对氨基水杨酸钠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57
(一) 对氨基水杨酸钠中间氨基酚的检查 57
(二) 含量测定 58
(二) 茚三酮反应 59
(一) 三氮化铁反应 59
苯甲酸类药物的分析 59
一、鉴别试验 59
(三) 成盐反应 60
(四) 水解产物的反应 60
(五) 分解产物的反应 61
(六) 紫外吸收与红外吸收光谱 61
(七) 薄层层析 61
二、丙磺舒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62
(一) 杂质检查 62
(二) 丙磺舒及其片剂的含量测定 62
三、泛影酸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63
(一) 杂质检查 63
(二) 含量测定 64
一、鉴别试验 65
(一) 异羟肟酸铁反应 65
四、止血芳酸的含量测定 65
其他芳酸类药物的分析 65
(二) 三氯化铁反应 67
(三) 加热分解反应 67
(四) 水解产物的反应 68
(五) 紫外吸收与红外吸收光谱 69
二、止血敏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69
(一) 杂质检查 69
(二) 止血敏的含量测定 70
三、一些其他芳酸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72
参考文献 73
概述 75
酰胺类药物的分析 75
第四章 芳胺及芳烃胺类药物的分析 75
一、鉴别试验 76
(一) 芳伯氨基反应 76
(二) 三氯化铁反应 76
(三) 氧化反应 77
(四) 三硝基酚沉淀反应 78
(五) 重金属离子反应 78
(六) 紫外吸收与红外吸收光谱 78
二、对乙酰氨基酚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78
(一) 杂质检查 78
(二) 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 81
(三)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速率的测定 87
(四) 对乙酰氨基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87
三、盐酸利多卡因的含量测定 88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分析 90
一、鉴别试验 91
(一) 重氮化-偶合反应及亚硝(基)化反应 91
(二) 水解及水解产物的反应 91
(三) 生物碱沉淀剂反应 92
(四) 其他反应 92
(五) 紫外吸收与红外吸收光谱 92
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93
(一) 盐酸普鲁卡因的杂质检查 93
(二)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95
苯乙胺类药物的分析 99
一、鉴别试验 100
(一) 三氯化铁反应 100
(二) 甲醛-硫酸反应 100
(三) 氯化反应 100
(四) 4-氨基安替比林综合反应 101
(五) 紫外吸收与红外吸收光谱 102
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103
(一) 酮体的检查 103
(二) 肾上腺素中检查去甲肾上腺素 104
(三) 苯乙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104
参考文献 112
第五章 苯骈噻嗪类和苯骈二氮杂草类药物的分析 113
苯骈噻嗪类药物的分析 113
一、鉴别试验 114
(一) 紫外吸收光谱 114
(二) 显色反应 115
(三) 薄层层析 115
(一) 碱量法与非水碱量法 117
二、含量测定 117
(二) 紫外分光光度法 118
(三) 铈量法 121
(四) 钯离子比色法 122
(五) 三氯化铁比色法 122
(六) 体液中苯骈噻嗪类药物的测定 123
苯骈二氮杂草类药物的分析 125
一、鉴别试验 127
(一) 化学鉴别 127
(二) 紫外特征吸收 129
(三) 薄层层析 129
二、检查--相关物质及分解产物的检测 130
(一) 非水滴定法 131
(三) 利眠宁中相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131
三、含量测定 131
(二) 安定相关物质及分解产物的薄层层析检测 131
(一) 利眠宁相关物质的薄层层析检测 131
(二) 紫外分光光度法 132
(三) 比色测定 132
(四) 体液中苯骈二氮杂草类药物的测定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六章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136
概述 136
生物碱类药物的鉴别方法 136
生物碱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137
一、非水碱量法 139
二、提取容量法 142
(一) 基本原理 142
(二) 有关问题的讨论 142
(三) 应用示例 144
三、酸性染料比色法 147
(一) 基本原理 147
(二) 实验条件与应用 148
四、四苯硼钠法 153
(一) 基本原理 153
(二) 应用 153
参考文献 156
第七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157
概述 157
脂溶性维生素 157
一、维生素A 157
(一) 鉴别试验 159
(二) 含量测定 160
二、维生素E 167
(一) 鉴别试验 167
(二) 含量测定 168
一、维生素B1(盐酸硫胺) 171
(一) 鉴别试验 171
水溶性维生素 171
(二) 含量测定 172
二、维生素C(抗坏血酸) 175
(一) 鉴别试验 176
(二) 含量测定 178
参考文献 182
第八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183
概述 183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183
三、孕激素 184
四、雌激素 184
二、雄性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 184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鉴别 185
一、显色反应 185
(一) 与强酸的呈色反应 185
(二) 某些官能团的呈色反应 186
二、衍生物的制备 186
(一) 酯的形成 187
(二) 酮肟的生成 187
(三) 缩氨基脲的生成 187
(四) 酯的水解 188
三、薄层层析 188
四、红外吸收光谱 189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杂质检查 193
三、异炔诺酮中炔雌醇甲醚的检查 194
四、炔雌醇中雌酮的检查 194
一、游离磷酸盐 194
二、甲醇 194
五、其他甾体 195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196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196
二、四氮唑比色法 198
(一) 官能团位置和构型的影响 200
(二) 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200
(三) 空气中氧与光线的影响 200
(四) 溶剂和水分的影响 200
(五) 碱的种类和溶液pH的影响 201
(六) 不同试剂及其加入顺序的影响 201
(七) 呈色稳定性 201
(八) 干扰 201
(三) 水分、温度、光线和氧的影响 202
(四) 关于反应的专属性 202
(一) 溶剂的选择 202
(二) 酸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异烟肼的浓度 202
三、异烟肼法 202
四、Kober反应及铁-酚试剂比色法 203
五、各国药典甾体激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初步统计 207
参考文献 209
第九章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210
概述 2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11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11
二、鉴别试验 214
(一) 羟肟酸铁反应 214
(二) 各种盐的鉴别 215
(三) 与硫酸及硫酸-甲醛试剂呈色 215
(一) 碘量法 216
三、含量测定 216
(二) 酸碱滴定法 217
(三) 紫外分光光度法 218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219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19
二、鉴别试验 221
(一) 茚三酮反应 221
(二)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221
(三) 麦芽酚(Maltol)反应 222
(四) 坂口反应 222
(五) 薄层层析 223
(六) 核磁共振谱 223
三、含量测定 223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225
四环素类抗生素 225
(二) 酸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227
(三) 碱性条件下的降解反应 227
(四) 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反应 228
二、鉴别试验 228
(一) 与浓硫酸反应 228
(二) 三氯化铁反应 228
(三) 荧光反应 228
(四) 薄层层析 229
三、杂质检查 229
四、含量测定 230
(一) 三氯化铁比色法 230
(二) 荧光法 230
(一)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1
一、青霉素中含有高分子杂质 232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量考察研究示例 232
二、高分子杂质的分离 233
(一) 凝胶过滤法 233
(二) GDX 104柱层析 233
三、杂质的研究 233
(一) Penamaldate法测定青霉素噻唑基团 233
(二) 杂质和青霉素聚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234
(三)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34
(四) 氨基酸分析 235
(五) 圆盘电泳分析 235
(六) 薄层层析 235
(七) 凝胶过滤法测定分子量 235
(八) 红外光谱分析 235
(九) 豚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十章 复方制剂分析 239
概述 239
复方解热镇痛类药物的分析 239
一、分离鉴别 240
二、杂质检查 240
(一) ASA中SA的薄层层析荧光扫描测定法 240
(二) ASA中微量ASAN的薄层扫描定量法 241
(三) 用抽提法从ASA片中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SSA、ASSA和ASAN 242
三、含量测定 243
(一) APC制剂的分光光度测定法 243
(二) APC制剂的柱分配层析测定 245
(三) APC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246
一、复方制剂中TMP和SMZ的快速比色直接测定法 251
复方磺胺类药物的分析 251
二、复方制剂中TMP和SMZ的紫外分光光度同时测定法 252
三、复方SMZ片中SMZ和TMP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测定法 254
复方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255
一、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导数光谱测定法 256
二、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荧光分光光度测定法 258
三、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气相色谱测定法 260
四、甾体避孕片中炔诺醇、炔雌醇和炔雌醇甲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261
五、“三合”激素注射液中黄体酮和丙酸睾丸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262
复方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264
一、分离鉴别 264
二、含量测定 266
(三) 复方维生素制剂中烟酰胺、维生素B6、B2和B1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268
(二) 复方制剂中B族维生素的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268
(一) 复方制剂中水溶性维生素B1和B6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 268
参考文献 271
第十一章 体内药物分析 272
概述 272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和任务 272
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学的特点和动向 273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 274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 274
(一) 血样 274
(二) 尿样 275
(三) 唾液 276
二、样品的储存和稳定性考察 276
测定前样品的制备 277
(二) 待测物的浓度范围 278
(一) 药物的理化性质 278
一、一般考虑 278
(三) 药物测定的目的 279
(四) 选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的类型 279
(五) 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 279
二、蛋白质的处理 279
(一) 加入沉淀剂和变性试剂 279
(二) 加入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 280
(三) 组织的酶消化法 281
三、提取 281
(一) 溶液的pH调节 281
(二) 提取溶剂的极性 282
(三) 提取技术 282
(四) 提取溶剂的蒸发 283
四、固相分离 283
(四) 络合 284
(三) 衍生化反应 284
(五) 蒸发 284
五、利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供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测定 284
(二) 化学降解 284
(一) 吸附 284
六、导致待测物质损失的因素 284
七、样品沾污 285
(一) 增塑剂的沾污 285
(二) 脂肪酸及其脂类 285
(三) 溶剂中杂质 285
(四) 化学衍生化带来的杂质 285
(五) 实验环境和器皿、材料的污染 285
(三) 明确测定的目的要求 286
(一) 重视并做好文献总结、整理工作 286
(二) 充分了解待测药物的特性及体内存在状况 286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设计与评价 286
八 展望 286
一、分析方法的设定依据 286
(四) 实验室条件 287
二、方法建立的一般实验步骤 287
(一) 以纯品进行测定 287
(二) 以经过纯化处理过的空白样品进行测定 287
(三) 空白样品添加标准后的测定 287
(四) 体内实际样品测定 287
(一) 准确度 288
(二) 精密度 288
三、方法的评价 288
(三) 灵敏度 289
(四) 专属性 289
(五) 不同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程度的比较 290
分析质量管理 290
参考文献 291
第十二章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 292
概述 292
制订药品质量标准的基础 292
(一) 对药品的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293
(二) 不同晶型药品的研究考察 293
(八) 制剂学的研究 294
(七) 稳定性的研究 294
(九) 贮存条件的研究 294
(十) 测试数据的积累和比较 294
(五) 杂质的检测 294
(四) 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 294
(三) 关于多组份混合物药品的质量恒定问题 294
(六) 影响药品纯度的工艺因素考察 294
我国现行的各级药品质量标准 295
(一) 中国药典 295
(二) 部颁标准 295
(三) 地方标准 295
(四) 关于临床药品标准问题 296
一基重要的技术档案--药品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296
(五) 杂质检查 297
(八) 稳定性考察的资料 297
(六) 含量测定 297
(七) 制剂的其他检测项目 297
(三) 理化性质的检测结果与讨论 297
(二) 药品的制造方法 297
(一) 背景材料 297
(四) 鉴别反应 297
(十二) 其他问题 298
(一) 名称 298
(十三) 质量标准对比表 298
药品质量标准中一些主要内容的讨论 298
(十一) 贮藏 298
(十) 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的说明 298
(九) 制剂检验回收试验的数据 298
(二) 熔点与晶型 300
(三) 鉴别反应 301
(四) 杂质检查 303
(五) 含量测定及其限度 308
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回顾与展望 309
(一) 从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比较来看分析技术的发展 309
(二) 药品质量标准的格式 311
(三) 药品质量标准与GMP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十三章 光谱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14
一、紫外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14
(一) 差示分光光度法 314
(二)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317
(三) 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319
(四) 导数分光光度法 323
(五) 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 329
二、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34
(一)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334
(二) 转化荧光结构 335
(三) 荧光分析条件的选择 337
(四) 荧光光谱法在测定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上的应用 338
三、间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有机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41
(五) 荧光光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上的应用 342
(一) 含金属的有机药物 345
(二) 不含金属的有机药物 345
四、核磁共振光谱在药物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347
(一) 核磁共振的定量方法 348
(二) 核磁共振光谱在药物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351
参考文献 355
第十四章 药物色谱分析技术中的某些趋向 357
一、二维与多维色谱 357
二、毛细管所色谱 360
三、高效液相色谱中的电化学检测器与光二极管陈列紫外检测器 361
(一) EChD检测器 361
(二) 线性光二极管陈列紫外检测器 363
四、色谱分离最优化 363
(一) 色谱响应函数 363
(三) 单纯形法 364
(二) 色谱优化函数 364
五、智能色谱展望 366
参考文献 367
第十五章 药物的放射免疫测定法 368
一、基本原理--竞争抑制反应 368
二、基本条件的建立与获得 370
(一) 抗原的纯化 370
(二) 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 370
(三) 特异抗体(抗血清)的制备及鉴定 375
(四) 标记抗原(放射性标记药物) 376
(五) 游离和结合部分的分离技术 377
(一) 样品处理问题 379
(二) 剂量反应曲线的制作(标准曲线的建立) 379
(六) 放射性测量仪器和技术 379
三、测定的一般步骤 379
(三) 样品测定 380
(四) 结果计算(log-logit转换) 380
四、应用实例 380
五、RIA测定方法的评价和质量控制 381
附表 各类药物RIA应用实例 383
参考文献 387
一、常规直流极谱的基本原理 388
第十六章 差示脉冲极谱法 388
二、脉冲极谱的基本原理 392
(一) 电容电流 392
(二) 脉冲极谱法 393
三、差示脉冲极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96
(一) 直接法 397
(二) 间接法 404
参考文献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