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陈光林 1
序言 李学勤 1
序 晁福林 1
绪论 1
一、鲁国与鲁国文化 2
二、关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比较研究 6
三、鲁国的衰亡与鲁文化的关系 10
四、关于“鲁文化”与所谓“邹鲁文化”的概念问题 14
五、鲁文化的特质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16
建构篇 25
第一章 适于农耕的地理环境——泰山之阳,洙泗之城,宜五谷桑麻六畜 25
第二章 悠久的历史文化——“少昊之墟”的历史传说和文化遗存 31
一、与曲阜有关的历史传说 31
二、考古文化发现 38
第三章 商奄旧地——商奄文化觅踪 59
第四章 周文化的东向及其与商奄文化在鲁地的交汇——周人的灭商、东征、东封 66
生长篇 83
第五章 “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鲁的建国与鲁文化的形成 83
一、伯禽治鲁,变俗革礼 84
二、“体国经野” 89
三、周社与毫社 96
四、鲁有王礼 100
第六章 “一继一及”与嫡长制——鲁国继承制的现象与实质 103
第七章 “动不违时,财不过用” 117
一、动不妨农,使民以时 117
二、耕作方式与农作物 119
三、畜牧与养殖 122
第八章 “工商食官” 125
一、鲁缟与鲁酒 127
二、陶器制作 131
三、金属冶制 133
第九章 婚姻礼俗 135
一、“同姓不婚” 135
二、婚姻礼仪 144
三、讲究男女有别和夫妻之别 150
第十章 丧葬制度 160
一、风格迥异的两组墓葬 162
二、丧葬之礼 165
三、民间实行“三年之丧” 174
第十一章 政治观念——周公的影响与鲁人的表现 183
一、尊尊而亲亲 183
二、重民保民 188
三、明德慎罚 193
四、勤政尚贤 199
第十二章 道德思想——以柳下惠为例 205
一、和悦平易 212
二、不以三公易其介 215
三、恪守直道 215
四、言中伦、行中虑 216
五、不去父母之邦 217
六、诚信而与人无害 218
兴盛篇 221
第十三章 “周礼尽在鲁矣” 221
一、周公“制礼作乐” 221
二、周礼与“鲁礼” 227
三、礼义、礼仪、礼俗 229
四、礼为国本 232
五、崇礼、明礼、“服于有礼” 235
六、诸侯至鲁,“于是观礼” 238
第十四章 姬姓“宗邦”,诸侯“望国” 241
一、“周之最亲莫如鲁” 242
二、鲁、齐文化的交流 245
三、“鲁、卫之政,兄弟也” 253
四、鲁、宋文化的关系 258
五、“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 261
六、小国朝鲁 269
第十五章 《诗》的国度 272
一、《诗》与乐舞 272
二、《诗》与鲁人的社会生活 277
三、豳乐东传成为鲁音 283
四、政治清明而“颂”声兴 287
一、祭祀观念 291
第十六章 祭神祀祖 291
二、祭祀之名目 298
三、祭祀与政治 311
第十七章 孔子之学 315
一、孔子其人 315
二、《论语》等研究孔子的资料 323
三、儒学的创立 329
第十八章 “鲁人皆以儒教” 349
一、孔门弟子 349
二、子思与《中庸》 356
三、孟子与《孟子》 363
四、“思孟学派” 371
五、“举鲁国而儒服” 374
一、“鲁得立四代之学” 379
第十九章 教育 379
二、官守学术下的鲁国教育 381
三、私学的兴起 383
四、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 386
第二十章 史学 389
一、史官与史学 389
二、孔子与《春秋》 393
三、左丘明与《左传》、《国语》 396
四、榖梁赤与《榖梁传》 399
第二十一章 科技成就 401
一、天文学 401
二、历法 404
三、《墨子》所反映的科技成就 408
一、发展概况 413
第二十二章 手工工艺 413
二、手工艺品举例 414
三、能工巧匠鲁班 417
衰变篇 423
第二十三章 由安土重农到好贾趋利 423
一、独立工商业者的普遍 423
二、货币的出现 426
三、从尚德义、重俭朴到“爱财”、“巧伪” 428
第二十四章 礼乐的崩坏与保存 431
一、礼存其仪而失其义 432
二、墨学对儒学的矫正 434
三、由“君子儒”到“知时变” 438
四、孔子庙堂:保存礼乐的坚固堡垒 446
后记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