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宗桂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306001221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1

绪论 3

第一节 文化和传统文化 4

一、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 4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 8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10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10

二、中国文化的雏型期 15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18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 23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25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6

第一章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28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 30

一、从万物有灵到多神崇拜 30

二、从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 32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 34

第二节 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 35

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 35

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 37

第三节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40

一、从家族到国家的维新路径 40

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 41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43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43

一、封建社会有机体的诸种再生产 43

二、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互为盈缩 46

三、农本商末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50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53

一、家国同构 53

二、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 56

三、君权至上 59

中篇 63

第三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65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65

一、泛爱众而亲仁 65

二、以德王天下 69

三、隆礼重法 74

第二节 汉代儒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80

一、天人感应与王权神授 80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 83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86

第三节 宋代儒家哲理化的理欲之论 90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91

二、“存天理,去人欲” 92

三、理一分殊 97

第四节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 99

一、儒家理想人格 99

二、三纲八目与大同世界 102

三、内圣与外王 105

四、正己正人与成己成物 106

五、穷独与达兼 108

第四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110

第一节 先秦道家从无为到逍遥的演变 110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110

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庄子 115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作用 119

一、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衰落 119

二、玄学的兴起和演变 123

三、隋唐道家思想的流播 127

第三节 道家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的流变 130

一、道家思想在宋代的兴盛与儒道融合 130

二、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兴衰 132

第四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133

一、道家理想人格 133

二、不以物累形与返朴归真 134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136

四、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 137

第五节 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 139

一、阳刚与阴柔 139

二、进取与退守 140

三、庙堂与山林 142

四、群体与个体 144

五、恒常与变动 146

六、肯定与否定 147

第五章 墨家思想的兴衰 150

第一节 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 150

一、忧民之“三患”的同情心 150

二、“兼以易别”的仁爱精神 151

第二节 利即是义与忠孝惠慈 153

一、利即是义的功利原则 153

二、忠孝惠慈的伦理规范 155

第三节 尚贤与尚同 156

一、人格平等的尚贤心理 156

二、天下一家的尚同精神 157

第四节 墨家人生哲学模式 158

一、墨家理想人格 158

二、讲求实惠的功利主义 159

三、爱心充溢的群体意识 160

四、平均平等的文化心态 161

第五节 墨家的悲剧:由显学而绝学 162

一、天下尚同于天子:对平等思想的内在否定 163

二、“和”胜于“同”:墨衰儒盛的内在原因 164

第六章 法家思想的浮沉 167

第一节 法、术、势的产生与合一 167

一、法、术、势的旨趣 167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综合 170

第二节 “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 172

一、由道德而“气力”的三世演化说 172

二、“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人际关系论 173

第三节 “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 174

一、帝王之具:“圣人执要” 174

二、法家思想与专制集权 175

第四节 法家人生哲学模式 176

一、法家理想人格 176

二、“法不阿贵”的平等观 177

三、靠“气力”立于世的独立精神 179

第五节 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的由显转隐 181

一、法家思想和秦朝兴亡 181

二、德主刑辅:儒法地位的模式化 182

第七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85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185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 185

二、四谛说 186

三、缘起和轮回 188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 190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192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192

二、中国佛教——禅宗 197

第三节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 203

一、佛家理想人格 203

二、心如古井 204

三、随缘而安 205

四、与世无争 206

第八章 先王观念与传统崇拜 208

第一节 先王观念的由来及其影响 208

一、宗法社会与尊祖敬宗 208

二、尊祖敬宗与先王崇拜 210

三、先王崇拜与尚古心理 213

四、先王崇拜与中国社会 215

第二节 传统崇拜的由来及其影响 221

一、农业社会的稳态与道统观念的恒定 221

二、道统观念的历史表现 223

三、政统,君统与道统 225

四、传统崇拜与中国社会 228

第九章 文官制度的倡立和仕进制度的演变 230

第一节 文官制度的倡立 230

一、暴秦速亡与汉初军人千政 231

二、军人政府与文人学士的矛盾 232

三、思想统一的完成与文官制度的产生 235

第二节 仕进制度的演变 241

一、从秦的军功制到汉代的察举征辟 241

二、从曹魏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科举制 245

三、科举制从宋明到清代的强化 248

四、八股取士对人格模式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250

下篇 253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25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255

一、中国传统文化结构诸说 25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257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58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58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264

三、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70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273

第一节 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 273

一、传统理想人格 273

二、传统价值取向 277

第二节 传统社会心理 280

一、求善与名声 281

二、群体与关系 283

三、义利与德才 286

第三节 需要层次论与“早熟”型文化 290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294

第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诸说 294

第二节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297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297

二、道德判断与价值判断 299

第三节 整体直观 300

一、直观与经验 300

二、体悟与直觉 302

第四节 类比外推 304

一、类同与类比 304

二、经验与推导 307

第五节 比喻和象征 309

一、比喻出韵致 309

二、象征见意境 312

第六节 对形而上的向往 316

第十三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318

第一节 文化类型说 318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类型 320

一、中国文化类型诸说 320

二、趋善求冶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324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329

一、中国文化特点诸说 329

二、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文化特点 333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45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345

第二节 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 348

一、自强不息 348

二、正道直行 349

三、贵和持中 351

四、民为邦本 353

五、平均平等 356

六、求是务实 358

七、豁达乐观 360

八、以道制欲 361

第十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364

第一节 文化热的由来 364

第二节 “文化断层论”与失落感 366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与儒学复兴说 367

一、现代新儒家的由来及其思想特征 367

二、“儒学复兴”说与当代中国 374

第四节 民族精神的拓展与现代化的契合 378

后记 383

重印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