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 高中》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宁衡然等编写;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
  • 出 版 社:天津:新蕾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0714147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

天下为公 3

名言选粹 3

至大至公 5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6

诸葛亮鞠躬尽瘁 7

孙中山大局为重 7

大义灭亲 8

石蜡执意杀逆子 9

腹?秉公 亲儿殒命 10

公而忘私 11

国而忘家的霍去病、岳飞、于谦 11

王吏部拒徇私情 12

杨溥秉公荐范理 14

评说 15

思考与实践 17

忧国忧民 21

名言选粹 21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23

孟子谏齐宣王“与民同乐” 24

贾谊忧国陈政 25

范仲淹“先忧”“后乐” 27

报效祖国 为国分忧 30

渴望报国的陆游、辛弃疾 30

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32

戚继光戎马一生 34

蹈海献身的陈天华 35

评说 37

思考与实践 39

自强不息 43

名言选粹 43

立志自强 45

立下“鸿鹄之志”的陈胜 46

击楫中流的祖逖 47

砺志不懈 48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孔丘 48

法显西行求法 49

变法图强 52

商鞅变法强秦国 52

藏族改革家松赞干布 53

“三不足”的王安石 55

“毋贻白首羞”的张居正 57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59

评说 62

思考与实践 64

经世致用 69

名言选粹 69

笃功求实 71

“天下之名巧”马钧 72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74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76

林则徐疏浚皮大河 77

侈谈误业、泥古不化 79

赵括纸上谈兵 79

马谡言过其实 81

王衍清谈误国 82

刘羽冲泥古不化 85

评说 87

思考与实践 89

厚德载物 93

名言选粹 93

恕人之过 95

卓茂容人牵走马 96

唐临宽容待仆人 96

毁宝盘,行俭恕人过 97

宽宏睦邻的罗可 98

鲁志道代人受过 98

宽厚待人 99

宽宏大度秦穆公 99

刘秀恢廓图中兴 100

曹操容忍得贤才 101

蒋琬气度宏深 102

评说 104

思考与实践 105

人伦和谐 111

名言选粹 111

仁者爱人 113

孔子爱人、尊重人 114

苛政猛于虎 115

杜甫和他的邻居 115

于令仪仁爱为怀 117

人和为贵 118

梁鸿谦和让人 118

朱冲厚道睦邻 119

何力思忿求和解 119

推己及人 120

王烈鼓励人改恶从善 121

柳宗元为友分忧 122

豁达大度 123

郗超大度不匿善 123

程皓不议他人之短 124

娄师德举贤不伐功 124

评说 126

思考与实践 128

行己有耻 133

名言选粹 133

知耻——维护人格的尊严和荣誉 135

颜回不耻恶衣恶食 136

不食嗟来之食 136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137

辛毗不趋炎附势 138

知耻——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139

唐雎不辱使命 139

孙兆奎、夏完淳痛斥洪承畴 140

晚清爱国外交官杨儒 142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143

安禄山丑态百出 144

“长乐老”冯道事九帝 144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145

卖国贼秦桧 147

评说 151

思考与实践 153

见义勇为 157

名言选粹 157

舍生取义 159

齐太史、董狐秉笔直书 160

田卑临难不苟 162

颜真卿宁死不屈 163

见义不为,无勇也 165

曹刿勇赴国难 166

见义勇为的朱晖 167

辛弃疾虎穴擒叛徒 168

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 169

义然后取 171

列御寇见得思义 171

顾协不收不义之财 172

乡民见利思义 173

评说 175

思考与实践 177

崇俭反奢 181

名言选粹 181

成由勤俭破由奢 183

晋平公克制私欲 184

齐桓公崇尚节俭 185

唐太宗以秦、隋为鉴 185

杨公权清俭化俗 187

蜀王贪金丧国 188

俭可以助廉 189

陆绩“廉石”永存 189

孔奂清白自守 190

孙中山一生廉洁 191

勤俭美德代代传 192

仁赏母拒收干鱼 192

范仲淹治家清俭 193

评说 195

思考与实践 197

勤政廉政 203

名言选粹 203

恪勤从政 205

周文王勤勉创业 206

刘秀勤政汉中兴 207

“铁面御史”赵抃救灾记 209

开“康乾之治”的康熙帝 211

清廉为政 214

子罕却玉与郑相辞鱼 214

于谦清白留人间 216

清廉自守的于成龙 217

张伯行“天下第一清官” 219

王鼎死后“家无余赀” 221

评说 224

思考与实践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