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快速以太网是如何工作的 1
第一章 快速以太网基础 3
1.1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ing): 一个定义 3
1.2 快速以太网拓扑 5
1.3 帧的发送和接收 8
1.4 协议: 通信的规则 10
1.4.1 快速以太网的部件 12
1.4.2 OSI参考模型 15
第二章 节点剖析 17
2.1 应用软件 18
2.2 网络协议 19
2.3 网络接口 20
2.4 网络接口驱动程序 21
2.5 驱动程序的软件接口 21
2.6 协议软件接口 22
第三章 快速太磁网中继器 23
3.1 拓扑规则 24
3.2 中继器能做什么 24
3.2.1 中继器的PHY 25
3.2.2 数据是用包在线上传送的 27
3.2.3 中继器功能详述 27
3.2.4 包一级的错误处理 28
3.3 Ⅱ类(Class Ⅱ)快速以太网中继器 30
3.4 Ⅰ类(ClassⅠ)快速以太网中继器 32
3.5 介质类型和PHY 32
3.6 节点到节点的操作 37
3.7 有关100Base-TX和-FX的其他内容 38
3.8 自动协商 39
第四章 帧: 通信的基本单元 41
4.1 帧地址 41
4.3 怎样使用MAC地址 44
4.2 地址和MAC 44
4.4 长度/类型字段 45
4.5 数据字段 47
4.6 帧校验序列 47
4.7 其他MAC级的帧错误 48
第五章MAC和CSMA/CD: 快速以太网的心脏和灵魂 51
5.1 CSMA/CD是怎样工作的 53
5.2 冲突 56
5.3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56
5.3.1 时隙间隔和冲突窗口 64
5.3.2 时隙间隔和网络直径 64
5.3.3 冲突窗口和网络性能 66
5.3.4 残帧 67
5.4 冲突检测和恢复 68
5.4.1 中继器怎样协助冲突检测 68
5.4.4 接收冲突恢复 69
5.4.2 传输冲突恢复 69
5.4.3 后退时间计算 69
第六章 快速以太网的快速部分: 网络性能 71
6.1 最在吞吐量 71
6.2 网络利用率 73
6.3 供给负荷与网络性能 75
6.4 网络管理 77
第七章 帧交换、路由和协议 81
7.1 网桥 81
7.2 帧交换机 91
7.2.1 捷径交换 95
7.2.2 准捷径交换 96
7.2.3 存储转发交换 97
7.3 混合网络速度 99
7.4 混合设计 99
7.5 拥塞 100
7.6 全双工链路 101
7.7 路由和协议 104
第二部分 如何建立一个快速以太网 109
第八章 确定网络需求 113
8.1 规划网络 114
8.1.1 确定网络的大小 114
8.1.2 划分网络及确定工作组和/或部门 114
8.1.3 确定企业的需求 115
8.1.4 估计网络的增长 116
8.1.5 开发网络管理计划 117
8.1.6 实现安全性和可靠性 117
8.2 工作组局域网(Workgroup LAN) 118
8.2.1 财务部门的应付款(AP)组 118
8.2.2 工程组 119
8.2.3 小型公司的销售组 120
8.2.4 快速以太网和小型事务所 121
8.3 部门网络(Departmental Network) 123
8.4 骨干网络 124
8.5 企业网 125
8.6 企业级网络的管理 127
第九章 快速以太网接口控制器 129
9.1 价格和性能 130
9.2 驱动程序 131
9.2.1 驱动程序的认证 132
9.3 技术支持 132
9.4 安装的简易性 133
9.5 保证(Warranty) 134
9.6 NIC网络管理 134
9.7 NIC的种类 135
9.7.1 基于服务器的NIC 135
9.7.2 工作站NIC 136
9.7.3 嵌入式NIC 137
9.7.5 紧凑PCI(CompactPCI) NIC 138
9.7.4 移动NIC 138
9.8.1 NIC芯片组 139
9.9 网络接口(PHY) 139
9.8 NIC体系结构 139
9.9.1 启动ROM 140
9.9.2 缓冲存储器 140
9.10 适配卡总线体系结构 140
9.11 PCI总线 141
9.11.1 线性突发 142
9.11.2 低访问响应时间 142
9.11.3 总线控制和并发 142
9.11.4 兼容性 142
9.11.7 ISA总线 143
9.11.8 ISA和EISA总线的兼容性 143
9.11.6 EISA总线 143
9.11.5 PCI总线的位宽 143
9.11.9 PC卡 144
9.11.10 CardBus 145
9.11.11 总线传输模式 146
9.11.12 其他硬件特征 147
9.11.13 NIC介质的灵活性 149
9.12.1 硬件认证 151
9.12 NIC特性集 151
第十章 设计电缆线路 153
10.1 规划结构化的网络 153
10.1.1 场所调查 154
10.1.2 规划和设计阶段 154
10.1.3 电缆安装和认证 155
10.1.4 电缆线路的认证 155
10.1.5 电缆线路的拓扑结构 155
10.2.2 设备室 156
10.2 一个结构化电缆系统设计的元素 156
10.2.1 建筑物入口 156
10.2.3 配线橱/通信室 157
10.2.4 配线橱的元素 158
10.2.5 电缆分配系统 158
10.2.6 电缆标签 159
10.2.7 配线橱布局 160
10.2.8 配线橱的组织 160
10.3 系统级设计和电缆线路 162
10.3.1 安全性 162
10.3.2 服务 162
10.3.5 增长 163
10.4 选择电缆线路介质 163
10.4.1 升级到100Base-T快速以太网 163
10.3.4 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163
10.3.3 流量 163
10.4.2 什么时候使用100Base-FX 164
10.4.3 何时使用100Base-TX或100Base-T4 164
10.4.4 100Base-TX何时与STP一起使用 164
第十一章 选择中继器 167
11.1 可层叠性 167
11.2 可层叠式是如何工作的 169
11.3 基于底板的hub (Chassis-Based Hub) 170
11.4 Ⅱ类中继器 172
11.5 中继器的共同特征 173
11.5.1 备用端口 173
11.5.2 外部管理(Out-of-Band Management) 173
11.5.3 RMON支持 173
11.6 安全特性 174
11.5.9 Telnet支持 174
11.5.8 通过IPX的SNMP(SNMP over IPX) 174
11.5.7 BOOTP和DHCP支持 174
11.5.5 全屏幕界面 174
11.5.4 端口控制 174
11.5.6 可下载的代码 174
11.6.1 什么是窃听预防 175
11.6.2 什么是身份强制 176
11.6.3 什么是化名预防 177
11.6.4 为什么这些安全特性是有效的 177
11.7智能上行连接模块(Smart Uplink Module) 178
第十二章 快速以太网交换机 181
12.1 克服网络拓扑的限制 181
12.2 性能和分段 183
12.3 单结点的性能 184
12.4 交换机的种类 185
12.4.1 工作组交换机 185
12.4.2 桌面交换机 185
12.4.4 部门交换机 186
12.4.3 10/100工作组交换机 186
12.4.5 骨干交换机 187
12.4.6 企业交换机 187
12.5 交换机性能 187
12.5.1 最大测试 188
12.5.2 其它性能测试方法 190
12.6 交换的问题 190
12.6.1 漏斗问题 191
12.6.2 扩展问题 192
12.6.3 反压 194
12.7 交换机的共同特征 194
第十三章 路由器 197
13.1 路由还是交换是一个问题 197
13.1.1 连接路由器 199
13.1.2 广域网链路路由器 200
13.1.3 与其他LAN技术的集成 202
13.2 连接到Internet 203
第十四章 使用网络管理 205
14.1 使用基于MIB-Ⅱ接口的管理 206
14.2 MIB-Ⅱ扩展 210
14.3 以太网特有的MIB 212
14.4 测量交换拥塞 213
14.5 使用RMON基于网络的管理 213
14.5.1 第1组: 以太网统计数据 215
14.5.2 第2和第3组: 历史记录组 216
14.5.3 第4组和第10组: 告警和事件组 217
14.5.4 第5组: 主机组 219
14.5.5 第6组: 前N个主机组 221
14.5.6 第7组: 矩阵组 221
14.5.7 第8和第9组: 筛选和包捕获组 222
14.5.8 RMON: 真实情况 223
14.6 基线校对和网络性能 224
14.7 MIB浏览器 226
附录A 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比较 229
附录B 快速以太网拓扑规则 233
B.1 模式1规则 233
B.2 模式2规则 236
附录C 在线资源 241
附录D 性能RFC 243
附录E 快速以太网介质规范 245
E.1 100Base-TX介质 245
E.1.1 MDI连接器 246
E.1.2 第5类UTP 246
E.1.3 第1型STP 246
E.1.4 100Base-TX交叉布线 247
E.2 100Base-FX介质 248
E.1.5 100Base-TX电缆配置指导 248
E.2.1 带宽 249
E.2.2 低信号功率损耗 249
E.2.3 保密性 249
E.2.4 安全性和大小 249
E.2.5 抗电磁干扰性 249
E.2.6 MDI连接器 250
E.2.7 光纤电缆介质 250
E.2.8 100Base-FX交叉布线 250
E.2.9 100Base-FX电缆配置指导 250
E.3 100Base-T4介质 251
E.3.1 MDI连接器 251
E.3.2 100Base-T4交叉布线 252
E.3.3 100Base-T4电缆配置指导 252
E.3.4 PCS 252
E.3.7 100Base-T4数据编码 253
E.3.5 8B6T编码方式 253
E.3.6 PMA子层 253
附录F EIA/TIA双绞线电缆规范 255
F.1 EIA/TIA标准选择 255
F.1.1 第1类 255
F.1.2 第2类 256
F.1.3 第3类 256
F.1.4 第4类 256
F.1.5 第5类 256
F.2 其他快速以太网电缆架设 256
F.2.1 IBM第1型STP电缆 256
F.2.2 光缆 257
F.3 安装和维护 257
F.4 EIA/TIA布线指导 258
F.5 电缆架设测试 258
附录G 术语表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