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篇 他们是谁 1
第一章 闯入社会的角色 2
1.1 80年代新“大亨” 3
1.2中国的新兴阶层 8
1.3“黑马”效应 15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产儿 21
2.1商品经济——历史的新选择 21
2.2经济浪潮的裹挟 27
2.3从弃儿到宠儿 38
第三章 构成:他们从哪里来 43
3.1“游民”——不亲和分子 43
3.2“待业青年”——失去角色的人 50
3.3淘金者与弄潮儿 56
4.1市场的魔力 62
第四章 市场逐鹿 62
4.2在流通中崛起 69
4.3从拾遗补缺到分庭抗礼 77
第五章 身份之谜 84
5.1色调偏暗的社会形象 86
5.2众说纷纭的社会评价 92
5.3难以辩认的“血型” 97
第二篇 漂移的陆地 105
1.1“老子要当有钱的主!” 106
第一章 主体的需要 106
1.2占有与困惑——需求的完整性 112
1.3自我超越——实业教国与自我实现 120
第二章 价值的倾斜 126
2.1为“钱”正名的前前后后 127
2.2从官本位到金本位 133
2.3倾斜的金字塔 138
2.4价值的完整性 150
3.1自由职业与职业自由 152
第三章 “两栖”行为 152
3.2磕头烧香与糖衣炮弹 159
3.3“万人坑”——赚钱的霸术 166
3.4逃税者种种 174
第四章 消费人生 182
4.1夜生活——灯红酒绿的背后 182
4.2高消费——心理平衡的妙药 190
4.3买一打恋人——可度量的情感 197
4.4消费文化与消费型人格 205
第五章 群体意识 212
5.1一次葬礼激起的波澜 212
5.2“我们这号人”——认同感与阶层意识 214
5.3从自在到自为 220
第三篇 通向未来的道路 224
第一章 未来的涵义 227
1.1没有未来的群体? 227
1.2现代化——中国的大趋势 233
1.3未来是可塑的 238
第二章 生存空间 242
2.1“初级阶段理论”——长期执照 243
2.2商品经济的容量——人的需要与就业压力 248
2.3两面夹击的态势 254
第三章 资本的滚动 259
3.1发展战略——结构性调整 261
3.2资本滚动的欲望 266
3.3“用友”的启示 273
第四章 形象的再造 277
4.1市场行为的优化 278
4.2沟通——寻找感情的纽带 284
4.3自我的塑造 290
第五章 社会参与 294
5.1从经济参与到社会参与 295
5.2群体力量与组织化程度 301
5.3责任感与参与艺术 305
后记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