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骨与关节损伤的创伤解剖 王亦璁 3
一、了解创伤解剖的目的 3
第一篇 总论 3
二、骨折的创伤解剖 4
(一) 骨折本身的条件 4
(二) 周围组织对骨折的影响 5
(三) 骨折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7
四、对骨折发展趋势的判断和估计 10
(一) 近期的判断和估计 10
三、对创伤机制的分析 10
(二) 无期的估计 18
五、关于稳定性的维持 20
(一) 维持关节稳定性的三个因素 21
(二) 各主要关节稳定性的维持 23
六、关节脱位的创伤解剖 30
(一) 相应的骨端相互关系的变化 30
(二) 关节囊撕裂 31
(三) 韧带损伤 31
(四) 肌肉肌腱损伤 32
(五) 骨膜下骨化 32
(六) 神经血管的并发症 33
第二章 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断 王亦璁 36
一、询问病史的要点 36
二、主要体征和典型体征 37
三、借助而不是依赖X线诊断 37
四、利用现代化影像学技术提高诊断的质量 41
(一) 计算体层摄影 41
(二) 螺旋CT扫描 43
(三) 磁共振成像 44
(五) 超声检查 45
(四) 核素扫描 45
(六) 合理选择应用影像学的诊断 46
五、了解损伤形成的全过程 47
六、不要忽略多发损伤、合并损伤及损伤并发症 48
七、诊断既要及时,又要作为一个过程 49
八、把误诊和漏诊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50
第三章 骨折复位 王亦璁 55
一、骨折是否需要复位 55
(一) 骨折需要复位的理由 55
(二) 不需要复位的骨折 55
(三) 复位并非只有利而无弊 55
(一) 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基础 57
二、把复位的要求与可能统一起来 57
(二) 解剖复位与功能复位 59
三、手法复位 62
(一) 复位的时机 62
(二) 复位方案的制定 63
(三) 手法复位的要领 65
第四章 骨折固定 王亦璁 73
一、骨折为什么要固定 73
二、石膏外固定 74
三、牵引 79
四、AO技术 84
(一) 加压作用的固定 85
(二) 加压固定的原则 91
(三) 支撑作用的固定 93
五、骨折治疗从AO到BO的进展 96
(一) 生物学固定的原则 96
(二) 关于关节内的骨折 96
(三) 对骨干骨折的复位 96
(四) 对骨干骨折的固定 97
(五) BO新概念 98
(一) 髓内钉的类型 100
六、髓内针固定 100
(二) 关于扩髓 101
(三) 髓内多钉固定 101
(四) 带锁髓内钉 101
七、特殊部位骨折的内固定 105
八、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 106
九、骨外固定技术 108
(一) 骨外固定器的类形 109
(二) 骨外固定的适应证 110
(三) 骨外固定器的优缺点 111
十、固定方法的选择 111
(二) 使用严格,操作准确 112
十一、固定方法的正确运用 112
(一) 不为常规所束缚 112
(三) 密切观察,及时调整 115
第五章 功能锻炼 王亦璁 116
一、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116
二、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 117
(一) 上肢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 118
(二) 下肢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 118
三、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121
四、有利的和不利的主动活动 122
五、肢体重力作用的利用 123
六、过渡阶段的锻炼 124
七、效果的检验 125
八、运动器械的利用 127
(一) 持续被动运动 127
(二) 等动练习 129
九、充分发挥患者的作用 129
第六章 骺板损伤 苏碧兰 130
一、长骨骨骺的发育与组织结构 130
(一) 长骨骨骺的发育 130
(二) 骺板的组织学结构 131
(三) 骨骺与骺板的血液供应 132
(四) 长骨的纵向生长能力 133
(五) 骨化中心出现与融合年龄 133
二、骺板损伤的分型 134
三、骺板损伤的诊断 137
(一) 儿童关节部位损伤首先应考虑骨骺损伤 137
(二) 以X线片上显影部位的异常作为诊断的线索 138
(三) 通过临床检查对X线片所见加以印证 139
(四) 四肢各部位骨骺发育与损伤特点 140
四、骺板损伤的处理原则 143
(二) 骺板生长遏制的诊断 144
(一) 并发症 144
五、骺板损伤并发症及其处理 144
(三) 骺板局部骨桥切除术 147
第七章 骨折愈合 郭世绂 149
一、骨折愈合的分期 149
(一) 撞击期 149
(二) 诱导期 149
(三) 炎症期 149
(四) 软骨痴期 150
(五) 硬骨痂期 151
(一) 募集 153
二、骨折愈合过程 153
(六) 重建期 153
(二) 调整 154
(三) 骨传导 154
三、骨折愈合新概念 154
(一) 引导性骨再生 154
(二) 骨折渗液 155
(三) 初始骨痂反应 156
四、骨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 157
(一)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57
(二)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157
(三) 转化生长因子-β 158
(四) 骨形态发生蛋白 159
(五) 白介素-1 160
(六) 前列腺素 161
五、骨折直接愈合与间接愈合 161
(一) 直接愈合 161
(二) 间接愈合 163
(三) 不同骨痂反应 164
六、骨折愈合的不同条件 165
(一) 不同固定及力学条件 165
(二) 血供 169
(三) 氧分压 171
(四) 压电效应及电(磁)刺激 171
(五) 超声刺激 174
七、不同固定方法与骨折愈合 174
(一) 加压钢板 175
(二) 髓内钉 176
(三) 骨外固定器 179
八、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80
(一) 全身因素 180
(二) 局部因素 181
(一) 脱钙骨基质 182
九、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 182
(二) 骨基质明胶 183
(三) 不同生长因子复合物 183
(四) 骨髓 185
十、骨替代物 187
(一) 珊瑚羟基磷灰石 188
(二) 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 188
(三) β-三磷酸钙与BMP复合物 188
(四) 自体骨移植 189
(六) 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190
(五) 同种异体骨移植 190
第八章 骨折不愈合 刘沂 192
一、与骨不愈合有关的因素 192
(一) 影响血运的因素 192
(二) 固定存在的问题 193
(三) 感染 193
二、骨折不愈合的病理分型 193
(一) 肥大型 194
(二) 萎缩型 194
三、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194
(一) 骨折不愈合的内固定 195
(二) 植骨术 195
三、肌肉 197
(三) 电刺激治疗 198
(四) 骨缺损的治疗 199
第九章 骨折畸形愈合 王亦璁 203
一、骨折畸形愈合--非功能位愈合 203
二、充分估计儿童的发育矫形能力 204
三、骨折畸形愈合引起的功能障碍 205
(一) 关节活动受限 205
(二) 肢体各关节之间运动的不协调 205
(三) 平衡失调与步态失常 206
(四) 肌肉作用的削弱 206
(三) 平衡代偿 207
四、功能障碍的代偿 207
(二) 体位代偿 207
(一) 关节代偿 207
五、和畸形愈合有关的晚期并发症 208
(一) 关节的劳损 208
(二) 创伤性关节炎 208
(三) 代偿部位的劳损 209
六、矫形术的应用 210
(二) 有选择的矫形 210
(一) 功能的矫形 210
(五) 自发性肌腱断裂 210
(四) 迟发性神经炎 210
(三) 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 211
(四) 矫形并不意味骨折再复位 211
(五) 各类畸形造成的主要功能障碍及其矫形方法 212
七、其他改进功能的方法 217
(一) 上肢关节 217
(二) 下肢关节 219
八、防止畸形愈合的发生 221
一、正确辨认开放骨折的皮肤损伤 224
第十章 开放骨折 王亦璁 224
(二) 自内而外的开放骨折 225
(一) Gustilo分型 225
(三) 自外而内的开放骨折 226
(四) 潜在性开放骨折 228
二、充分清创是治疗开放骨折的关键 230
(一) 清创步骤 231
(二) 冲洗的重要性 232
(三) 充分估计组织失活的程度 232
三、骨折的有效固定 233
(一) 开放性骨折固定的目的 233
(二) 内固定 234
(三) 骨外固定器固定 235
(四) 牵引、石膏制动 238
四、闭合伤口、消灭创面 239
(一) 一期闭合伤口的时限 239
(二) 需重视的几项原则问题 244
五、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251
(一) 与创面感染有关的因素 252
(二) 抗生素的应用 252
(二) 感染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 254
(一) 开放骨折形成感染的主观因素 254
六、开放骨折感染的早期处理 254
(三) 开放骨折感染的早期处理 255
第十一章 皮肤损伤及创面的修复 方绍孟 258
一、早期闭合伤口,消灭创面 258
(一) 无张力下的直接缝合 258
(二) 游离植皮 258
(三) 皮瓣转移 259
(四) 肌瓣转移 261
(五) 带血管蒂的皮瓣、肌皮瓣移位术 270
(六) 筋膜瓣 288
(七) 吻合血管的皮瓣、肌皮瓣移植术 289
二、延期闭合伤口,消灭创面 293
三、晚期闭合,消灭创面 294
第十二章 关节损伤 藻汝宾 295
一、关节的基本结构和性能 295
(一) 关节软骨 295
(二) 滑膜 296
二、关节的运动和检查法 297
(一) 关节运动的类型 297
(四) 纤维囊及韧带 297
(三) 滑液 297
(五) 其他结构 297
(二) 关节运动的协同和制约 298
(三) 关节正常运动的基本条件 298
(四) 关节检查法 299
三、韧带损伤 300
(一) 损伤机制及好发部位 300
(二) 损伤类型及诊断 300
(三) 治疗 300
(三) 软骨面损伤的处理 301
(四) 晚期治疗 301
(二) 内固定与外固定 301
(一) 准确复位与“模造” 301
四、关节内骨折 301
五、关节脱位 302
(一) 诊断要点 302
(二) 治疗 303
六、习惯性脱位 304
(一) 原因 304
(二) 治疗 305
七、开放性关节损伤 305
(二) 治疗 306
(一) 临床表现 306
八、创伤性滑膜炎 306
一、概况 308
第十三章 多发骨关节损伤 蔡汝宾 308
(二) 重物压砸伤 309
(一) 交通损伤 309
二、伤因及损伤特点 309
(四) 机器损伤 310
(三) 高处坠落伤 310
三、并发症及合并损伤 311
(一) 并发症 311
(二) 合并损伤 312
四、容易发生延迟诊断或漏诊的几种情况 312
(一) 躯干及其邻接部位的损伤 312
(五) 脏器损伤 313
(四) 神经损伤 313
(三) 四肢末端小骨折 313
(二) 同一肢体多发损伤 313
五、治疗上存在的矛盾 315
(一) 开放骨折并发休克 315
(二) 同一肢体多发骨折脱位 315
(三) 双侧股骨骨折 318
(四) 截瘫合并下肢骨干骨折 319
六、骨折内固定的地位 319
(一) 有利于患者的抢救治疗 319
(二) 外固定器的应用 320
(一) 创面的延期一期闭合 320
七、严重开放骨折的治疗特点 320
(二) 有利于功能康复 320
八、严重多发伤中骨折的治疗方针 321
第十四章 外伤性截肢 崔寿昌 326
一、截肢适应证 326
二、截肢的外科原则 327
(一) 闭全性截肢 327
(二) 开放性截肢 330
(四) 配戴假肢患者弹力绷带的应用 331
(三) 手术后即刻临时假肢 331
(二) 硬绷带包扎 331
(一) 软绷带包扎 331
三、术后处理 331
四、并发症 332
(一) 出血和血肿 332
(二) 感染 332
(三) 皮肤坏死 332
(四) 溃疡和窦道 332
(五) 关节挛缩 332
(六) 残肢痛 332
(一) 上肢截肢手术 333
五、儿童截肢 333
六、不同部位的截肢手术 333
(七) 幻肢及幻肢痛 333
(二) 下肢截肢手术 335
一、诊断 340
第十五章 病理性骨折 荣国威 340
(一) 病史中的线索 340
(二) 体格检查 341
(三) 化验检查 344
(四) 核素骨扫描 345
(五) X线检查 346
(六)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346
二、引起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347
三、治疗原则 348
第十六章 严重创伤的早期并发症 刘沂 350
一、创伤性休克 350
(一) 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 350
(二) 临床表现和诊断 351
(三) 治疗 356
二、特异性感染 361
(一) 破伤风 361
(二) 气性坏疽 363
三、脂肪栓塞综合征 364
(一) 发病原因 364
(二)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365
(三) 诊断 366
(四) 治疗 367
四、骨筋膜室综合征 368
(一) 病变和病理生理 368
(二) 诊断 369
(三) 治疗 370
五、挤压综合征 371
(一) 临床表现 373
(二) 临床分型 376
(三) 诊断 377
(四) 预防和治疗 377
第十七章 周围神经损伤 王澍寰 380
一、周围神经的显微结构 380
(一) 神经元 380
(二) 神经干 381
二、神经损伤后的退变与再生 383
三、神经损伤的种类 384
(一) 神经断伤 384
(二) 轴索中断 384
(三) 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384
四、神经损伤的原因 384
五、临床病状及检查法 385
(二) 临床表现和诊断 386
(一) 闭合性神经损伤的处理 387
六、神经损伤的处理原则 387
(二) 神经吻合术 388
(二) 开放性神经损伤的处理 388
(一) 神经松解术 388
七、神经损伤的修复 388
(三) 神经缺损的修复 389
八、移植神经的来源 391
(一) 自体神经移植 391
(二) 异体神经移植 392
九、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原因 393
十、麻痹肢体的处理 393
十一、个别神经的损伤 394
(一) 上肢神经损伤 394
(二) 下肢神经损伤 399
十二、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402
(一) 胸廓出口综合征 402
(二) 肩部四边孔综合征 404
(三) 桡管综合征 404
(四)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 405
(六) 旋前圆肌综合征 406
(五) 肱骨髁上骨突综合征 406
(七) 前臂骨间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 407
(八) 腕管综合征 408
(九) 肘管综合征 409
(十) 腕尺管综合征 410
(十二) 股神经卡压综合征 411
(十一) 梨状肌综合征 411
(十三)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412
(十四) 跗管综合征 413
一、血管损伤处理的发展概况 415
二、血管的组织结构 415
第十八章 四肢血管损伤 王澍寰 415
三、血管损伤机制 416
四、血管损伤的病理变化 416
五、血管损伤诊断的主要依据 417
七、手术治疗 419
(一) 手术指征 419
六、急救措施 419
(三) 血管的修复 420
(二) 筋膜减张术 420
八、术后处理 426
九、四肢血管损伤的结果 427
十、上肢动脉损伤 427
(一) 锁骨下动脉损伤 427
(四) 桡、尺动脉损伤 428
(三) 肱动脉损伤 428
(二) 腋动脉损伤 428
(一) 股动脉损伤 429
(二) 腘动脉损伤 429
(三) 胫前、胫腓动脉损伤 429
十一、下肢动脉损伤 429
十二、四肢静脉损伤 430
十三、血管移植物的选择 430
附一 严重创伤的评分 周志道 432
一、创伤记分(TS)与修订的创伤记分(RTS) 432
二、CRAMS评分 432
三、院前指数(PHI) 433
五、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433
四、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评分 433
六、TRISS和ASCOT评分法 440
附二 AO骨折分类法 王亦璁 447
一、骨折的分型 447
二、骨折的软组织分型 467
(一) 肩关节的中立位 473
(二) 肩关节的功能位 473
第一节 肩关节的生理运动 薛庆云 473
第十九章 肩部损伤 473
第二篇 各论 473
一、肩关节的位置 473
(二) 外展与内收 474
(三) 肩关节的零度位 474
(一) 前屈与后伸 474
(四) 肩关节的(外展位)休息位 474
二、肩关节的运动 474
(五) 在水平面内的后伸和前屈 475
三、盂肱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 475
(一) 盂肱关节的类型 475
(四) 内旋与外旋 475
(三) 上举与下降 475
(二) 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的基本运动形式 476
四、肩肱节律 477
(一) 肩胸运动的概念 478
五、肩胸运动 478
(二) 肩胸关节的运动 479
六、肩峰下关节(第二肩关节)的运动 479
七、肩锁和胸锁关节运动 481
(一) 胸锁关节及其运动 481
(二) 肩锁关节及其运动 482
一、解剖 483
(一) 骨关节结构 483
第二节 肱骨近端骨折 翟桂华 483
(二) 肩关节的血液供应 484
(三) 肩关节的神经支配 485
二、损伤机制 485
(一) 历史上的分类 486
二、骨折分类 486
(二) Neer分类 487
(三) AO分类 488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490
五、治疗 492
(二) 二部分解剖颈骨折 493
(三) 二部分外科颈骨折 493
(一) 轻度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493
(五) 二部分小结节骨折 494
(六) 三部分骨折 494
(七) 四部分骨折 494
(四) 二部分大结节骨折 494
(八) 骨折脱位 495
(九) 肱骨头嵌压和劈裂骨折 495
六、合并症 495
七、肩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496
一、解剖与功能 496
第三节 锁骨骨折 496
二、损伤原因及外伤机制 498
三、骨折分类 498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500
五、合并损伤 500
六、鉴别诊断 501
七、治疗 501
(一) 婴幼儿及儿童锁骨骨折 501
(二) 成人锁骨骨折 502
(三) 手术治疗的参考指征 503
八、晚期合并症 504
(四)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504
第四节 肩胛骨骨折与脱位 505
一、解剖与功能 505
二、骨折分类 506
三、临床表现,诊断及合并损伤 507
四、治疗 508
(二) 肩胛颈骨折 508
(三) 肩峰骨折 508
(一) 体部及肩胛冈骨折 508
(四) 喙突骨折 509
(五) 肩盂骨折 509
五、肩胛骨脱位 510
六、肩胛骨壁分离 511
第五节 盂肱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 511
一、解剖及盂肱关节的稳定机制 512
二、盂肱关节不稳定的分类及外伤机制 513
三、临床诊断 515
四、治疗 518
(一) 新鲜肩脱位 518
(二) 陈旧性肩关节脱位 519
五、盂肱关节脱位的合并症 520
第六节 复发性肩关节脱位 黄公怡 524
一、复发性肩关节前方脱位 524
(一) 脱位机制 525
(二) 诊断 525
(三) 治疗 526
(一) 损伤机制及病理表现 531
(二) 临床表现 531
(三) 诊断 531
(四) 治疗 531
二、复发性肩关节后方脱位 531
三、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鉴别诊断 532
(一) 先天性或发育性 532
(三) 特发性肩松弛症 533
(四) 随意性肩关节脱位 533
(二) 麻痹性盂肱关节不稳定及脱位 533
第七节 肩锁关节损伤 翟桂华 534
一、解剖与功能 534
二、损伤原因及机制 534
三、损伤分类 535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535
五、治疗 536
六、合并症 537
第八节 胸锁关节脱位 538
一、解剖与功能 538
二、损伤原因及机制 539
三、损伤类型 539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539
五、治疗 540
第九节 肩袖损伤 黄公怡 541
一、肩袖的解剖学特点 541
六、合并症 541
二、病因 543
三、病理及分类 544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545
(一) 临床表现 545
(二) 特殊体征 545
(三) 影像学诊断 546
(四) 关节镜诊断 547
五、治疗及预后 547
六、肩袖间隙分裂 549
(二) 临床表现 550
(一) 病因 550
(三) 诊断 551
(四) 治疗 551
第二十章 上臂损伤 沈惠良 553
第一节 肱骨干骨折 553
一、应用解剖 553
三、骨折的分类 555
二、损伤机制 555
四、临床症状和体征 557
五、治疗方法 557
(一) 闭合治疗 557
(二) 手术治疗 559
六、合并症 564
(一) 桡神经损伤 564
(三) 迟延愈合与不愈合 565
(二) 血管损伤 565
(四) 晚期并发症 566
第二节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断裂 568
一、肱二头肌断裂 568
二、肱三头肌断裂 568
第二十一章 肘部损伤 570
第一节 肘关节的功能解剖 雍宜民 570
一、肱骨远端 570
二、肱骨远端关节面 570
四、肱桡关节 571
五、肘关节韧带 571
三、肱尺关节 571
六、肘关节的屈肌 572
七、肘关节的伸肌 572
九、肘关节的表面标志 574
八、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574
一、创伤机制与骨折分类 575
第二节 肱骨髁上骨折 苏碧兰 575
(一) 接受伤机制分类 575
(二)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 575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577
三、治疗 578
(一) 伸展型骨折的治疗 578
(二) 屈曲型骨折的治疗 582
四、合并症 583
(一) 肘内翻 583
(三) 神经损伤 584
(四) 关节活动障碍 584
(二) Volkmanns缺血挛缩 584
第三节 肱骨无端全骺分离 苏碧兰 585
一、损伤机制 585
二、创伤解剖 58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586
(三) 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 587
(二) 肘关节脱位 587
(一) 肱骨外髁骨骺分离(肱骨外髁骨折) 587
(四) 肱骨髁间骨折 588
四、治疗与预后 588
(五) 肱骨髁上骨折 588
第四节 肱骨髁间骨折 门振武 雍宜民 589
一、治疗方法的演变 589
二、骨折类型 589
(一) 伸直内翻型 590
(二) 屈曲内翻型 591
(一) 闭合复位外固定 592
(三) 尺骨鹰嘴牵引加闭合复位 592
(二) 开放复位内固定 592
三、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592
(四) 功能疗法 593
(五)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合并症 594
四、陈旧损伤的治疗 594
(一) 开放复位内固定 594
(二) 肘关节融合术 594
(三) 肘内翻矫正术 594
一、损伤机制及创伤解剖 595
第五节 肱骨内上髁骨折 王承武 595
二、临床表现 596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596
四、治疗 597
第六节 肱骨内髁骨折 王承武 598
一、损伤机制及创伤解剖 598
二、临床表现 599
四、治疗 600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600
五、预后与并发症 601
第七节 肱骨外髁骨折 范源 602
一、分型与病理 602
二、临床表现 604
四、治疗 605
(一) 骨折无移位型 605
(二) 侧方移位型 60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605
(三) 旋转移位型,骨折脱位型 606
五、后遗症 606
六、并发症的处理 607
(一) 骨折不愈合 607
七、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 608
(三) 迟发性迟神经炎,尺神经麻痹 608
(二) 肘内翻、肘外翻畸形 608
第八节 肱骨小头骨折 王承武 610
一、损伤机制及创伤解剖 610
二、临床表现 61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611
四、治疗 612
第九节 尺骨鹰嘴骨折 雍宜民 613
一、创伤机制 613
二、骨折分型 613
三、临床表现 614
四、治疗 614
第十一节 桡骨近端骨折 苏碧兰 615
一、应用解剖 615
二、损伤机制 615
三、骨折分类 616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617
五、治疗 618
(一) 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 618
(二) 桡骨头骨折的治疗 619
六、开发症 619
(二) 治疗及预后 620
一、肘关节后脱位 620
第十一节 肘关节脱位 门振武 雍宜民 620
(一) 伤因及损伤病理 620
四、肘关节爆裂型脱位 621
(二) 治疗及预后 621
(一) 伤因及病理 621
三、肘关节侧方脱位 621
(一) 伤因及损伤病理 621
二、肘关节前脱位 621
(二) 治疗及预后 621
(六) 桡骨头增脱位(牵拉肘) 623
五、桡骨头脱位 623
(一) 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 623
六、肘关节骨折脱位 623
(一) 单纯桡骨头脱位 623
(五) 发育障碍所致桡骨头脱位 623
(四) 麻痹性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 623
(三)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 623
(二) Monteggia骨折脱位的一部分 623
(四) 侧方撞击骨折脱位 624
(五) 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头骨折 624
(六) 肘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外髁背侧缘骨折 624
(三) 肘关节外侧脱位合并内上髁骨折 624
(七) 肘关节后脱位合并桡骨干骨折 625
七、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625
(一) 病理改变 625
(二) 治疗 625
八、习惯性肘关节脱位 62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27
第十二节 桡骨头半脱位 苏碧兰 627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628
三、治疗 628
一、迟发性尺神经炎 629
二、肘内翻畸形 629
第十三节 肘关节损伤后遗症 雍宜民 629
三、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 630
第二十二章 前臂骨折 雍宜民 632
第一节 前臂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 632
一、桡骨 632
三、前臂骨间膜 633
二、尺骨 633
(二) 肘关节前脱位合并尺骨鹰嘴骨折 634
四、上尺桡关节 634
五、下尺桡关节 635
六、前臂的旋转肌 635
七、前臂的旋转运动 636
八、前臂的静力学 639
第二节 前臂双骨折 640
一、受伤机制 640
二、症状和体征 641
三、分型 641
四、治疗 642
(一) 闭合复位外固定 642
(二) 髓内固定 643
(三) 钢板螺钉内固定 644
(四) 其他少用的治疗方法 645
(五) 作者习用的治疗方法 646
五、预后 646
第三节 桡骨干骨折 646
第四节 尺骨干骨折 647
第五节 Monteggia骨折 648
一、分型 648
二、受伤机制 648
三、症状和体征 649
四、X线检查 649
五、治疗方法 649
第六节 Galeazzi骨折 650
六、预后 650
一、受伤机制 651
三、病状和体征 651
四、X线表现 651
五、治疗方法 651
二、骨折分型 651
六、预后 652
第七节 前臂开放性骨折 652
第八节 前臂骨折的合并症 653
一、迟缓愈合和不愈合 653
二、畸形愈合 654
三、交叉愈合 655
五、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656
四、神经、血管损伤 656
六、感染 656
七、再骨折 656
一、发生原因 657
二、手术治疗 657
第九节 创伤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657
(一) 截骨复位内固定术 658
(二) 截骨旋转对位内固定术 658
(三) 骨端切除术 658
(四) 骨间膜松解术 658
第十节 Colles骨折 659
二、症状和体征 659
一、受伤机制 659
三、骨折的分类 660
四、治疗方法 661
(一) 复位技术 661
(二) 整复时间 661
(三) 麻醉方法 661
(四) 外固定方法 661
(五) 固定期限 661
(六) 固定位置 662
(八) 内固定 662
(七) 穿针固定 662
五、合并症 664
一、受伤机制 664
第十一节 Smith骨折 664
二、骨折分类 665
四、治疗 665
三、病状和体征 665
第十二节 Barton骨折 666
第十三节 桡骨茎突骨折 667
第十四节 下尺桡关节脱位 668
一、前臂肌肉挛缩 668
(一) 发病原因 668
第十五节 肌肉挛缩 杨克非 668
(二) 病理变化 669
(三) 诊断 669
(四) 治疗 670
(二) 诊断 671
(一) 发病原因 671
二、手内在肌挛缩 671
(三) 治疗 672
第一节 腕部损伤 673
一、功能解剖 673
(一) 腕骨 673
第二十三章 腕及手部损伤 田光磊 王澍寰 673
(二) 桡、尺骨远端 676
(三) 腕关节韧带 676
(四) 腕关节运动及稳定 678
二、腕骨骨折 679
(一) 舟骨骨折 679
(二) 月骨骨折 682
(三) 其他腕骨损伤 682
三、腕骨脱位及骨折脱位 683
(一) 月骨周围背侧脱位 683
(二) 月骨掌侧脱位 684
四、创伤性腕关节不稳 685
(一) 腕背伸不稳定 685
(二) 腕掌屈不稳定 686
(三) 腕骨尺侧移位 686
(四) 腕骨背侧半脱位 687
第二节 手部骨折脱位 688
一、拇指腕掌关节脱位 688
二、拇指掌骨骨折 689
(一) Bennett骨折脱位 689
(三) 关节外骨折 690
三、拇指掌指关节脱位及韧带损伤 690
(一) 尺侧侧副韧带损伤 690
(二) Rolando骨折 690
(二) 桡侧侧副韧带损伤 691
(三) 掌指关节背侧脱位 691
(四) 掌板损伤 692
四、腕掌关节脱位 692
五、掌骨骨折 693
(一) 掌骨头骨折 693
(二) 掌骨颈骨折 694
(三) 掌骨干骨折 694
(四) 掌骨基底骨折 695
六、掌指关节脱位及韧带损伤 695
(二) 掌指关节背侧脱位 696
(一) 侧副韧带损伤 696
(三) 掌指关节掌侧脱位 698
七、掌指关节交钠 698
八、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脱位及韧带损伤 699
(一) 侧副韧带损伤(侧方脱位) 699
(二) 近侧指间关节背侧脱位(掌板损伤) 700
(三) 近侧指间关节掌侧脱位 700
(五) 近侧指间关节背侧骨折脱位 700
(四) 近侧指间关节旋转脱位 700
九、远侧指间关节脱位 701
十、近节及中节指骨骨折 701
(一) 指骨髁骨折 702
(二) 关节外骨折 703
(三) 指骨基底骨折 703
(一) 甲粗隆骨折 704
(三) 基底背侧骨折伴锤状指 704
十一、远节指骨骨折 704
(二) 基底模行骨折伴甲床损伤 704
(四) 基底掌侧骨折 705
一、解剖生理 706
第一节 总论 706
第二十四章 胸部创伤 崔甲荣 706
二、原因与分类 707
三、症状与诊断 707
四、早期处理 709
(一) 止痛问题 709
(二) 输血问题 709
(三) 保持呼吸道畅通 709
(四) 保持胸廓和呼吸运动的完整 710
(五) 呼吸器的应用 710
(六) 手术 710
第二节 胸壁(廓)损伤 710
第三节 胸腔内脏器损伤 712
一、肺挫伤 712
二、肺撕裂伤 712
五、大血管、心脏损伤 713
三、气管、支气管损伤 713
四、食管损伤 713
四、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714
第五节 胸锁关节脱位 714
第四节 胸部损伤的合并症 714
二、张力性气胸 714
一、闭合性气胸 714
三、开放性气胸 714
一、生理解剖 715
二、原因与机制 715
三、分类 715
四、症状与体征 716
五、X线检查 716
六、治疗 717
七、合并症 718
第二十五章 脊柱损伤 冯雨亭 719
第一节 脊柱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 719
一、脊柱的解剖结构 719
二、椎骨与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及神经分布 723
三、脊髓的血液供应 723
五、脊髓的内部结构 725
四、脊髓和脊神经根 725
六、脊柱的功能解剖 728
(一) 脊柱的功能活动 729
(二) 脊柱的动力学 730
(三) 体位和负重对腰椎的影响 730
(四) 运动对脊柱负荷的影响 732
(五) 矫形支具对脊柱负荷的影响 732
(一) 脊柱解剖功能与临床疾病 733
七、脊柱解剖、功能与临床的关系 733
(二) 脊髓结构及脊柱的神经分布 735
(三) 脊柱椎体的血液供应 737
(四) 椎管与椎弓根 738
(五) 脊柱的三柱理论对稳定性和脊髓损伤的关系 739
第二节 脊柱损伤的创伤病理和分类 739
一、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和稳定性 741
(一) 颈椎屈曲型损伤 742
(二) 屈曲旋转型损伤 744
(三) 伸展型损伤 744
(四) 伸展旋转损伤 744
(五) 垂直压缩骨折 745
(六) 火器伤 746
(一) 成角应力损伤 746
二、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创伤病理和分类 746
(二) 非成角应力损伤 747
第三节 脊髓损伤 749
一、脊髓损伤的创伤病理和研究进展 749
(一) 脊柱的不稳定损伤 754
三、脊髓损伤的症状和体征 754
(五) 脊髓火器伤及冲击伤 754
(四) 胸腰椎骨折 754
(三) 颈3-7部位损伤 754
(二) 高位颈椎损伤 754
二、常见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 754
四、急性颈髓损伤综合征 756
五、脊柱脊髓损伤时的合并损伤 756
六、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进展 758
(一) 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 759
(二) 高压氧治疗 761
(三) 局部降温冷却疗法 762
(四) 脊髓切开 762
(五) 火网膜覆盖及组织移植 762
(六) 手术减压 762
(七) 马尾神经吻合术 762
七、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问题 763
八、脊髓损伤的护理及并发症 764
(一) 脊髓损伤的护理问题 764
(二) 脊髓损伤后的并发症 765
九、脊髓损伤膀胱的处理 766
十、晚期康复治疗 768
(一) 防止痉挛和关节挛缩 768
(二) 训练独立生活的能力 768
(三) 对截瘫患者作适当的职业性训练 768
一、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断 769
(一) 诊断 769
第四节 颈椎骨折脱位 769
(二) 颈椎骨折脱位的误诊及鉴别诊断 769
二、颈椎损伤的治疗 770
(一) 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牵引复位 770
(二) 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771
第五节 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 779
一、单纯椎体楔形骨折 780
二、伸展型及牵开型腰椎骨折 783
三、无脊髓损伤的椎体爆裂型骨折或脱位 783
四、合并脊髓损伤的骨折脱位 784
五、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骨折脱位 785
一、横突骨折 785
第六节 椎体附件骨折及骶尾骨骨折 785
二、颈胸段棘突骨折 786
三、骶尾骨骨折 786
四、其他附件损伤及骨折 786
(一) 后关节突骨折 786
(二) 关节突跳跃交锁 786
(三) 关节突之间峡部骨折 786
二、胸椎部肋脊横突关节扭伤 787
第七节 脊柱肌肉韧带损伤 787
(四) 椎弓根骨折 787
一、颈椎关节韧带扭伤 787
三、腰部扭伤 788
四、棘突部韧带劳损及接吻棘突 789
五、腰臀部皮神经痛 789
第八节 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 790
第九节 脊柱内固定原则及简介 790
一、脊柱内固定的有关问题 790
(一) 脊柱内固定应与生物力学相结合 790
(二) 选用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理论根据 790
二、脊柱内固定简介 792
(一) 颈椎区内固定术 792
(二) 胸腰椎的内固定术 800
一、骨盆骨与骨连接 808
第一节 骨盆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808
第二十六章 骨盆骨折 周志道 808
二、盆腔与盆腔内脏器 811
三、骨盆的生物力学 814
(一) 骨盆环的骨性结构 814
(二) 骨盆环的生物力学 815
第二节 骨盆骨折 817
一、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 817
(一) 诊断 819
二、骨盆损伤的诊断和分型 819
(二) 分类 820
三、骨盆骨折的治疗 822
(一) 治疗原则 822
(三) 骨盆骨折的评分分类 822
(二) 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适应证 823
(三) 骨外固定器固定 824
(四) 切开复位内固定 824
(五) 依Tile分型的治疗方法 825
第三节 髋臼骨折 827
一、髋臼骨折的诊断和分类 828
二、髋臼骨折的治疗 830
第四节 骨盆骨折的并发伤、并发症和伴发伤 831
一、休克和盆腔出血 831
二、尿道损伤 834
三、膀胱损伤 836
(一) 分类 836
四、直肠损伤 837
五、神经损伤 837
第五节 几种具有特点的骨盆骨折 838
一、女性骨盆骨折 838
五、开放性骨盆骨折 839
四、浮髋伤 839
二、儿童骨盆骨折 839
三、骨盆部皮肤剥脱伤加骨盆骨折 839
第二十七章 髋部损伤 蔡汝宾 841
第一节 功能解剖 841
一、骨骼 841
(一) 髋臼 841
(二) 股骨头 841
(三) 股骨颈 841
(四) 股骨近端的内部骨结构 842
二、关节囊、韧带与血供应 843
三、肌肉 844
(五) 外旋髋肌 845
(六) 内旋髋肌 845
(二) 伸髋肌 845
(四) 内收髋肌 845
(三) 外展髋肌 845
(一) 屈髋肌 845
四、受力与运动 846
(一) 股骨近端的生理负荷 846
(二) 股骨近端的生理应力 846
(三) 髋关节的运动 847
(四) 临床意义 849
第二节 股骨颈骨折 849
(三) 疲劳骨折 850
(一) 老年患者 850
一、伤因 850
(二) 青、壮年患者 850
二、分类 851
(一) 按骨折部位分型 851
(二) 按骨折线走行分型 851
(三) 按骨折错位程度分型 852
(四) 按骨折段之间的关系分型 852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853
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853
(一) 年龄 853
五、治疗 854
(一) 错位型骨折的治疗 854
(三) 骨折错位程度 854
(四) 颈后方粉碎骨片 854
(二) 治疗时间 854
(二) 无错位骨折的治疗 859
(三)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859
(四) 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应用 863
六、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特点 864
(一) 伤因 864
(二) 治疗 864
(二) 类型 865
(一) 伤因 865
(三) 预后 865
一、粗隆间骨折 865
第三节 股骨粗隆部骨折 865
(三) 临床表现与诊断 866
(四) 治疗 866
二、大粗隆骨折 872
三、小粗隆骨折 872
第四节 髋关节脱位和骨折脱位 872
一、 髋关节后脱位 873
(一) 伤因 873
(二) 类型 873
(三) 临床表现与诊断 873
(四) 治疗 874
(一) 伤因 876
二、髋关节前脱位 876
(二) 类型 877
(三) 临床表现与诊断 877
(四) 治疗 877
三、合并损伤 877
(一) 神经损伤 877
(二) 同侧股骨干骨折 878
(三) 关节周围钙化 879
五、陈旧性脱位 879
(二) 创伤性关节炎 879
四、后遗症 879
(一) 股骨头缺血坏死 879
第五节 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 880
一、组织学基础 880
(一) 坏死期 881
(二) 修复期 881
(三) 股骨头塌陷 881
二、发生因素 882
(一) 年龄 882
(二) 骨折本身的条件 882
(三) 复位质量 882
(五) 关节内压力的改变 883
(六) 负重的影响 883
(四) 内固定方法 883
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 884
(一) 闪烁摄影 884
(二) 影像学诊断 884
(三) 其他方法 886
四、股骨头塌陷的诊断 886
(一) 钉痕出现 887
(二) 股骨头高度递减 887
(三) 硬化透明带 888
五、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分级 888
(一) 改良的Fical分级法 888
(二) Steinberg分级法 889
(三) ARCO分级法 889
(二) 手术治疗 890
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 890
(一) 非手术治疗 890
七、坏死股骨头塌陷的治疗 891
(一) 截骨术 892
(二) 异体骨软骨移植 893
(三) 关节融合术 894
(四) 人工关节置换术 894
第二十八章 股骨干骨折 刘沂 895
第一节 股骨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 895
第二节 临床诊断 897
第三节 股骨粗隆下骨折 898
一、分类 898
(一) 非手术治疗 900
(二) 手术治疗 900
二、治疗 900
三、并发症 904
四、病理性粗隆下骨折 904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904
第四节 股骨干骨折 905
一、分类 905
二、治疗 906
(一) 牵引 906
(二) 外固定 907
(三) 骨外固定器 909
(四) 内固定 910
三、股骨粉碎骨折的治疗 912
四、开放性股骨骨折的治疗 913
五、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的治疗 914
六、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特点 914
七、术后处理 915
八、并发症 915
九、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916
第五节 股骨髁上骨折 917
(一) 保守疗法 918
一、早期治疗方法的选择 918
(二) 切开复位内固定 919
二、并发症的处理 923
(一) 早期并发症的处理 923
(二) 晚期并发症的处理 923
三、作者的治疗意见 925
第二十九章 膝关节损伤 王亦璁 926
第一节 膝关节结构及运动的特点 926
一、关节结构 926
二、关节运动 928
(二) 屈膝肌组 930
(一) 伸膝肌组 930
三、运动膝关节的肌肉及其作用 930
四、膝关节稳定性的维持 931
(三) 旋转肌组 931
(四) 同时作用于髋关节及膝关节的双关节肌肉 931
第二节 膝关节的载荷传导 932
一、滑膜关节传导载荷的机制 932
(一) 股胫关节的接触面及其载荷传导 933
二、膝关节的接触面及其载荷传导 933
(二) 髌股关节的载荷传导 934
第三节 半月板损伤 935
一、半月板的功能 936
(一) 传导载荷 936
(二) 维持关节稳定 936
(三) 协助润滑关节 937
二、半月板损伤机制及类型 937
三、诊断 939
(一) 病史 939
(二) 体征 940
(三) 影像学诊断 941
(四) 关节镜检查 942
四、治疗和预后 942
(一) 半月板修复 943
(二) 半月板切除 944
五、有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研究进展 946
(一) 促使半月板裂伤愈合的实验研究 946
(二) 半月板再生与关节软骨退变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948
(三) 异体半月板移植的实验研究 951
一、盘状软骨形成的原因 953
二、分型 953
第四节 盘状软骨及其损伤 953
三、盘状软骨损伤 954
四、诊断 955
五、治疗和预后 956
第五节 膝关节韧带损伤及不稳定 957
一、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因素 957
(一) 骨骼结构 957
(四) 韧带与关节囊 959
(三) 脂肪垫 959
(二) 半月板 959
(五) 肌肉 960
二、韧带损伤引起的不稳定 961
三、临床体征的检查方式 962
(一) 侧方应力试验 963
(二) 前后应力试验 963
(三) 旋转试验 966
四、各向不稳定形成的因素 966
(一) 内侧直向不稳定 966
(二) 外侧直向不稳定 966
(八) 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967
(七) 后外侧旋转不稳定 967
(四) 后直向不稳定 967
(六) 前外侧旋转不稳定 967
(五) 前内侧旋转不稳定 967
(三) 前直向不稳定 967
五、诊断 968
(一) 病史 968
(二) 体检 969
(三) 影像学诊断 971
(四) 关节镜检查 973
(五) 手术探查 973
(六) 并发损伤 974
六、急性韧带损伤的治疗 975
(一) 周缘韧带及关节囊韧带修复 975
(二) 交叉韧带修复 977
(三) 增强术式 979
七、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 981
(一) 前向不稳定 981
(二) 后向不稳定 984
(三) 术后处理 988
(四) 影响治疗效果的原因 988
八、非维护膝关节稳定的组织重建膝关节韧带 989
(一) 腌骨长肌转移重建膝关节韧带 989
(二) 真皮移植重建膝关节韧带 989
(二) 永久性人工韧带 990
(一) 人工韧带所具备的条件 990
(三) 跟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990
(四) 异体组织重建交叉韧带 990
九、人工韧带的应用 990
(三) 降解性人工材料 992
(四) 人工韧带存在的问题 992
(五) 对人工韧带的评估 992
十、交叉韧带损伤的解剖学重建 993
(一) ACL功能解剖学的特点 993
(二) 如何满足解剖学重建的要求 994
(三) 定位导向器是等距重建术必不可少的工具 995
十一、有关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评估 996
一、滑膜皱襞的类型 998
第六节 滑膜皱襞综合征 998
二、滑膜皱襞综合征的形成 1000
三、临床表现与治疗 1000
第七节 膝关节镜技术 董天祥 1001
一、概述 1001
(二) 对关节镜的评价 1001
(一) 关节镜 1002
二、关节镜及其附属设备 1002
(三) 关节镜检查和镜视下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002
(一) 关节镜在膝部损伤中的应用 1002
(二) 关节镜的附属设备 1003
三、膝关节镜的常规操作方法 1004
(二) 滑膜病变 1005
四、膝关节镜的诊断 1005
(一) 熟悉膝关节正常解剖 1005
(三) 半月板损伤 1006
(四) 交叉韧带损伤 1007
(五) 滑膜皱襞综合征 1007
(六) 髌骨病损 1008
(七) 剥脱性骨软骨炎 1008
(八) 骨软骨瘤病(滑膜瘤病) 1008
(九) 其他 1008
五、膝关节镜视下手术 1008
(一) 手术种类 1008
(五) 常见的镜视下手术 1009
(二) 镜视下手术的特点 1009
(四) 镜视下手术的操作方法 1009
(三) 镜视下手术必须具备的条件 1009
六、膝关节镜检查和镜视下手术的并发症 1011
第三十章 膝部骨折脱位 1013
第一节 股骨髁骨折 刘沂 1013
一、损伤与分型 1013
二、治疗 1015
(一) 股骨单髁骨折 1016
(二) 股骨双髁骨折 1016
一、发生机制 1020
四、预后和并发症 1020
三、作者的治疗意见 1020
第二节 股骨髁骨软骨骨折 陈展辉 102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021
三、治疗 1023
第三节 髌骨骨折 王亦璁 1023
一、髌骨的作用及髌股关节的运动 1023
(一) 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力 1023
(二) 维护膝关节的稳定 1023
(三) 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 1023
二、类型和机制 1024
三、诊断 1025
四、治疗 1026
(一) 通行的治疗方法 1026
(二) 治疗效果的衡量标准 1027
(三) 临床治疗的实验依据 1028
(四) 治疗原则 1030
(五) 治疗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030
二、骨折分型 1034
第四节 胫骨髁骨折 雍宜民 1034
一、创伤机制 1034
(一) 非手术治疗 1037
三、症状与体征 1037
四、治疗方法 1037
(二) 手术治疗 1038
一、分类 1039
第五节 膝关节外伤性脱位 王亦璁 1039
二、全脱位和韧带损伤之间的关系 1042
三、膝关节骨折脱位的特点 1044
四、诊断 1044
(一) 涉及韧带损伤 1044
(二) 涉及血管损伤 1044
五、治疗 1045
(一) 复位 1045
(三) 涉及神经检查 1045
(二) 血管损伤的处理 1046
(三) 韧带损伤的处理 1047
(四) 术后处理 1047
六、可能被忽略的问题 1047
第六节 创伤性髌骨脱位 刘沂 1049
第七节 胫腓上关节脱位 1049
一、胫腓上关节的解剖特点 1049
三、分类和治疗 1050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050
四、作者治疗意见 1051
第八节 浮膝损伤 1052
一、浮膝损伤的特点 1052
二、治疗 1053
三、并发症 1054
第九节 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 1054
一、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分类 1055
(一) 伸膝功能障碍 1055
(二) 屈膝功能障碍 1055
二、治疗 1056
(一) 伸膝功能障碍的治疗 1056
(二) 屈膝功能障碍的治疗 1057
三、术后康复 1058
四、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1059
第三十一章 胫腓骨骨折 王亦璁 1060
第一节 小腿局部解剖 1060
一、骨性结构 1060
二、骨筋膜室 1060
(一) 前骨筋膜室 1060
(二) 外侧骨筋膜室 1061
(三) 后深骨筋膜室 1061
(四) 后浅骨筋膜室 1061
三、胫骨的血液供应 1061
四、小腿手术入路 1062
(一) 胫骨手术入路 1062
(二) 腓骨手术入路 1063
(三) 探查小腿神经血管手术入路 1063
第二节 小腿骨折的诊断 1063
一、受伤病史 1063
二、临床体验 1064
三、X线检查 1064
四、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问题 1064
五、骨折分型 1065
第三节 闭合骨折的治疗 1067
一、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1067
三、牵引 1069
二、Sarmiento功能支具固定 1069
四、切开复位内固定 1070
(一) 螺钉固定 1070
(二) 钢板固定 1070
(三) 髓内钉固定 1071
(四) 术后处理 1075
第四节 开放性小腿骨折的治疗 1076
一、清创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076
(一) 皮肤损伤严重程度判断上的困难 1076
(二) 对深层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更加困难 1076
(三) 髓内钉固定 1077
(二) 钢板内固定 1077
(一) 存在的困难 1077
二、骨折固定所存在的问题 1077
(四) 骨外固定器固定 1078
三、闭合伤口应掌握的几项原则 1078
第五节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1080
一、诊断 1080
(一) 临床表现 1080
(二) 与神经损伤的鉴别 1081
(三) 与血管损伤的鉴别 1081
(四) 组织压测定 1081
二、治疗 1081
一、临床特点及有关解剖 1083
第六节 小腿血管损伤 1083
二、诊断 1084
三、治疗 1085
第七节 小腿骨折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1086
一、骨折迟延愈合,不愈合,畸形愈合 1086
二、感染性骨不连 1089
三、关节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 1089
四、爪状趾畸形 1090
第八节 截肢 1091
第九节 跟腱断裂 1092
二、诊断 1093
(二) 闭合性跟腱损伤 1093
一、分类 1093
(一) 开放性跟腱损伤 1093
三、治疗 1094
(一) 新鲜损伤 1094
(二) 陈旧性损伤 1095
第三十二章 踝部损伤 荣国威 1096
第一节 踝关节功能解剖 1096
一、骨性结构 1096
二、韧带与关节囊 1097
四、踝关节运动 1097
五、踝关节的载荷 1099
(一) 前距腓韧带损伤 1100
(二) 跟腓韧带损伤 1100
第二节 踝关节韧带损伤 1100
一、外踝韧带损伤 1100
(三) 后距腓韧带损伤 1101
二、三角韧带损伤 1102
第三节 髁关节骨折脱位 1102
一、闭合性骨折脱位 1103
(一) 旋后-内收型 1103
(二) 旋前-外展型 1104
(三) 旋后-外旋型 1104
(四) 旋前-外旋型 1106
(五) 垂直压缩型 1109
二、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 1113
三、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适应证 1113
四、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并发症 1114
(一) 骨折不愈合 1114
(二) 畸形愈合 1114
(三) 创伤性关节炎 1115
第四节 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 1116
第五节 足球踝 1118
(三) 神经及血管 1119
(二) 肌肉 1119
(一) 骨骼及关节 1119
一、足的基本构造 1119
第一节 足的结构及功能 1119
第三十三章 足部损伤 张建中 1119
二、足部关节及其活动 1121
(一) 踝关节 1121
(二) 距下关节 1121
(三) 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 1122
(四) 跖跗关节(Lisfranc关节)及跗骨间关节 1122
四、足稳定性的维持 1123
(四) 足内在肌 1123
(三) 小腿外间隔肌肉 1123
(二) 小腿后间隔肌肉 1123
(一) 小腿前间隔肌肉 1123
(六) 趾间关节 1123
(五) 跖趾关节 1123
三、控制足部活动的肌肉及其功能 1123
第二节 距骨骨折及脱位 1125
一、距骨解剖特点 1125
二、分类 1127
三、距骨头骨折 1128
四、距骨颈部骨折 1128
五、距骨体部骨折 1130
(一) 骨软骨骨折 1130
(四) 距骨体部剪力和粉碎骨折 1131
(二) 距骨外侧突骨折 1131
(三) 距骨后侧突骨折 1131
六、距骨脱位 1133
(一) 距下关节脱位或距骨周围脱位 1133
(二) 距骨全脱位 1134
七、距骨的缺血坏死及其治疗 1134
八、距骨骨折脱位严重损伤及并发症处理 1135
(一) 关节融合术 1135
(二) 距骨部分或全切除术 1135
(三) Blair融合术 1135
(四) 胫跟融合术 1135
一、跟骨解剖特点 1136
第三节 跟骨骨折 1136
二、分类 1138
三、关节外骨折 1139
(一) 前结节骨折 1139
(二) 跟骨结节骨折 1140
(三) 跟骨结节内、外侧突骨折 1141
(四) 载距突骨折 1141
(五) 跟骨体骨折 1141
四、关节内骨折 1141
(一) 骨折机制与病理解剖 1141
(三) 治疗 1143
(二) 临床及X线检查 1143
五、并发症 1147
(一) 伤口皮肤坏死,感染 1147
(二) 神经炎、神经瘤 1148
(三) 腓骨肌腱脱位、肌腱炎 1148
(四) 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1148
(五) 跟痛 1148
第四节 中跗关节损伤 1148
一、中跗关节损伤 1149
(一) 损伤机制及其分类 1149
(二) 临床检查 1149
(三) 治疗 1149
(三) 舟状骨体部骨折 1150
(二) 舟状骨背侧缘骨折 1150
(四) 预后 1150
(一) 舟骨结节骨折 1150
二、足舟状骨骨折 1150
(四) 舟状骨疲劳骨折 1151
第五节 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 1152
一、Lisfranc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 1152
二、损伤机制 1153
(一) 直接外力 1153
(二) 间接外力 1153
三、分类 1154
(一) 闭合复位 1156
五、治疗 1156
四、诊断 1156
(二) 开放复位 1157
(三) 软组织损伤 1157
(四) 陈旧损伤的处理 1158
第六节 跖趾骨骨折及脱位 1158
一、跖骨骨折 1158
(一) 跖骨干骨折 1158
(二) 跖骨颈骨折 1159
(三) 第5跖骨基底骨折 1159
(四) 跖骨干疲劳骨折 1160
二、跖趾关节脱位 1162
(一) ?趾末节趾骨骨折 1163
(二) 2~5趾骨闭合骨折 1163
(三) 趾骨开放骨折 1163
(四) ?趾末节趾骨撕脱骨折 1163
四、近侧趾间关节脱位 1163
五、籽骨骨折 1163
三、趾骨骨折 1163
第七节 足部少见的损伤 1164
一、足舟状骨脱位及骨折脱位 1164
(四) 预后 1165
二、骰骨骨折及脱位 1165
(二) 诊断 1165
(三) 治疗 1165
(一) 发生机制 1165
三、楔状骨骨折及脱位 1166
四、足趾屈曲挛缩 1166
第八节 外伤性足部皮肤缺损 1167
一、足背皮肤缺损 1167
二、足跟近端及内踝的皮肤缺损 1168
三、足部皮肤撕脱伤 1168
四、足部套状皮肤撕脱伤 1168
中英文索引 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