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年鉴 1986》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周翰,乐黛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0209·146
  • 页数:648 页
图书介绍:

Ⅰ 专文 1

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动向 杨周翰 1

编者说明 1

前言 季羡林 4

年鉴寄语 钱钟书 范存忠 贾植芳 6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乐黛云 8

Ⅱ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 28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季羡林 28

空前的盛会 广阔的前景——记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 闻笛 30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章程 35

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今后的工作 孙景尧 37

祝贺和希望 (ICLA)佛克玛 39

桥梁与目的 程麻 43

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 张隆溪 48

Ⅲ 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48

是该设立比较文学学科的时候了 赵毅衡 54

比较文学和文学史 杨周翰 62

什么是比较文学 李赋宁 65

我和比较文学 季羡林 70

比较文学和民族自豪感 范存忠 72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贾植芳 74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乐黛云 8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貌和展望 廖鸿钧 89

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可比性问题的刍议 孙景尧 96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座谈记录) 朱光潜等 104

漫谈比较文学 梁佩贞 115

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陈圣生 123

比较文学的两个支柱 远浩一 133

比较文艺学漫说 胡经之 156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 赵瑞蕻 161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王佐良 165

Ⅳ 比较文学论文选摘 172

第一部分 172

曹雪芹不是叔本华 绿原 172

李渔论戏剧结构 杨绛 173

中日的自然诗观 林林 174

诗可以怨 钱钟书 175

刘勰的譬喻说和歌德的意蕴说 王元化 175

杜甫和歌德 冯至 176

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 周来祥 177

比较中西文论中关于创作灵感的一些认识 商伟 179

吴敬梓与菲尔丁之尝试比较 黄岩柏 180

中西戏剧美学的不同体系 张赣生 181

《梨俱吠陀》的祭祖诗和《诗经》的“雅”、“颂” 金克木 182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秦家琪 陆协新 183

五四运动与文艺复兴d 王德禄 184

娴熟多变的灵魂摄像 李春林 186

王熙凤与郝思嘉比较研究一得 蔡恒 188

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 钱钟书 189

李白诗歌崇高美与西方艺术崇高美的比较 杨铁原 190

文学艺术的假定性 童道明 191

中西喜剧观念比较 于成鲲 192

中西悲剧观探异 齐德文 193

诗无达诂 张隆溪 194

“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 钱中文 195

也谈唐诗自然意象的具体性 周发祥 196

河、海、图——《红楼梦》、《莫比·迪克》和《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 周珏良 197

预言式的梦在《埃涅阿斯纪》与《红楼梦》中的作用 杨周翰 198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心态层次比较 苏丁 199

中国古代为何鲜有系统的文艺理论著述 夏志厚 陈静漪 200

评马提斯《笔记》 伍蠡甫 201

中西文论方面几个问题的初步比较研究 张月超 202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杨周翰 203

《乐记》与《诗学》的比较研究——兼论中西艺术的美学性格 陈孝信 胡健 203

意境说与典型论产生原因比较 曹顺庆 204

金圣叹的“亲动心”与福楼拜的“深入”说 张维芳 张辉 205

风云变幻中的迷惘——漫谈现代派与莎士比亚的“寻找自我” 梁一三 205

法国的“新小说”与中国的《红楼梦》及其它 张裕禾 206

《围城》与《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林海 207

说中西灵感观 朱存明 208

中西美学比较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刘纲纪 209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 宗白华 210

中西诗歌内在人物性探异 徐贲 211

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 冯国忠 212

中西隐逸诗人 茅于美 214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 林秀清 215

倾国倾城——杨贵妃和埃及女王的形象比较 方平 216

中西古代短篇小说几个问题的比较研究 何焕群 217

盘瓠神话与日本犬婿型故事比较研究 郎樱 219

诗乐异同论 王长俊 219

形象与性格 谢天振 220

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 蓝开祥 221

印度《舞论》和我国古代文论几个问题的比较 连文光 陈邵群 222

第二部分 224

闻一多和外国诗歌 薛诚之 224

印度文学在中国 季羡林 225

鲁迅前期小说与安特莱夫 王富仁 226

论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王瑶 228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钱仲联 229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乐黛云 230

西方文艺思想和《红楼梦》研究 郭豫适 232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 佐临 233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 温儒敏 234

《赵氏孤儿》中的神獒及其演变 吴德铎 235

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 唐? 236

印度《五卷书》和中国民间故事 刘守华 238

《原野》与表现主义 潘克明 239

外来文艺思潮和五四新文学 王锦园 240

奥尼尔与尼采 傅鸿杰 242

创作个性·思想探索·形象体现——巴金和托尔斯泰创作特色初探 倪蕊琴 243

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 杨宪益 245

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王佐良 245

西方现代派诗与九叶诗人 袁可嘉 246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与西方文学的接触和他的哲学探索 许国璋 247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影响的几点刍议 赵毅衡 248

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 阙国虬 249

现代派对中国二十年代小说之影响 应绵襄 251

郁达夫与日本的“自我小说” 郭来舜 252

朱光潜与尼采 程代熙 254

艾米·洛厄尔与中国诗 丰华瞻 255

试论西方现代派戏剧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之影响 田本相 255

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 颜保 256

茅盾与外国文艺思潮流派 黎舟 阙国虬 258

歌德——魏玛的孔夫子 杨武能 259

爱伦·坡与中国现代文学 盛宁 260

创造社前期小说与现代主义思潮 严家炎 262

中西诗歌多彩交辉的旅程 赵瑞蕻 262

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我国当代文学 彭定安 265

禅与诗人的宗教 朱维之 266

冰心与泰戈尔 方锡德 267

易卜生和中国现代文学 易新农 268

“维护说”析——庞德诗歌理论及其与孔子思想的关系 蓝峰 270

苏中两国军事文学上的某些影响和联系 王安刚 271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严绍? 272

巴金与欧美恐怖主义 陈思和 李辉 273

论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王宁 274

在广泛的世界性联系中开辟民族文学发展的新道路 王富仁 274

中国园林和十八世纪英国的艺术风尚 范存忠 276

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 陈平原 278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与西方文学理论 伍晓明 278

西方文学的影响与老舍的思想艺术 宋永毅 280

瑟加兰的《碑林集》与中国文化 梁守锵 282

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论著在中国之回顾 刘庆福 283

孙悟空形象原型研究综述 朱迎平 284

俄国A·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和中国曹禺《雷雨》中的妇女形象(博士论文) 万 宁 289

Ⅴ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 293

中国高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一览 晓维 293

天津师范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 赵双之 295

中山大学的比较文学教学 易新农 297

南京师范大学的比较文学讲座 王宁 299

实验中的比较文学概论课 远浩一 301

杭州大学的比较文学教学 尔冬 303

复旦大学的比较文学教学和科研 锦园 303

广西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 郗大比 304

厦门大学的比较文学教学 夏讯 306

山东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概论课 刘波 307

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生培养 瑞蕻 309

科本教授的《比较文学导论》课 孙坤荣 卫茂平 310

讲授《中外小说比较》课的点滴心得 卢帷庸 313

略谈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课的几个问题 蔡恒 314

比较文学课在华东师大 陈挺 317

深圳全国比较文学讲习班 刘小枫 320

Ⅵ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团体、刊物、教学科研机构 321

学会、研究会 32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钟讯 321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 肖笛 321

辽宁省比较文学研究会 刘介民 325

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 夏景 326

山东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 刘波 326

吉林省比较文学研究会 吉讯 327

江苏省比较文学研究会 王宁 327

教学研究机构 328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肖笛 328

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深声 329

广西大学比较文学教研中心 张西宁 330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研室 陈惇 332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课题组 秋峰 333

北京外语学院比较文学研究室 北讯 334

南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室 崔宝衡 334

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王宁 335

四川大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教研室 川讯 336

中南民族学院比较文学研究室 钟南信 336

西安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研究室 黄世坦 337

中国比较文学 谢天振 339

刊物 339

文贝(COWRIE) 郗大比 342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通讯 肖笛 344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卫茂平 345

文学比较研究通讯 毛庆其 346

比较文学研究与资料 刘介民 348

国外文学 陆嘉玉 349

Ⅶ 学术活动 35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问题学术交流会 长虹 350

“歌德与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 杨武能 351

比较文学的国际盛会 张隆溪 353

天津比较文学讨论会 崔宝衡 356

辽宁省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 刘介民 张锦 359

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 姚望 361

在中美比较文学学者双边讨论会上的发言 钱钟书 365

南宁比较文学教学讨论会 郗大比 366

广州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 叶小帆 367

“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 杨武能 371

以文会友——记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及蚁蛭国际诗歌节 季羡林 372

Ⅷ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简介 380

林纾(1852—1924) 伍晓明 380

梁启超(1873—1929) 伍晓明 383

王国维(1877—1927) 刘烜 386

鲁迅(1881—1936) 孙昌熙 389

陈寅恪(1890—1969) 张文定 392

许地山(1893—1941) 陈平原 396

吴宓(1894—1977) 伍晓明 399

茅盾(1896—1981) 向维 402

朱光潜(1897—1986) 伍晓明 406

宗白华(1897—1986) 向维 409

郑振铎(1898—1958) 张文定 413

闻一多(1899—1946) 闻笛 416

方重(1902— ) 杨绮 421

梁宗岱(1903—1983) 陈力川 423

范存忠(1903— ) 解楚兰 428

李广田(1906—1968) 李岫 430

李健吾(1906—1982) 向维 433

钱钟书(1910— ) 温儒敏 437

季羡林(1911— ) 阎云翔 440

戈宝权(1913— ) 谢天振 443

杨宪益(1914— ) 谢天振 445

杨周翰(1915— ) 白晓冬 446

中国比较文学纪事(1978—1985) 露桥 450

Ⅸ 纪事 450

Ⅹ 台港比较文学 456

台港的比较文学研究 温儒敏 卢康华 456

香港的文学会议:亚洲的背景 马文彬 468

Ⅺ 国外比较文学 473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简介 雨田 473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章程 474

比较文学和法国学派 王坚良 477

比较文学和美国学派 杨绮 印敏丽 484

苏联比较文学:历史、现状和特点 谢天振 491

德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卫茂平 500

日本比较文学 刘介民 507

埃及比较文学的发展 朱威烈 514

Ⅻ 资料 518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目录辑录(1919—1985) 张文定 温儒敏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