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中药和中药理论 1
第一节 定义及范围 1
第二节 中药与中药理论的关系 2
第三节 中药理论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位置 4
第二章 药性理论与中药基础理论 6
第一节 药性涵义 6
第二节 药性理论、中药基础理论的定义和范围 6
第三节 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8
第四节 药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9
第三章 药性理论史略 13
第一节 先秦药性理论概要 13
第二节 秦汉药性理论的发展与本草的第一次大总结 19
第二节 综合药性 29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药性理论发展与本草的第二次大总结 31
第四节 本草的第三次大总结 隋、唐药性理论的发展 37
第五节 本草的第四次大总结 宋代药性理论的发展 47
第六节 本草的第五次大总结 金元和明代药性理论的发展 61
第七节 清代至现代药性理论的发展、迎接新的本草大总结 72
第二篇 中药基础理论各论 83
第一章 剂量 83
第一节 中国度量衡沿革 83
第二节 中药剂量单位的发展与演变 85
第三节 中药剂量的选定 98
第四节 中药剂量的几个特殊问题 106
第二章 毒与毒性 114
第一节 药性有毒、无毒与毒性关系 114
第二节 毒与药的关系 117
第三节 毒与治疗 119
第三章 禁忌 125
第一节 妊娠禁忌药 125
第二节 服药食忌 131
第三节 不入汤酒与忌火 135
附录1 主要妊娠禁忌药歌诀 135
附录2 历代医药著作的妊娠禁忌药说明 138
附录3 服药食忌资料 150
第四章 五味 160
第一节 味的发展与演变 160
第二节 五味的内容和范围 163
第三节 味与其他药性的关系 165
第四节 五味功能与禁忌 171
第五章 四气(性) 179
第一节 性气的含义 181
第二节 性气的补充与论证 182
第三节 性气的药性意义 186
第六章 形质方面的基础理论 199
第一节 气臭 199
第二节 色 201
第三节 形体 203
第四节 阴阳、五行及有关理论 205
第一节 归经 211
第七章 作用定位、定向方面的基础理论 211
第二节 引经 221
第三节 升降浮沉 229
第八章 与功能有关的基础理论 239
第一节 功能药性 239
第二节 十剂及其发展 241
第三节 功能与治法 247
第九章 配伍基础理论 250
第一节 七情 250
第二节 配伍规律 256
第三节 药对 261
第四节 药物与食物配合 263
第五节 十八反 264
第六节 十九畏 266
附录1 常用药对 267
附录2 主要相反药歌诀 277
附录3 历代相反药总结 278
附录4 《医经小学》十九畏歌诀 281
附录5 十九畏配伍在本草中的记载 281
第十章 方剂基础理论 285
第一节 方剂组织--君臣佐使 285
第二节 方剂综合药效 289
第三节 方剂分类、七方 291
第十一章 其余基础药性 297
第一节 失传药性理论 297
第三节 运气和时空药性理论 303
第四节 引进药性理论中的丹家术语 305
第三篇 中药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309
第一章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09
第一节 中药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 309
第二节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 310
第三节 中药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11
第二章 毒与毒性 316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16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19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23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33
第三章 气臭 333
第二节 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 334
第三节 存在问题 335
第四章 味 337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37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44
第四节 展望 348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49
第五章 性(气) 351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51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56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56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62
第六章 归经与引经 362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69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70
第四节 归经研究展望 373
第七章 升降浮沉 376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76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77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78
第八章 十八反、十九畏 383
第一节 十八反 383
第二节 十九畏 389
第三节 展望 392
第一节 文献研究 396
第九章 妊娠禁忌药 396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97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99
第四节 存在问题 401
第十章 配伍理论与药对 405
第一节 文献研究 405
第二节 临床研究 413
第三节 实验研究 415
第四节 药对的研究 419
第十一章 方剂(复方)理论 430
第一节 文献研究 430
第二节 临床研究 432
第三节 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 433
第四节 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439
第五节 展望 442
第十二章 功能与治法 449
第一节 功能与治法现代研究的兴起 449
第二节 功能与治法研究的病理模型 451
第三节 功能研究的基础在临床 454
第四节 存在问题 456
第十三章 中药基础理论的新发展 461
第一节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重要性 461
第二节 中药的调节作用 461
第三节 免疫中药学的进展 464
第四节 中药对酶的生化药理作用 469
第五节 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 481
第六节 中药对内源性超微量活性物质的作用 484
第四篇 附篇 489
一、本草著作药性理论提要 489
1. 神农本草经 489
2. 吴普本草 489
3. 名医别录 490
4. 本草经集注 490
5. 药性论 490
6. 新修本草 491
7. 食疗本草 492
8. 本草拾遗 492
10. 雷公炮炙论 493
9. 石药尔雅 493
11. 海药本草 494
12. 日华子诸家本草 494
13. 图经本草 495
14. 证类本草 495
15. 本草衍义 496
16. 绍兴校定经吏证类备急本草 497
17. 履?岩本草 497
18. 宝庆本草折衷(残卷) 497
19. 珍珠囊 498
20. 珍珠囊 499
21. 汤液本草 500
23.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501
22. 增广和剂局方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501
24. 本草发挥 502
25. 救荒本草 503
26. 滇南本草 503
27. 本草集要 503
28. 本草品汇精要 504
29. 救荒野谱 505
31. 食鉴本草 505
30. 本草约言 506
32. 古菴药鉴 506
33. 本草衍义补遗 506
34. 本草蒙签 506
36. 本草发明 507
35. 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507
37. 本草纲目 508
38. 药鉴 509
39. 本草真诠 510
40. 本草原始 510
41. 炮炙大法 511
42. 食物本草 511
43 本草汇言 512
44. 本草正 512
45. 本草经疏 513
46. 雷公炮制药性解 514
48. 药品化义 515
47. 本草乘雅半偈 515
49. 本草汇 516
50. 本草通玄 516
51. 本划洞诠 516
52. 类物 517
53. 本草崇原 517
54. 本草述 517
55. 本草纲目必读 518
56. 饮食须知 518
57. 本草择要纲目 518
58. 握灵本草 518
60. 食物本草会纂 519
61. 本草备要 519
59. 本草新编 519
62. 本草易读 520
63. 本经逢原 520
64. 炮炙全书 521
65. 本草必用 522
66. 本草经解 522
67.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522
68. 长沙药解 523
70. 本草从新 524
71. 得配本草 524
69. 玉楸药解 524
72. 本草纲目拾遗 525
73. 药性通考 525
74. 本草求真 526
75. 要药分剂 527
76. 法古录 528
77. 药性考 528
78. 神农本草经读 528
79. 药笼小品 529
80. 本草正义 529
83. 晶珠本草 530
81. 药性摘要 530
82. 本草辑要 530
84. 药治通义 531
85. 本经疏证 531
86. 质问本草 532
87. 寿世医窍 532
88. 十剂表 533
89. 本草三家合注 533
90. 本草分经 533
94. 药性简要 534
95. 植物名实图考 534
92. 药性集要便读 534
93. 务中药性 534
91. 本草再新 534
96. 神农本草经赞 535
97. 药性蒙求 535
98. 本草害利 535
99. 本草汇纂 536
100. 药性主治 536
101. 本经便读 536
103. 食鉴本草 537
105. 本草便读 537
102. 药要便蒙新编 537
108. 药性诗解 538
107. 本草问答 538
109. 药性粗评全注 538
106. 神农本经经释 538
113. 药性切用 539
112. 伪药条辨 539
114. 本草思辨录 539
111. 本草崇原集说 539
110. 本草纂要类编 539
116. 药性骊珠 540
117. 药性辑要 540
115. 天宝本草 540
119. 药物出产辨 541
120. 中国药物学集成 541
118. 药性易知 541
122. 药物图考 542
123. 经方药性辨 542
121. 中国药学大辞典 542
124. 本草用法研究 543
125. 药物约编 543
126. 国药诠证 544
127. 药性类纂 544
128. 中国药物学 545
129. 本草概要 545
131. 本草诗解药性注 546
132. 药性三字经 546
130. 新本草备要 546
133. 本草骈比 547
2. 养性延命录 548
1. 南方草木状 548
3. 齐民要术 548
二、非本草专著药性理论提要 548
5. 真本千金方 549
6. 备急千金要方 549
4. 艺文类聚 549
7. 千金翼方 550
8. 枕中记 551
9. 初学记 551
11. 酉阳杂俎 552
12. 丹方镜源 552
10. 四部医典 552
13. 太平御览 553
14. 医心方 553
15. 苏沈良方 554
16. 蓬莱山西灶还丹 555
17. 秘传眼科龙木论 555
18. 梦溪笔谈 556
19. 圣济经 556
21. 东坦试效方 557
22. 外科精义 557
20. 医学启源 557
24. 饮膳正要 558
25. 心印绀珠经 558
23. 三元延寿参赞书 558
28. 白云仙人灵草歌 559
27. 医经小学 559
29. 太古土兑经 559
26. 银海精微 559
30. 纯阳真人药石制 560
31. 太上灵宝芝草品 560
32. 饮馔服食笺 561
33. 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 561
34. 金镜内台方议 561
35. 医方类聚 562
36. 慎斋遗书 562
37. 野菜谱 562
38. 韩氏医通 562
39.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 563
40. 医学入门 563
41. 赤水玄珠全集 563
42. 仁术便览 563
44. 松崖医径 564
45. 证冶准绳 564
43. 幼幼新书 564
46. 国医宗旨 565
47. 东医宝鉴 565
48. 简明医殻 566
49. 折肱漫录 566
51. 本草徵要 567
52. 轩岐救正论 567
50. 天工开物 567
54. 外科大成 568
55. 寿世青编 568
53. 医宗说约 568
58. 痧胀玉衡 569
57. 经方衍义 569
59. 痧症全书 569
56. 侣山堂类辩 569
60. 冯氏锦囊秘录 570
61. 嵩厓尊生 570
64. 佩文斋广群芳谱 571
63. 慈幼新书 571
65.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编) 571
62. 医学真传 571
67. 颐生秘旨 572
68. 绛雪园古方选注 572
66. 医学源流论 572
71. 中西痘科全书(中西痘科合壁) 573
70. 外科全生集(外科证治全生集) 573
72. 麻科活人全书 573
69. 弄丸心法 573
75. 松峰说疫 574
74. 痘疹专门秘授 574
76. 罗氏会约医镜 574
73. 疡医大全 574
78. 喉白阐微 575
79. 医剩 575
77. 羊毛温症论 575
80. 重楼玉钥 576
81. 重楼玉钥续编 576
82. 重庆堂医学随笔 576
83. 伤科汇纂 576
84. 医略 577
85. 医述 577
86. 集验易简良方(集验简易良方) 577
87. 医理发明(医理不求人) 577
88. 一草亭眼科全书 577
90. 验方新编 578
92. 赛金丹 578
91. 医学切要全集 578
89. 爱藏蒙筌 578
93. 随息居饮食谱 579
94. 经验良方全集 579
95. 理渝骈文 579
96. 食物秘要 580
97. 草木便方 580
98. 白喉忌表抉微(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580
99. 本草类要 580
100. 医学辨正 581
101. 医学程式 581
102. 利溥集 581
107. 医学衷中参西录 582
106. 济世良方 582
105. 重订喉科家训 582
104. 清稗类钞 582
103. 张氏医参 582
108. 药性韵语(郭经腴医学为韵语) 583
109. 新注医学辑著解说 583
110. 中国医药汇海 583
111. 医学探源 584
三、药性赋提要 585
1. 岭南卫生方 585
2.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585
3. 医经小学 585
8. 明医指掌 586
7. 新刻本草药性歌括 586
6. 寿世保元 586
5. 万病回春 586
4. 医药辑览(医药集览、医要集览) 586
104. 本草撮要 587
9. 苍生司命 587
10. 幼科铁镜 587
11. 一草亭眼科全书 587
12. 弄丸心法 587
13. 济众新编 588
14. 蠢子医 588
15. 学医便读 588
16. 天宝本草 589
17. 药性歌诀 589
18. 药性辑要 589
四、关键词检索(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