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植物细胞的化学成分 4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 4
一、单糖 4
二、双糖 8
三、多糖 9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 15
一、氨基酸 15
二、蛋白质 19
第三节 核酸 21
一、核酸的组成成分 22
二、核苷和核苷酸 23
三、核酸的分子结构 25
四、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作用 29
第四节 类脂化合物 30
一、真脂 30
二、磷脂 30
三、糖脂 32
四、硫脂 33
第三章 植物细胞的酶 34
第一节 酶的一般概念 34
第二节 辅酶、辅基和金属活化剂 35
一、辅酶和辅基 35
二、金属活化剂 42
第三节 酶的特性和作用机理 42
一、酶的特性 43
二、酶的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45
第四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 46
一、氧化还原酶类 46
二、转移酶类 47
三、水解酶类 47
四、裂解酶类 48
五、异构酶类 48
六、合成酶类 49
第五节 影响酶活性的因子 49
一、温度 49
二、pH值 50
三、酶和底物浓度 51
四、抑制剂 51
第六节 植物体中的酶 53
第四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5
第一节 细胞的组成及其超显微结构 55
一、细胞壁 55
二、原生质体各部分 57
第二节 原生质的胶体性质 67
一、原生质的化学成分 67
二、原生质的胶体性质 68
第五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70
第一节 植物的有氧呼吸 70
一、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 71
二、磷酸戊糖途径 78
三、乙醛酸循环 79
四、氧化酶的作用 80
第二节 植物的无氧呼吸 82
第三节 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 83
一、巴斯德效应 83
二、反馈调节 84
三、膜的调节作用 85
第四节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85
一、植物内因的影响 85
二、环境条件的影响 87
第六章 光合作用 91
第一节 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 92
一、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92
二、光合色素 92
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96
一、叶绿素的光化学反应 96
二、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97
三、光合磷酸化 98
四、光合单位和作用中心 99
第三节 光合碳还原途径 101
一、光合碳还原途径(Calvin-Ben?on循环) 101
二、C4—二羧酸途径(Hatch-Slack循环) 105
三、光呼吸和乙醇酸氧化 107
第四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 111
一、植物的内部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111
二、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112
第七章 水分代谢 116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116
一、水势的概念 116
二、渗透势和压力势 117
三、植物细胞的水势、渗透势和压力势 119
第二节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22
一、根压和主动吸水 122
二、水势和根系吸水 123
第三节 蒸腾作用 124
一、蒸腾作用的意义 124
二、蒸腾的类型和叶子的扩散阻力 125
三、蒸腾作用对水分运输的影响和被动吸水 133
第四节 环境因子对根系吸水和蒸腾的影响 135
一、影响根系吸水的因子 135
二、影响蒸腾的因子 136
三、自然条件下的蒸腾 138
第八章 矿质营养 141
第一节 植物的必需元素 142
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42
二、元素的生理作用 142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47
一、植物吸收矿质的特点 148
二、根对矿质吸收的机理 149
三、叶子对矿质的吸收和叶面营养 155
第三节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的因子 155
一、内部因子 155
二、环境因子 156
第四节 矿质营养在体内的上运和分配 158
第九章 植物体内主要有机物质的代谢和运输 160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160
一、蔗糖的合成和分解 160
二、淀粉的合成和分解 161
三、纤维素的合成和分解 164
第二节 类脂化合物的代谢 164
一、脂肪合成 165
二、脂肪分解 167
第三节 含氮化合物的代谢 168
一、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 168
二、核酸的合成和功能 170
三、蛋白质代谢 173
第四节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175
一、有机物质的运输途径和方向 175
二、有机物质的运输形式和速度 177
三、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 178
四、影响运输的因素 180
第十章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 183
第一节 植物激素 183
一、生长素 183
二、赤霉素 188
三、细胞分裂素 190
四、乙烯 192
五、脱落酸和其它生长抑制剂 194
第二节 合成的生长调节物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195
一、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物 196
二、生长延缓剂 198
第三节 除草剂 199
一、除草剂的种类 199
二、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203
第十一章 种子生理 205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205
一、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 205
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11
第二节 种子休眠 212
一、种子休眠的类型 212
二、生长激素和种子休眠 213
三、解除休眠过程的生理变化 214
第十二章 植物的生长 216
第一节 生长分析的基本概念 216
第二节 树木的高生长和直径生长 218
一、茎延长的细胞基础 219
二、树木的高生长 220
三、树木的直径生长 221
四、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222
五、生长的相关性 224
六、芽的休眠 226
第三节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生理基础 228
一、研究森林生产力的主要方法 228
二、森林的生产力 229
三、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233
第十三章 植物的开花和生殖生理 236
第一节 花的发生 236
一、花前成熟 237
二、光周期反应 239
三、春化作用 246
四、关于木本植物的成花问题 250
五、营养及其他条件对成花的影响 251
第二节 花器的形成 252
一、花器的分化和生长 252
二、花的能育性 253
三、花的性别表现 254
第三节 传粉和受精 257
一、花粉的发芽 258
二、受精和座果 259
第四节 果实成熟的生理变化 261
一、果实成熟时的变化 261
二、呼吸跃变期 262
三、果实成熟的机理 263
第五节 衰老和脱落 263
一、植物的衰老及其原因 263
二、叶的脱落 266
第十四章 植物对不良自然环境条件的抗性 268
第一节 植物的抗旱性 268
一、植物体内水分亏缺的度量 268
二、水分亏缺引起的植物生理反应 270
三、严重干旱造成的危害 272
四、抗旱性的基础和提高抗旱性的措施 274
第二节 植物的抗寒性 277
一、冷害和冻害的生理机理 277
二、抗寒性的生理基础和抗冻锻炼 278
第三节 植物的抗盐性 281
一、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的危害 282
二、抗盐性的生理基础和提高抗盐性的方法 283
第十五章 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285
第一节 植物的抗病性 285
一、植物抗病的机理 285
二、环境因子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292
第二节 植物的抗虫性 295
一、植物抗虫性的概念和机理 295
二、提高植物抗虫性的可能途径 297
第十六章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 301
第一节 污染物进入植物的途径及危害 301
一、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302
二、污染物进入植物的途径 302
三、主要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 303
第二节 植物生理过程对大气污染的反应 312
一、植物水分代谢的变化 313
二、光合作用的变化 314
三、呼吸作用的变化 316
第三节 提高植物对大气污染抗性的途径 317
一、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317
二、抗性植物的选择 317
三、提高植物对大气污染抗性的办法 318
后记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