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序言 1
序章 战争前夕的日本 2
停滞的农业 2
工业结构和工人状况 4
阶级构成的特征 5
军国主义的发展 7
国家权力的性质 9
1931年的世界 10
总危机下的亚洲与中国 11
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 12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 17
第一节 十五年战争的开端 17
“满蒙”问题与战争宣传 17
阶级斗争尖锐化 19
柳条沟事件 21
“南满洲”的占领 22
十月事件 24
犬养内阁 26
第二节 五·一五事件 29
上海事变 29
“满洲国”的建立 31
占领“满洲”的意义 33
血盟团和五·一五事件 35
举国一致内阁的组成 36
农村的贫困 38
第三节 准战时体制 38
救济农村请愿运动 39
农村更生运动 40
反法西斯斗争与镇压 41
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43
第四节 二·二六事件 45
天皇机关说问题 45
战争的危机和法西斯化的动向 47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8
军部的派系斗争和叛乱 50
广田内阁与国防国家 52
第一节 全面侵略战争的开始 56
战争前夕的日中关系 56
第二章 日中战争 56
近卫内阁 57
芦沟桥事件 58
战争的扩大 60
转向长期战争 61
日中战争全面化的原因 61
国家总动员法 64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家总动员 64
战线的扩大 66
国民生活的贫困 68
人民战线事件 70
第三节 新体制的建立 72
诺蒙坎事件 7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3
大政翼赞会的成立 74
加强对国民的统治 76
时局处理纲要 78
第四节 日美对立 78
开始南进 79
欧洲战局的变化 80
中国战线的僵局 81
日美谈判的开始和日苏中立条约 82
德苏战争的开始和关特演 83
进驻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和第三届近卫内阁 85
对美战争的决心 89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 89
第一节 对美英开战 89
东条内阁的组成 90
日美谈判的决裂 93
开战 95
第二节 展开总力战及其矛盾 97
陆海军的初期作战 97
开战和翼赞体制 98
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100
欧洲战局的转变 101
战争经济的困窘 102
第三节 悲惨结局临近 105
法西斯各国的败北 105
太平洋战线的崩溃 106
中国战线的停滞 107
太东亚共荣圈的崩溃 108
第四节 日本帝国主义的崩溃 111
欧洲战争的结束 111
战斗力的崩溃和本土决战的准备 112
空袭日本本土 113
本土决战的体制 114
波茨坦公告 114
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参战 116
第四章 占领下的日本 120
第一节 占领和民主化 120
努力维护天皇制 120
占领的开始 121
民主化的指令和旧势力的退却 123
食粮危机和通货膨胀 124
群众运动的高涨 125
政治上的空白时期 127
修改宪法 129
农地改革和解散财阀 130
民主化的意义 131
第二节 垄断资本的重建 133
冷战的开始 133
“二·一”罢工 134
片山内阁 135
芦田内阁 136
中间道路的崩溃 137
东京审判 138
第三节 朝鲜战争 140
中国革命和占领政策的改变 140
吉田内阁 141
道奇路线 142
工人运动的挫折 143
朝鲜战争的爆发 144
开始重整军备 145
清共活动和成立总评 146
第四节 旧金山媾和条约 148
特需景气 148
单独媾和的动向 149
全面媾和运动 150
缔结旧金山条约 151
朝鲜停战的动向 153
第一节 开始重整军备 153
第五章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153
行政协定和日台条约 154
共同安全法体制 155
吉田内阁的崩溃 157
第二节 高速度增长 159
和平共处的开幕 159
和平运动的发展 160
保守联合与社会党统一 161
日苏恢复邦交和加入联合国 162
由石桥到岸 164
岸的访美和防卫力量的整备 165
印度尼西亚、越南赔偿问题 166
第三节 修改安全保障条约和反对斗争 168
美国的世界战略 168
考勤和警职法 169
修改安全保障条约的交涉 171
国民运动的发展 172
安全保障条约的签字 173
反对安全保障运动的高涨 175
岸内阁下台 176
第四节 新安保体制 177
三十年的历程 177
高速度增长及其矛盾 178
社会结构的变化 180
战后的政治权力 181
人名索引 183
事件索引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