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第一章 中医外科发展史 1
第二章 中医外科病的范围与命名 8
第三章 疮疡的病因病机 12
第一节 疮疡的致病因素 12
一、外感六淫 12
二、外来伤害和感染毒邪 13
三、情志内伤 13
四、房室损伤 14
五、饮食不节 14
第二节 疮疡的发病机理 15
一、疮疡与气血 15
二、疮疡与脏腑 16
三、疮疡与经络 16
〔附〕现代研究 17
第四章 诊断 19
第一节 疮疡辨证 19
一、辨阴证阳证 19
二、辨肿、脓、痛、痒 21
第二节 辨经络部位 26
〔附〕痈疽危险部位 27
第三节 辨脉息 29
第四节 疮疡兼证的鉴别诊断 31
一、发热、恶寒 31
〔附〕现代研究 32
二、口渴 33
三、呕吐 34
四、大便泻利 36
五、大便秘结 37
六、小便不利 38
七、出血 38
第五节 预后 39
第五章 论治 41
第一节 内治法 41
〔附〕引经药的选用 47
第二节 外治法 48
〔附〕现代研究 53
下篇 59
第一章 痈疽 59
第一节 痈 59
一、骨槽风 59
二、颊车痈 63
三、结(夹)喉痈 64
四、臑痈 66
五、腹皮痈 66
六、脐痈 67
七、黄瓜痈 69
八、便毒 69
九、肾囊痈 71
十、悬痈 74
十一、膝盖痈 75
十二、鱼肚毒 77
第二节 有头疽 79
一、鬓疽 79
二、额疽 80
三、耳后疽 81
四、脑疽 82
五、天柱疽 86
六、肩疽 87
七、石榴疽 89
〔附〕黄蜡灸法 90
八、蝼蛄串 91
九、调疽 92
十、中脘疽 93
十一、小腹疽 94
第三节 无头疽 95
一、腋疽 95
〔附〕豆豉饼灸法 96
二、蜣螂蛀 96
三、胸发疽膻中疽甘疽 97
四、缓疽 99
五、肋疽 101
六、肾俞发 104
七、附骨疽 106
八、鹤膝风 114
九、踝疽 116
十、甲疽 118
第四节 脱疽 120
第五节 发 123
一、发背 123
二、手发 127
第二章 疔 129
第三章 流注 140
第四章 瘰疬 145
第五章 时毒 151
第一节 时毒 151
第二节 痄腮 155
第三节 疹毒 159
第四节 发颐 162
第六章 肿瘤 165
第一节 肉瘿 165
第二节 脂瘤 167
第三节 筋瘤 168
第四节 痰核 170
第五节 骨瘤 172
第七章 乳部疾病 175
第一节 乳痈 175
第二节 乳发 178
第三节 乳疸 180
第四节 乳癖 181
第五节 乳头风 184
第六节 乳痰 186
第七节 乳岩 188
第八章 皮肤病 191
〔附〕赵锡武:《常见皮肤病的病机和治疗》 196
第一节 疖 199
第二节 肥疮 201
第三节 油风 203
第四节 面风 205
第五节 胃风 207
第六节 肺风粉刺 209
第七节 茧唇 211
〔附〕冉雪峰治恶风案 212
第八节 耳疳 213
第九节 钮扣风 214
第十节 丹毒 216
第十一节 天疱疮 219
第十二节 蛇串疮 222
第十三节 狐惑病 225
第十四节 红斑性狼疮 227
第十五节 浸淫疮 233
〔附一〕冉雪峰医案 235
〔附二〕粟疮(湿疹)病案讨论 236
第十六节 紫癜 240
第十七节 白疕 243
第十八节 接触性皮炎 246
第十九节 疥 248
第二十节 疣 250
第二十一节 腿游风 254
第二十二节 瓜藤缠 255
第二十三节 恶脉 257
第二十四节 臁疮 258
第二十五节 阴茎肿痛 261
第九章 急腹症 264
第一节 肠结 264
第二节 肠痈 266
第三节 石淋 269
第十章 外伤 271
第一节 冻疮 271
〔附〕岳美中医案 272
第二节 烫火疮 273
〔附〕杨易灿等:《归脾丸抗烫伤休克的实验观察》 277
第三节 疮漏 277
第四节 破伤风 281
[附方]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