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然人文概况 3
第一章 自然环境 3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
第二节 自然要素 7
第三节 自然资源 24
第四节 自然灾害 32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0
第一节 哈尔滨的形成 40
第二节 清末的行政区划 42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4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49
第三章 人口 57
第一节 人口数量变动 57
第二节 人口分布 65
第三节 人口构成 69
第四节 人口素质 81
第五节 民族 87
第二篇 社会历史演进 97
第一章 早期的社会变革 97
第一节 远古社会开发 97
第二节 金代社会进步 98
第三节 元代至清代的社会发展 100
第二章 沙俄殖民统治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 103
第一节 沙俄的入侵与殖民统治 103
第二节 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 108
第三节 设治与开埠 110
第四节 反帝反殖斗争 111
第一节 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行政权 113
第三章 围绕中东铁路的复杂斗争 113
第二节 驱逐沙俄残余势力 115
第三节 中共党组织建立及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118
第四节 北洋军阀的反苏反共活动 121
第四章 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23
第一节 军事占领与政治奴役 123
第二节 经济统制 124
第三节 文化专制 126
第四节 人民的反抗与斗争 127
第五章 建立民主政权及其斗争 130
第一节 哈尔滨解放 130
第二节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132
第三节 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133
第四节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136
第五节 清匪锄霸,安定社会 137
第六节 清除社会污垢 139
第七节 安置社会闲散人口 140
第八节 支援东北解放战争 141
第六章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142
第一节 健全人民民主政治制度 142
第二节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43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145
第四节 “三反”、“五反”运动 146
第五节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148
第七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49
第一节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9
第二节 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152
第三节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154
第四节 清理“一平二调”,进行全面调整 158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 162
第一节 社会政治生活失控无序 162
第二节 造反派夺权 165
第三节 派性斗争与破四旧 166
第四节 “反右倾”与“清理阶级队伍” 168
第五节 解放干部 171
第六节 “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 172
第九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73
第一节 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 173
第二节 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175
第三节 国民经济初步好转和新的“冒进” 178
第四节 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179
第五节 加强党的建设 181
第六节 打击经济和刑事犯罪 184
第七节 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86
第八节 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88
第三篇 经济与社会事业 193
第一章 古代经济与社会开发纪略 193
第一节 远古经济的开发与变革 193
第二节 金代到晚清的经济与社会 194
第二章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 196
第一节 外国资本势力的入侵 196
第二节 民族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曲折发展 202
第三章 沦陷后的殖民地统治 209
第一节 日本侵略者对经济的垄断与掠夺 209
第二节 民族经济受到统制与摧残 213
第三节 殖民统治下的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 215
第四章 支援解放战争中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 219
第一节 组织军工军需生产 219
第二节 恢复生产、稳定经济 220
第三节 平抑物价、安定民生 226
第四节 恢复文教卫生事业 227
第五章 国民经济恢复 231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 231
第二节 统一财政金融 233
第三节 发展能源、交通、通信与活跃商品流通 236
第四节 恢复与发展社会事业 240
第六章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 244
第一节 大规模经济建设 244
第二节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246
第三节 扩大与完善各项社会事业 253
第七章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 256
第一节 “大跃进” 256
第二节 人民公社 259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 262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 268
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事业遭受干扰与破坏 268
第二节 国民经济起伏与调整 272
第三节 经济整顿与波折 275
第九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277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 277
第二节 对外开放 286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91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