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我国金属切削加工发展概况 1
第一章 基本定义 15
第一节 切削运动和切削用量 15
第二节 刀具的几何参数 17
第三节 自由切削和非自由切削 24
第四节 切削层的厚度、宽度和面积 24
第五节 刀具的工作角度 25
第六节 刀具各截面中几何角度的换算关系 29
第二章 金属切削过程 33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的矛盾分析 34
第二节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知识 36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的本质 41
第四节 积屑瘤 62
第五节 已加工表面的冷硬现象 66
第六节 影响切削过程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 70
第七节 脆性金属的切削过程 74
第三章 刀具材料 77
第一节 刀具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能 77
第二节 碳素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 78
第三节 高速钢 81
第四节 硬质合金 91
第五节 其它刀具材料 108
第四章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111
第一节 工件材料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对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112
第二节 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115
第三节 工件材料的物理性能对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120
第四节 工件材料的其它因素对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123
第五节 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综合分析 124
第六节 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139
第五章 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141
第一节 切削力的来源和研究切削力的意义 141
第二节 切削合力、分力和切削功率 143
第三节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147
第四节 切断刀的切削力 188
第五节 车削力、车削功率的计算方法和例题 191
第六节 测量切削力的实验方法 194
第六章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213
第一节 切削热的来源和传出 213
第二节 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 216
第三节 切削温度对刀具与工件的影响 232
第四节 切削热的限制与利用 235
第五节 切削温度的测量方法 237
第一节 刀具的磨损形态 242
第七章 刀具的磨损和耐用度 242
第二节 刀具的磨损规律和磨损限度 244
第三节 刀具磨损的原因 247
第四节 刀具的耐用度和影响刀具耐用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249
第五节 硬质合金刀具的崩刃和打刀 262
第八章 冷却润滑液 267
第一节 冷却润滑液的作用 267
第二节 冷却润滑液的分类和组成 273
第三节 冷却润滑液中的添加剂 276
第四节 动植物油的代用品 282
第五节 冷却润滑液的选用 285
第六节 冷却润滑液的加注方法 294
第九章 刀具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 297
第一节 合理选择刀具几何参数的意义 297
第二节 合理选择刀具几何参数的指导思想 298
第三节 前角的合理选择 301
第四节 负倒棱的合理选择 311
第五节 后角的合理选择 315
第六节 主偏角的合理选择 320
第七节 副偏角的合理选择 324
第八节 刃倾角的合理选择 325
第九节 几种典型车刀几何参数的分析 329
第一节 一分为二地分析各类切屑 336
第十章 切屑的形状及其控制 336
第二节 切屑折断的内因和断屑措施分析 339
第三节 卷屑槽的形状和尺寸对切屑卷曲和变形的影响 341
第四节 中等切深下利用卷屑槽断屑的规律 350
第五节 大切深、小切深下利用卷屑槽控制屑形的规律 355
第六节 采用小月牙洼卷屑槽控制屑形的规律 358
第七节 通过变革主切削刃形状控制屑形 360
第十一章 已加工表面质量 365
第一节 表面质量的含义及其影响 365
第二节 表面光洁度 367
第三节 残余应力与冷硬现象 385
第四节 提高表面质量的途径 388
第十二章 刀具耐用度和切削用量的制订原则和参考数值 395
第一节 制订刀具耐用度的一般原则和参考数值 395
第二节 制订切削用量的一般原则 399
第三节 硬质合金车刀切削用量的参考数值 402
附录 404
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硬质合金的类别、代号、成分及性能 404
二、各国主要高速钢牌号对照表 404
三、各国硬质合金牌号近似对照表 404
四、本书常用符号表 404
参考书刊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