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 1
引言(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 4
第一编:印度洋的过去和现在 17
第一章 印度洋上均势的变迁(奥古斯特·图森) 17
第二章 自然资源之政治和经济(查尔斯·伊萨威) 32
石油 32
中东内部的关系 35
印度洋地区内部的关系 37
全球关系 37
矿产 40
附表目录 42
一 一九六七年世界和印度洋地区部分金属的产量 42
制造业 43
二 一九六七年世界和印度洋地区部分工业制造品的产量 45
农业和渔业 49
三 一九六七年世界和印度洋地区部分农产品的产量 50
海洋货运 57
第三章 国际贸易和商业关系(基思·特雷斯) 57
贸易航线 59
国际航线 59
苏伊士运河和好望角航线 60
四 从印度洋港口经苏伊士运河和好望角到伦敦的路程 61
五 一九六七年世界航运的分布 66
七 一九六五年英国船只装运的英国货物的比例 67
六 一九六七年世界海运分布摘要 67
国际石油运输 68
八 一九六五年地区内部石油运输 70
九 一九六五年油船使用情况:世界远洋船队在主要航道上的估计比例 71
十 以船只级别计算的苏伊士运河运输量 72
印度洋国家之间的贸易 75
海运组织 77
十一 一九六七年印度洋沿岸国之间及印度洋沿岸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的贸易额 78
航空运输 85
结束语 86
第四章 地理政治学和军事战略潜力(T·B·米勒) 90
海军力量的使用 92
战略目的 96
结束语 105
小引(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 111
第二编:西北门户 111
第五章 印度洋:伊朗的估价(R·M·伯勒尔) 115
第六章 波斯湾和印度洋(R·M·伯勒尔) 132
国家和人民 145
背景 145
第七章 阿拉伯半岛及其附近的岛屿(肯尼迪·特里瓦斯基士爵士) 145
现代史 148
从地理政治学的角度看阿拉伯半岛 160
阿拉伯半岛及其前途 163
第八章 红海与苏伊士运河(J·F·坎贝尔) 172
苏伊士:其利害关系何在? 173
红海国家:有何共同之处 177
十二 红海国家(一九七0年) 180
红海的地理经济 181
十三 对于红海国家的经济援助 182
十四 红海国家的对外贸易 183
军事力量对比 186
十五 红海沿岸的武装力量(一九七0——一九七一年) 188
厄立特里亚 191
冲突地点 191
吉布提 194
苏联和美国 197
历史背景 205
第九章 非洲之角和权力的角逐(A·A·卡斯塔格诺) 205
社会政治基础 208
地理政治的环境 208
经济状况 209
运输系统 210
防御能力 213
背景 214
国际政治 214
索马里外交政策 215
埃塞俄比亚和非洲国家 220
附录:大国和中等国家 222
结束语 226
第十章 埃塞俄比亚和印度洋(梅斯芬·沃尔德-玛丽安姆) 237
伊斯兰教 238
政治方针 242
东西方大国集团 244
寻求一项体面的政策 248
第三编:东印度洋 259
小引(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 259
第十一章 印度洋:澳大利亚的估价(科拉尔·贝尔) 263
第十二章 印度尼西亚对印度洋未来的展望(盖伊·J·派克尔) 283
第十三章 南亚和印度洋(诺曼·D·帕尔默) 303
一个不为人重视的海洋 303
英国霸权 303
印度和海洋防务 304
巴基斯坦:保护 海上航道 306
锡兰*:具有海洋意识而无海洋政策 307
马尔代夫群岛和甘岛 307
从忽视到关注 308
南亚的首要问题 309
内部问题和地区内部的紧张局势 309
南亚和大国 310
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 312
和平区 313
共同的利益和态度 313
反对外国基地 315
迪戈加西亚岛的“设施” 316
在南亚的外国基地? 317
印度日益发展的海军 318
结束语:南亚的观点 321
殖民统治的遗产 329
第十四章 印度——巴基斯坦冲突(约翰·M·斯蒂夫斯) 329
以宗教为基础的国家的危险 331
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332
美国政策:一个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谜 333
现在的孟加拉 334
未来的面貌 336
小引(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 341
第四编:西印度洋 341
印度洋对南非的重要意义 344
经济因素 344
十六 南非深海港口吞吐的总吨位和在洛伦索-马贵斯港口吞吐的南非货物 347
十七 一九七0年三月三十一日为止的一个季度期间在南非各港口停靠的船只 348
十八 一九四七——一九六九年南非进出口商品和国内总产值之间的关系 348
十九 南非贸易总额(按洲和最重要国家统计) 351
政治和军事因素 353
南非在国际上的重要性 360
经济上和军事上的重要性 362
在非洲南部所起的作用 365
结束语 368
第十六章 非洲南部和印度洋(拉里·W·鲍曼) 372
白人在非洲南部的政治策略 373
印度洋的事态发展和黑非洲的南部地区 378
西方国家在印度洋和非洲南部地区的安全问题 382
结束语 386
第十七章 印度洋西部岛屿的新阶段(菲利普·M·艾伦) 390
二十 印度洋西部诸岛 393
依赖关系的各种矛盾 395
维护印度洋的和平 397
又一个阶段:新的强国角逐和新的利害关系 400
岛国的自决:少许的选择自由 406
问题重重的前景 419
小引(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 425
第五编:大国的利益及其政策 425
第十八章 对苏联闯入印度洋的分析(奥莱斯·M·斯莫兰斯基) 429
军事上的原因:国际和国内因素 430
政治上的原因 441
非军事的战略因素 444
结束语 449
第十九章 美国和印度洋的利害关系(霍华德·里金斯) 454
特点 456
印度洋概况 456
美国的直接利益 458
一个实质上的权力真空地带 461
少量的美国驻军 461
初步的结论 463
中立的印度洋 463
美国可能采取的行动 464
其他因素 465
苏联海军的进驻 465
一些主要的因素 465
苏联的一大野心? 467
对弱国的政治威胁 468
驻扎少量对立的海军 470
欧洲、日本和澳洲的担心 471
在今后的威慑战略上印度洋可能具有的作用 474
政治上的利益和威慑方面的利益相权衡 475
在世界力量对比上所产生的影响 475
共同升级问题 477
一个无核的印度洋 478
结束语 479
结束语 479
主要大国近来的动态 483
第二十章 印度洋现状(法眼晋作) 483
苏联 483
联合王国和澳大利亚 485
美国 485
印度洋的周围地区 486
波斯湾地区 486
红海地区 486
印度次大陆 487
东南亚 488
制海权和航运安全的意义 489
制海权意义的变化 489
制海权的新概念 490
对航运的威胁 492
比较弱小的海军所起的作用 492
沿岸国家的责任和海军基地 493
印度洋对于日本的重要性 494
大国的责任 498
国际合作 499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作为印度洋的一个海军大国(安格斯·M·弗雷泽) 501
中东 505
非洲 508
东部区域 511
中国风格 513
结果与前景 515
第二十二章 英国在印度洋的政策(劳伦斯·W·马丁) 520
第二十三章 西欧与印度洋(雅克·弗雷蒙) 537
二十一 一九六八年度西欧向印度洋沿岸国家输出的公共资金总额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