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 1
第一节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1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二、资本积累与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 23 5
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 6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主观条件 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 16
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现实生命力的科学理论体系 17
一、国家政权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3 18
二、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19
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21
第三节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4
一、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4
二、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26
三、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8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 32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2
第一节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及其最高成就 3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5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6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性 40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0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 1 42
一、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1 42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4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8
四、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50
一、意识的起源 52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2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 54
二、意识的本质 55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57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5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1
第三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1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61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科学 63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64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66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66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79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86
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8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87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87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89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90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92
第二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92
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9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98
一、由实践到认识 98
二、由认识到实践 101
三、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3
第四节 真理 105
一、真理是客观的 105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07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 109
四、真理和谬误 112
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3
第五章 劳动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116
一、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16
第一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16
二、劳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20
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 125
一、社会有机体 127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及其存在方式 127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存在方式 130
第三节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133
一、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133
二、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137
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39
第一节 社会历史前提与社会基本结构 142
二、人类社会的多层结构 147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规律 154
三、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69
第七章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74
第一节 人的本质 174
第二节 人的价值 177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和特征 177
二、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进化 180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 182
第三节 人的历史作用 183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83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5
三、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关系 188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191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191
二、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96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本质 200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00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00
二、商品和货币 201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05
一、资本原始积累 206
二、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08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09
三、产业革命和生产的商品化、工业化、社会化 209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210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210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11
三、资本的本质 213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214
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215
第四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17
一、资产阶级国体的统一性和政体的多样性 217
二、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主要特征 218
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220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222
第五节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22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演变的趋势 225
第九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228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扩展和深化 228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 228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扩展和深化 230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32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 234
一、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234
三、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238
一、个别资本再生产实现的矛盾 241
第三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的矛盾 241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的矛盾 244
第四节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 249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249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250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52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253
五、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255
第十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 258
第一节 私人国内垄断 259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259
二、金融资本和金寡头 263
三、垄断高额利润及其来源 266
四、垄断与竞争 268
第二节 私人国际垄断 269
一、资本输出及其在国际垄断形成中的作用 269
二、金融资本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垄断 271
三、国际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274
四、国际垄断和国际竞争 275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77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77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280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284
一、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影响 288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现今形式 288
第一节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288
二、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的新发展 290
三、国际垄断的新发展 295
第二节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制度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299
一、通过“资本民主化”扩大垄断资本的实力 299
二、推行“管理民主化”调节 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301
三、实施“福利制度”缓解社会矛盾 302
第三节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304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304
二、“阶级融合”的理论掩盖不了阶级对立的鸿沟 307
一、经济运行中发展与停滞两种趋势并存交错 308
第四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308
二、各种“救世良方”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311
第五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314
一、“过渡性”来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1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18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318
二、帝国主义的灭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319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形式 320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324
四、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 326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3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 328
二、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上的突破 331
第三节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35
一、过渡时期的必然性和基本任务 335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改造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政治保证 337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是一个历史过程 33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实践中的多种模式 34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342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342
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3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51
一、社会主义制度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352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体现 35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自我发展 357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57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61
第十四章 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64
第一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3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368
第三节 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372
第四节 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目前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375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