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典计划经济的理论前提 15
1.1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 15
1.2 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 17
1.3 市场经济局限性的制度根源 21
2. 经典计划经济模型 28
2.1 经典计划经济的体制背景 28
2.2 经典计划经济的目标与原则 31
2.3 若干假定 32
2.4 模型的均衡条件 33
3. 公有制经济的利益矛盾 40
3.1 公有制假设的双重意义 40
3.2 经济主体的自利性 41
3.3 资源的稀缺性 44
3.4 利益矛盾与所有制的关系 47
3.5 利益矛盾导致的计划目标的偏差 50
3.6 经济动力问题 53
3.7 计划经济的动力机制 55
4.1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66
4. 劳动的非直接社会性 66
4.2 交易费用学派的企业理论 67
4.3 企业的性质 69
4.4 计划经济的组织结构 72
4.5 经营决策与生产决策 75
4.6 决策现场 78
4.7 非现场决策 80
4.8 中央计划经济:普遍的非现场决策 82
4.9 劳动的非直接社会性 85
5.1 经济体制的信息结构 92
5. 经济信息和语言障碍 92
5.2 计划经济的信息源 95
5.3 计划经济的信息通道 98
5.4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信息成本的比较 102
5.5 社会的经济语言 106
5.6 从经济语言观点看价值形式 108
5.7 结论: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商品关系 112
参考文献 119
后记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