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制度创新的关键——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 3
一、序言:作为制度化基石的程序 3
二、现代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12
三、现代程序的结构与功能 22
四、程序与现代社会 39
五、中国法律程序的缺陷 55
六、结语:程序建设的程序 72
六、结语:程序建设的程序 72
法律解释的真谛——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 87
一、两种法律解释观 90
二、关于议论的法学理论 104
三、怎样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 120
四、结束语:分析判决理由 141
四、结束语:分析判决理由 141
法律编纂的试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反思机制 145
一、法律试行的概念和类型 151
二、法律试行的实践和问题 165
三、法律的反思化与试行的理性表露 181
四、结束语:试行与思考实验的结合 194
四、结束语:试行与思考实验的结合 194
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 196
一、现代国家中的职业法律家群体 197
二、科举信仰与法律家的地位 205
三、法律教育和学识的价值 215
四、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司法权合理化 222
四、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司法权合理化 222
现代市场经济与律师的职业伦理——法律人文主义话语的比较分析 234
一、经济伦理、法治以及律师的职业信念 234
二、法务市场中的二律背反 242
三、中国律师事务所国营化的逻辑 247
四、共同体自律与伦理的话语空间 251
五、结束语:多样性的伦理观与合法性的正义 255
一、批判的基础与基础的批判 261
第二次思想解放还是乌托邦? 261
第二编 实践与争鸣 261
二、中国人是崇拜制度还是轻视制度? 264
三、在制度创新的背后 267
四、以日为鉴看中国 269
亦论制度的创新、移植以及自组织性 272
一、与“新左派”之争的实质问题 272
二、自组织性与思想方法 275
三、自发创新的代价与后发者利益 278
四、关系社会中的法制建设 280
批判者的千虑与一失 285
一、关于中国市民社会论的问题的商榷 285
二、最重要的是自由权利的法制保障 291
第三编 法学前沿的景观 295
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 295
一、伯克利学派 295
二、法律的三类型论 297
三、改革的纲领与实践 300
法律秩序的传统与创新 305
一、法意识及其制度性条件 306
二、现代法的意识形态性 309
三、在意识形态与科学真理之间 312
现代法治国的条件 315
一、传统中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法治之路? 316
二、法与社会的深层结构及研究方法论 319
三、法与社会变革中的批判与建设 322
法的根源与效果 326
一、法的文化多元主义的先声 326
二、法的结构与法行为 329
三、法与社会的镜像中折射的学术谱系 331
“应然”与“实然”的制度性结合 334
一、法律系统:实践性推论的制度化 335
二、制度正当性的条件 337
三、法律决定从“一言堂”转向“群言堂” 339
追求效率的法理 342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 343
二、经济分析与实践推论 346
三、对于法律解释的认识 348
法律变化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352
一、法的科学与法的技术——方法论之争 352
二、法的运作机制的理论结构 356
三、怎样理解法律预测中的客观性问题 360
私法秩序与经济的发展 363
一、财产权观念的演变 364
二、现代契约法的基础 367
三、法律家在经济中的作用 369
关系契约论的启示 373
一、契约法的程序化 374
二、关系网与关系法学的关系 377
三、市场组织和关系中的交易成本 381
当事人在法院内外的地位和作用 383
一、从制度分析转向过程分析 384
二、合意与不合意之间的纠纷处理 386
三、个人在法律实施中的能动作用 389
面向21世纪的法与社会 393
一、法制现代化与后现代主义 395
二、科学、规范以及故事 402
三、国际摩擦的法文化的背景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