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政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国升,何成军著
  • 出 版 社: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3407960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编写的,和教材完全同步的小学教辅书。

《现代财政学》目录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市场、政府与资源配置 1

第一节资源稀缺与最优配置 1

第二节资源配置的方式 3

第三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5

一、政府失灵 5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7

第四节政府在混合经济中的功能 11

一、经济循环过程 11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 12

第二章财政基本问题 13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3

一、财政概念的确定(13)财政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考察(13) 财政的概念 15

二、财政构成要素分析(16)财政分配的主体(16) 财政分配的客体(17) 财政分配的目的 17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8

一、财政的职能(18)资源配置职能(19) 收入分配职能(19) 宏观调控职能(20) 资本积累职能 20

二、社会经济福利准则(20) 效率准则(21) 公平准则(21)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协调 22

第三节财政分配原则 23

一、财政职能与财政分配原则 23

二、财政分配原则(24) 效率原则(24) 公平原则(25) 稳定原则(25) 发展原则 25

第二篇财政支出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论 26

第一节被忽视的财政支出 26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29

一、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29) 瓦格纳定律 29

替代效应理论(29) 发展型增长理论 30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31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 33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35

一、划分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式(35) 按国家职能划分财政支出结构(35)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划分财政支出结构(35) 按经济性质划分财政支出结构 36

二、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36

第四节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 40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9) 充分体制国家产业政策(39) 优化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相对比例及其内部结构(40) 压缩行政开支,加强科技教育投入 40

一、购买支出的经济影响(41) 对生产的影响(41) 对分配的影响 42

二、转移支出的经济影响(42) 对分配的影响(42) 对生产的影响 42

第五节财政支出效果评价 43

一、资源配置效率 43

二、收入再分析 43

三、经济稳定 43

四、经济增长 44

第四章投资支出 45

第一节投资支出的经济学思考 45

一、投资释义(45) 两种“投资”含义的比较及取舍(45) 投资与积累的区别 46

二、财政投资支出范围界定(47) 财政不应参与盈利性投资(48) 财政投资主要领域是基础产业和农业 49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5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1) 投资与经济发展 52

四、我国的财政投融资建设(52) 财政投融资含义及其特征(53) 财政投融资功能(53) 建立我国财政投融资的具体构想 54

第二节公共工程支出 56

一、加快公共工程发展的重要性(56) 公共工程的含义及其功能(56) 公共工程建设急待加强 57

二、财政公共工程支出增长因素分析(58):从可能方面看(59)从需要方面看 59

三、财政公共工程支出的政策选择(60) 公共工程的政府订价与收费(60) 公共工程部门政府投融资 61

合理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提高公共工程的宏观配置效益 62

第三节基础工业投资 63

一、对基础工业部门投资特性的再认识 63

二、“水桶效应”的长期困惑 65

三、基础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原因的财政分析 66

四、确定基础工业中的财政投资重点,扭转“瓶颈”制约 67

第四节农业支出 68

一、农业——不能再被忽视的产业(68) 农业的含义与地位(68) 不容乐观的农业形势(69)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70

二、财政农业支出的范围界定(70) 增加农业投入是实现农业增长的重要常规手段(71) 农业产业特有的生产规律与财政农业支出范围界定 71

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3)财政农业支出应坚持的原则(73) 加强支农资金管理 74

一、社会消费支出的态势变化 75

第一节社会消费的变化及开支战略重申 75

第五章社会消费支出 75

二、未来社会消费开支战略 77

第二节行政、国防支出 78

一、行政管理支出(78) 行政管理支出的含义(78) 行政管理支出增减趋势分析(79)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要求(80) 控制行政管理费过快增长 80

二、国防支出(81) 国防支出的含义(81) 国防支出增减变动趋势分析(81) 国防支出的效益问题 82

对国防支出的控制 82

第三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83

一、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重要性(83) 科教文卫支出含义(83) 科教文卫支出的重要性 84

二、财政在科教文卫事业领域支出范围重申(86) 财政在科学事业领域支出范围界定(86) 财政在教育文化领域支出范围的界定(87) 财政在卫生事业领域支出的范围界定 88

三、对文教科卫事业费的管理方法(88)全数预算管理方法(89) 差额预算管理方法(89) 经济核算办法 89

第四节社会集团购买支出 90

一、社会集团购买支出涵义(90) 社会集团购买支出含义(90)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支出的目的 90

二、“控购”与财政的关系 91

三、重建社会集团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92) 明确产权关系,割断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父爱主义”(92) 规范市场主体,完善市场规则,净化市场秩序建立高效、畅通、可调控的市场体系(92) 根据价值规律要求,建立合理的商品比价和差价体系,更好地培育企 93

第六章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 94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 94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及其特征(94)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94)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94

二、社会保障内容及其功能(95) 社会保障内容 95

社会保障功能 96

三、社会保障与财政的内在联系 97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98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改革思考路(99) 改革的原则要求(99)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内容 101

第二节财政补贴 103

一、财政补贴的含义及其分类(103) 财政补贴的含义(103) 财政补贴分类 104

二、财政补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104

三、财政补贴的实质及其作用(106) 财政补贴的实质是一种替代分配(106) 财政补贴的作用 107

四、改革中国的财政补贴制度(108) 财政补贴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08) 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指导思想及原则(110) 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基本思路 110

第一节财政收入形式 112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112) 财政收入的形式 112

第三篇财政收入第七章财政收入概述 112

第二节财政收入质的分析 114

一、财政收入质的理论分析 115

二、财政收入质的现实分析 117

三、虚假财政收入的后果及治理对策 118

第三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119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客观性 119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20)影响剩余产品率M/N的因素(121) 影响财政集中率F/M的因素 122

三、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合理界限(123) 经验数据法(124) 要素分析法 125

第四节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26

一、财政收入结构(126) 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 126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126) 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127) 财政收入形式结构 127

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28

一、从发展经济中提高效益中培养和开拓财源 129

二、优化经济结构 129

第五节增加财政收入的策略 129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分配体制 130

四、引导调节社会财力 131

五、强化财政管理,抑止财源流失 131

第八章税收理论 132

第一节税收根据 132

一、什么是税收 132

二、税收的特征(134) 税收的强制性(134) 税收的无偿性(134) 税收的固定性 135

三、税收的根据(136) 公需税(136) 交换税 136

保险税(137)分担税(137) 牺牲税(137) 掠夺税(137) 边际效用税(137) 社会政策税 138

第二节税收的原则 138

一、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 138

二、我国的税收原则(141) 财政原则(141) 效率原则(141) 公平原则(142) 简便原则 142

第三节税负转嫁与归宿 142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142

散转(144) 消转 144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143) 前转(143) 后转 144

三、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145) 价格变动(145) 商品供求弹性(145) 课税范围(145) 生产者追求利润目际 151

四、税负转嫁的经济影响 151

第九章税收制度 154

第一节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154

一、税制要素(154) 纳税人(154) 征税对象 155

税率(157) 纳税环节(157) 纳税期限(157) 减税免税(157) 违章处理 158

二、税收分类(158) OECD和IMF分类(158) 我国现行税收的分类 159

第二节税制体系与发展 161

一、税制体制(161) 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162) 按国民经济流转过程设计税制体系 162

二、我国税制的发展 165

第三节现行税制 166

一、流转税类(166) 增值税(166) 营业税(169) 消费税(170) 关税 171

二、所得税类(172) 企业所得税(172)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173) 个人所得税(174) 农业税 175

三、资源税类(175) 资源税(175) 土地增值税 176

土地使用税(176) 耕地占用税 177

四、财产税类(177) 房产税(1 77) 契税(177) 车船税(178) 遗产税 178

五、行为税(178)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78) 印花税(178) 城乡维护建设税(179) 屠宰税 179

筵席税(179) 证券交易税 179

第四篇财政调整第十章公债 180

第一节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180

第二节公债的种类与特点 183

一、公债的种类 184

二、公债的特点(185) 可接受性、灵活性、可行性(185) 可靠性、安全性 186

第三节公债的功能 186

一、分配功能 186

二、调控功能 187

三、融资功能 187

第四节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188

一、公债的发行(188) 公债的发行方法(188) 公债的发行条件(189) 公债的发行原则 191

二、公债的偿还(192) 公债的偿还方法(192) 公债的付息方式(193) 偿债资金的来源 194

第五节外债的特殊性 195

一、外债的特征与种类 195

二、举借外债的原则(196) 适度原则(196) 均衡原则(196) 效益原则(196) 动态原则 197

三、外债的偿还方式 197

四、外债的规模(198) 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198) 监测外债规模的指标体系 199

第六节公债的负担 201

一、什么是公债负担 201

二、公债偿还负担的归宿 202

三、公债的代际负担 203

四、公债负担的衡量 205

第七节我国公债的流通 206

一、我国开放公债流通市场的必要性 206

三、开放公债流通市场的意义 209

二、我国公债流通市场概况(207)国债流通的有关规定(207)国库券买卖方式(207)国库券买卖价格的决定(208)收益的计算(208)转让市场的组织形式 209

第十一章国家预算 211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一般问题 211

一、国家预算的概念(211) 什么是国家预算(211) 国家预算的特征 211

二、国家预算的组成 212

第二节国家预算的程度 214

一、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214

二、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215

三、国家决算 217

第三节国家预算的形式 217

一、国家预算的形式 217

二、复式预算(218) 复式预算的特点(218) 我国复式预算的收支项目及平衡情况 219

三、实行复式预算应注意的问题 222

第四节 国家预算收支的相关性与平衡整体经济预算的兴起 223

一、国家预算收支的相关分析 223

二、预算收支平衡与总体经济平衡 224

第五节国家预算制度重塑 225

一、国家预算制度重塑的必要性(225) 国家职能转变要求改革国家预算制度(225) 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配套协调性要求改革预算制度(226) 财政走出困境与改革的要求 226

二、预算制度重塑(227) 规范预算收支(227) 实行真正意义的分级预算体制 228

第五篇财政政策第十二章财政政策概述 230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念和种类 230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及特点(230) 财政政策内涵 230

财政政策的特点 231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232) 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类(232) 按财政收支活动与宏微观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233) 按财政收支和管理活动分类 233

按所分配的利益种类分类(233) 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分类(234) 按政策的长、短期目标分类 234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功能 234

一、向导功能 234

二、稳定功能 235

三、协调功能 236

第三节财政政策目标 237

四、控制功能 237

一、经济的适度增长目标 238

二、经济稳定目标 239

三、资源合理配置目标 240

四、收入公平分配目标 241

第四节财政政策主体及手段 242

一、财政政策主体 242

二、财政政策手段(243) 国家预算(243) 税收 244

公债(245) 财政投资(245) 公共支出 246

财政补贴 246

第十三章市场非均衡与财政政策选择 248

第一节市场非均衡与“四平”理论评价 248

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与市场非均衡常态 248

二、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与政策选择的归宿点 249

四、“四平”理论需要更新和发展 252

三、我国的“四平”理论(250) 理论的思路及实质(250) “四平”理论的指导意义(251) 两种观点辩析 252

第二节对“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再认识 254

一、“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含义 254

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方针的必要性、合理性 255

三、对“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方针的再认识 257

第三节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与国民收入变动 261

一、财政乘数的基本内容(261) 乘数的含义(261)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变动原理 261

二、对西方财政政策乘数的个别修正(263) 对税收乘数效应结论的修正(263) 对财政支出乘数效应结论的修正 265

第四节市场“缺口”与财政政策选择 266

一、我国的市场“供给不足型缺口” 267

二、财政政策选择 269

第五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71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7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同一性(27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273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配合方式 274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的现实选择 276

第六篇财政管理体制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 278

第一节财政体制的含义与内容 278

一、财政体制与预算体制 278

二、财政体制内容(279) 规定预算管理层次(279) 规定预算管理体制原则(279)制定划分收支方法(279) 规定各级预算的管理权限 279

第二节集权与分权及收支划分 279

一、集权与分权的理论(279) 实行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的理论(279) 实行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的理论 281

集权与分权的决定因素及选择 282

二、中央与地方收支的划分(283) 收支划分的原则(283) 中央与地方收支协调的财政手段 284

第三节我国财政体制的实践 287

一、我国财政体制的演进 287

二、集权与分权循环剖析 289

第十五章分税制与转移支付制度 290

第一节分税制概述 290

一、分税制的含义及种类(290) 分税制的含义 290

分税制的种类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