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嘉锡总主编;戴念祖分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30078535
  • 页数:626 页
图书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在物理学方面的概貌。中国古代物理学可与西方同一时期相比的有力学与光学两个分支;在电磁学和热学方面,中国取得了远胜于西方的成就;在声学,特别是在乐律方面更是成绩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包括历史的概述、力学、光学、声学、电和磁、热学以及近代物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等几部分。书后附有较完善的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有关物理学的参考书目,文前有珍贵的彩图插页。《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可供科学史工作者、理科大学牛以及广大知识界读者阅读。

总序 卢嘉锡 1

绪论 1

一 “物理”的古代词义 1

二 物理学的典籍 3

三 传统物理学的特点 5

第一章 历史的概述 7

第一节 物理学知识的萌芽 7

第二节 传统物理学的发展 9

第三节 传统物理学的高度发展 12

第四节 物理学从传统走向近代 14

一 明末清初的传统物理学知识 15

二 鸦片战争前中西科学交流以及物理学知识的融合 16

三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引进 18

第二章 力学 20

第一节 简单机械及其原理 20

一 杠杆和平天 20

二 《墨经》论杠杆 25

三 滑轮和辘轳 27

四 《墨经》论滑轮 30

五 尖劈与斜面 33

六 《墨经》论斜面 35

第二节 重心和平衡 38

一 《墨经》论力的平衡 38

二 对重心的认识及运用 39

三 周庙欹器及其在历代的发展 42

四 重心与平衡在建筑中的运用 44

五 不倒翁 45

六 磬的重心 47

第三节 力和运动 48

一 《墨经》定义力 48

二 对几种力的认识 50

三 王充论力和一个力学系统的内力 53

四 时空的物理性质 54

五 机械运动 58

六 相对运动 64

七 回转运动:陀螺与平衡环 67

八 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71

九 动量矩守恒原理的应用 73

十 动力学的思想萌芽 75

十一 功与能的古代观念 76

十二 箭矢飞行及相关观念的东西方之差异 78

第四节 流体力学 82

一 液体的浮力 82

二 液体的比重及其测定法 87

三 液体的表面现象 92

四 静水和流水的力学知识 94

五 大气压 100

一 对材料性质的认识 105

第五节 材料力学 105

二 材料强度的经验检验法及其联接问题 108

三 弹性变形和弹性定律 113

四 梁木断面的高宽比 120

第六节 固体 122

一 固体的比重 123

二 晶体 126

三 垛积术与密堆积概念 140

第七节 基本计量 142

一 时间的计量 143

二 长度、容量和质量单位 150

三 单位量值的演变与标准器的制定 154

四 寻求自然常数的努力 158

五 《墨经》论度量 163

第三章 光学 166

第一节 光源 166

一 热光源 166

二 冷光 173

第二节 影论 182

一 圭表和影 182

二 《墨经》论影 185

三 方以智的“光肥影瘦”说 189

四 影戏 193

第三节 像论 194

一 小孔成像 195

二 反射镜成像 202

三 透镜成像 225

第四节 视觉、颜色和色散 243

一 视觉与透视 243

二 颜色与色觉 244

三 色散 246

四 衍射 252

五 滤光及其应用 253

第五节 大气光象 254

一 “小儿辩日” 255

二 海市蜃楼 258

三 峨眉宝光 260

第四章 声学 262

第一节 导言 262

一 声音的古代定义 262

二 声学与文化背景 264

第二节 音调的数学计算 270

一 乐律的起源 271

二 三分损益法和三分损益律 279

三 三分损益律的发展 284

四 纯律的应用和理论 297

五 朱载?及其等程律 303

六 音高标准器与管口校正 318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传播和应用 329

一 声音的特性 330

二 声音的传播 335

三 建筑与声音 341

四 器物破裂及其内杂质的声音鉴定法 347

五 利用声响捕鱼 348

六 音乐与语言机械的制造 350

七 喷水鱼洗 352

第四节 乐器与声学知识 354

一 振动与声音 354

二 弦与管乐器 355

三 打击乐器 361

四 编钟和壳式乐器 363

第五节 共振 374

一 宋代之前共振现象的记述 375

二 宋代及其之后演示共振实验 377

三 消除共振 379

四 地听器的发明及其应用 381

第五章 电和磁 386

第一节 摩擦起电 386

一 琥珀与玳瑁 386

二 毛皮、丝绸和其他 389

第二节 雷电 391

一 对雷电的一般认识 391

二 导体与绝缘体概念的滥觞 393

三 尖端放电和大气电现象 394

四 建筑避雷 396

五 东西方对电的认识差异 398

第三节 磁石及其特性 399

一 磁石的名称及其分类 399

二 磁石特性的发现 400

三 人造磁体 402

四 磁石的应用和磁幻术 404

第四节 指南针、磁极性和磁偏角 407

一 司南的创制 408

二 指南鱼、指南龟和地磁倾角的运用 409

三 指南针的制造和安装 412

四 磁体的极性 414

五 地磁偏角 415

第五节 罗盘及其在航海中的应用 417

一 罗盘的起源与发展 417

二 航海用指南针与罗盘 421

第六章 热学 425

第一节 火、燃烧与冰 425

一 对火的认识 425

二 摩擦生火 426

三 引火柴与活塞式点火器 429

四 自燃现象 430

五 冰 432

一 热胀冷缩与物态变化 434

第二节 热与温度 434

二 沸腾过程 437

三 热传导与热理论 439

四 测温、测湿与火候 444

五 冷凝与对冰花的观察 448

第三节 热现象的技术应用 450

一 热气球 450

二 走马灯 451

三 保温瓶 452

第一节 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入及影响 455

一 中国和欧洲的社会与科技发展的状况 455

第七章 近代物理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455

二 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入 458

三 物理学知识集中的几种书籍 459

四 力学与简单机械知识的传入 461

五 热学与气象学知识的传入 466

六 光学知识的传入 470

七 西方物理学知识传播的影响 475

第二节 仪器制造与中西物理学知识的融合 478

一 眼镜 479

二 三棱镜和望远镜 482

三 崇祯历局制望远镜 488

四 薄珏、孙云球和黄履庄 492

五 计时器、钟表和单摆 498

六 阿基米德螺旋 505

七 郑复光及其《镜镜冷痴》 507

八 邹伯奇及其《格术补》 528

九 邹伯奇的玻璃摄影术 537

十 郑光祖和中西宇宙观的融合 541

第三节 晚清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入及影响 543

一 中国和欧洲的社会与科学技术 543

二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以及西方人士在华的科学与教育活动 546

三 物理学书籍的翻译 549

四 物理学教育 552

五 晚清时期传入的近代物理学知识 555

六 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和审订 562

七 物理学知识传播的影响以及影响物理学知识传播的因素 566

第四节 近代物理学的发端 569

一 《谈天·序》和李善兰的划时代宣言 569

二 廷德耳的《声学》、传统与近代的交流 572

三 近代物理教学的肇始 576

四 “西学中源”说 581

图录 表录 谱例 585

参考文献 593

主题索引 607

书名索引 611

人名索引 613

后记 624

总跋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