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总论 1
第一节 一个新经济学体系的诞生 1
第二节 历史起点:早期兰格思想的意义 2
第三节 方法论的变革:非均衡分析 4
第四章 价格理论 7
第四节 两种研究方式:规范的和实证的 7
第五节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两个手段:汲取与创新 9
第六节 理论主线:论证改革 13
第七节 简短的评论 17
第一章 所有制理论 19
第一节 引言 19
第二节 公有制形式的选择:国有?还是非国有? 22
第三节 布鲁斯论所有制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27
Ⅰ.把“公有制”、 “国有制”同“社会所有制”区分开来 28
Ⅱ.提出“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的命题 29
Ⅲ.强调政治在生产资料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29
第四节 国有制改革的第一条道路:所有权变革 31
Ⅰ.第一种解决方案:社会所有制 32
Ⅱ.第二种解决方案:企业所有制 35
Ⅲ.第三种解决方案:锡克的资本中立制度 37
第五节 国有制改革的第二条道路:经营权变革 41
Ⅰ.马克思的启示 41
Ⅱ.李斯卡构想 43
第六节 评论与展望 48
第一节 引言 56
第二章 计划·市场理论 56
第二节 20—30年代的论战:兰格建立计划·市场结合模式 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走计划·市场结合道路 65
Ⅰ.计划能力有限论 67
Ⅱ.经济利益矛盾论 69
Ⅲ.自治论 72
第四节 兰格模式:计划者主权与消费者主权 74
第五节 布鲁斯模式:集权与分权 78
Ⅰ.划分模式的依据 78
Ⅱ.集权模式的特征和弊病 80
Ⅲ.分权模式的特征和可行性 81
第六节 锡克模式:竞争市场与宏观分配计划 84
Ⅰ.两种不平衡及其对应的解决办法 84
Ⅱ.宏观分配计划 88
Ⅲ.锡克模式和兰格模式的若干比较 91
第七节 霍瓦特模式:社会计划与有调节 市场 92
Ⅰ.探索模式的逻辑思路 93
Ⅱ.模式的特点:社会计划 94
Ⅲ.模式运行的宏观调节 95
第八节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革命 98
第三章 企业理论 106
第一节 组织论 106
Ⅰ.企业的一般概念 106
Ⅱ.企业组织原则:效率、民主与自治 108
Ⅲ.企业规模 114
第二节 生产论 117
Ⅰ.生产要素 117
Ⅱ.经理规则 120
Ⅲ.集体企业家及其职能 122
第三节 分配论 123
第四节 模式论 132
Ⅰ市场导向的两种企业模式 134
Ⅱ.集权式企业管理模式和分权式企业管理模式 138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141
第一节 价格的两个要素:劳动与效用 147
第二节 匈牙利经济学家论“价格中心” 152
第三节 价格决定理论 158
Ⅰ.供求关系与价格决定 159
Ⅱ.边际成本论与完全成本论之争 161
Ⅲ.谁决定价格 163
第四节 霍瓦特论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 166
Ⅰ.地租 167
Ⅱ.利息 168
Ⅲ.工资和利润 170
第五节 策尔文斯基论“合理”价格理论的局限性 171
第六节 一个未决的难题 177
第一节 一般说明 183
第五章 短缺经济学 183
第二节 科尔奈与他的经济思想 186
第三节 短缺经济学概述 189
Ⅰ.需求约束型经济与资源约束型经济比较 189
Ⅱ.短缺的形成原因:需求过度 192
Ⅲ.短缺的后果:缺乏创新、效率悖论与卖者至上 195
Ⅳ.短缺与企业行为:软预算约束 197
Ⅴ.短缺与宏观决策 200
Ⅵ.消除短缺的途径:是价格解决?还是体制解决? 202
第四节 对短缺经济学的简单评论 206
第一节 引言 216
第六章 计划理论 2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的计划 217
Ⅰ.是中央计划?还是社会计划 217
Ⅱ.考斯塔论集权计划与分权计划 221
第三节 规划理论:投入产出分析的运用 225
Ⅰ.历史 225
Ⅱ.原理 227
第四节 规划理论:最优决择 237
Ⅰ.对“最优”的一般描述 237
Ⅱ.全部“最优”与局部“最优”的结合 240
Ⅲ.霍瓦特的最优投资率理论 243
第五节 计划者行为分析 245
第六节 对计划理论的展开和评论 251
第七章 经济增长理论 257
第一节 引言 257
第二节 “优先增长”模式批判 259
第三节 卡莱茨基的增长学说 265
Ⅰ.卡莱茨基的生平和研究生涯 265
Ⅱ.卡莱茨基增长方程的基本思想:投资因素与非投资因素 267
Ⅲ.卡莱茨基的基本增长模式:就业和劳动生产率 270
Ⅳ.卡莱茨基的两个特征性概念 273
Ⅰ.对前节 的补述 278
第四节 一般增长理论的扩充:人口、就业与国民收入 278
Ⅱ.伊斯克拉的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人口、就业与国民收入的动态关系 279
第五节 科尔奈的“短缺均衡”增长模型 284
Ⅰ. “短缺均衡”概念 284
Ⅱ.宏观短缺指标的衡量与“短边规则”批判 286
Ⅲ.投资过程的宏观模型 288
Ⅳ.两个发展阶段 292
第六节 对东欧经济学增长理论的评价 2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99
第八章 经济周期理论 299
第二节 经济周期的定义、分类、阶段及其分析方法 302
Ⅰ. “波动”与“周期” 302
Ⅱ.周期的定义与分类 303
Ⅲ.周期的阶段 305
Ⅳ.分析周期的方法 306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投资周期解释 309
Ⅰ.关于计划者本身造成波动的假设 312
Ⅱ.关于企业行为——预算约束软化的假设 315
Ⅲ.波德卡明纳的进一步论证 317
第四节 周期的经济效应及其控制 319
第五节 比较:资源约束型经济周期与需要约束型经济周期 325
第六节 由“周期问题”引出的评论 328
第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 3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 333
第二节 需求膨胀与货币数量说 337
第三节 对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再探讨 340
Ⅰ. “成本推动论” 340
Ⅱ. “结构失衡论” 342
Ⅲ. “经济体制论” 344
Ⅳ. “国际贸易传递论” 346
第四节 巴伊特的通货膨胀理论 348
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三种组合及其选择 348
Ⅱ.由“萨伊经济”变成“《资本论》第三卷经济”或“凯恩斯经济” 349
Ⅲ.充分就业与货币收入增长的一般模型 351
Ⅳ.是紧缩信贷?还是消除内在不稳定器? 353
第五节 对隐蔽的通货膨胀的研究 356
Ⅰ.纳吉论隐蔽的通货膨胀 357
Ⅱ.科尔奈论抑制型通货膨胀 359
第六节 本章 的补述 362
第一节 从两个基本问题谈起 368
第十章 改革经济学 368
Ⅰ.改革原因探讨 369
Ⅱ.对旧体制的态度 371
第二节 改革的目的、目标模式及其构想与现实 373
Ⅰ.改革的一般目的 373
Ⅱ.改革的目标模式 375
Ⅲ.构想与现实 377
第三节 改革的战略与程序 381
Ⅰ.改革的战略 381
Ⅱ.改革的程序 383
Ⅰ.问题的提出 385
第四节 改革所需要的环境与宏观政策 385
Ⅱ.南斯拉夫经济学家关于“稳定”的论争 387
Ⅲ.波兰经济学家关于“改革环境”的论争 389
第五节 改革与调整的关系——价格改革思路 393
第六节 改革过程中的非经济因素 396
Ⅰ.改革对领导层的要求 397
Ⅱ.改革对理论家的要求 397
Ⅲ.公众对改革的支持 399
Ⅳ.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 400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