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概念 1
目录 1
第二节 历史沿革 2
第三节 发病情况及危害性 6
一、发病情况 6
二、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概况及影响因素 7
三、国外糖尿病发病情况 14
四、糖尿病的危害性 17
第四节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有关论述 18
一、消渴常候、缘由多端 18
二、追本求源、慎于析辨、宗法调护 38
三、消渴久延、变证多端 57
第五节 糖尿病的分类和分型 61
一、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65
二、四时邪侵、伤津耗液 65
第一节 中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 65
第二章 糖尿病的病因病理 65
三、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66
四、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68
五、劳欲过度、肾精亏损 69
六、心摇神驰、耗散真精 69
七、脏腑柔弱、善病消渴 70
第二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病理认识 72
一、病因 72
二、病理生理 74
三、糖尿病病理 78
第三章 糖尿病的证候及其并发症 80
第一节 证候 80
一、上消证候 80
二、中消证候 80
三、下消证候 80
四、体型及其他证候群 80
一、肺痨 81
第二节 并发症及兼症 81
六、舌脉证 81
五、糖尿病危证 81
二、瘀血证 82
三、痈疽疮疖 82
四、皮肤瘙痒 82
七、泄泻 83
八、水肿 83
九、卒中 83
六、淋证 83
五、目疾、耳聋 83
十、肢体麻木 84
十一、虚脱 84
十二、痹证 84
十三、真心痛 84
十四、足部病变 85
十五、胆胀 86
十六、性功能障碍 86
二十、心悸、失眠 87
十九、痿证 87
十七、齿疾 87
十八、痫症 87
二十一、眩晕 88
第四章 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9
第一节 中医诊断要点 89
第二节 西医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91
一、症状与体征 91
二、发病形式 92
三、实验室检查 93
四、鉴别诊断 98
第五章 治疗和预防 100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100
一、辨证要点 100
二、辨证施治 102
三、并发症的治疗 113
一、一般治疗 164
第二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 164
二、药物治疗 166
三、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189
第三节 针灸治疗 323
第四节 预防与预后 325
第六章 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 332
第一节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 332
一、病因病机研究 332
二、辨证分型研究 336
三、糖尿病从瘀论治研究进展 340
四、辨证施治研究 345
五、专方专药研究 352
六、外治法研究 363
七、并发症的研究 364
八、其它有关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375
第二节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 376
一、糖尿病的分类和分型研究 376
二、某些新实验技术的指标应用 378
三、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379
四、微量元素铬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383
五、糖尿病治疗方面的某些进展 385
第七章 现代名医治疗糖尿病精华 396
第八章 糖尿病的自我疗法 428
第一节 自我测试 428
一、斑氏试剂法 428
二、尿糖试纸和酮体试纸法 429
三、血糖分析仪操作方法 430
第二节 饮食疗法 433
一、饮食治疗的原则与要点 434
二、饮食中总热量的估计 434
三、饮食中成分及分配 436
四、饮食计算法 440
五、食物交换份的应用 440
六、糖尿病菜谱 444
第三节 药膳疗法 462
第四节 运动疗法 489
二、散步 490
一、导引 490
三、按摩 491
四、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 491
五、站桩功 495
第五节 物理疗法 495
一、矿泉疗法 495
二、水疗法 495
三、冷疗法 496
四、磁疗法 496
第六节 其他疗法 496
一、贴敷法 496
二、敷脐法 497
六、佩带香囊法 498
八、精神疗法 498
七、药物熏烟法 498
四、香花疗法 498
三、高山、森林疗法 498
五、药枕疗法 498
九、生物反馈疗法 499
十、音乐疗法 499
十一、色彩疗法 499
第九章 古今名方和单验方 500
第一节 古今名方 500
第二节 单验方 522
第一节 中成药类 525
第十章 治疗糖尿病常用中成药及中草药 525
第二节 中草药类 531
附篇 559
附1: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指导原则 559
附2:糖尿病诊断标准 559
附3: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诊断参考 562
附4:肾性糖尿病的诊断 562
附5:糖尿病性肾病诊断标准 563
附6: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诊断参考 564
附7:编写参考书目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