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成烃基本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俊著
  • 出 版 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2009124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煤成烃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

第一节 煤成烃的研究概况 1

第二节 中国煤成烃研究的任务 3

第二章 煤成烃的研究方法简述 8

第一节 有机岩石学及超微结构研究方法 8

第二节 煤层气体的研究方法 8

一、煤层气体样品的采取和分析 8

二、煤层气体的碳氢稳定同位素法 10

第三节 煤中可溶有机质的研究方法 11

一、有机质抽提 11

二、分离和纯化 11

三、抽提馏分的分析 12

四、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12

第四节 煤成烃的热模拟方法 13

一、煤的含烃性测试和成烃动力学试验 13

二、煤成烃的静态热模拟试验 15

第五节 煤成烃的储集运移物性研究方法 16

一、煤的高压吸附试验 16

三、煤和有机显微组分的热解—色谱试验 16

二、煤的低压吸附试验 17

三、煤的微孔隙性试验 18

一、富烃煤层简述 20

二、富烃煤层煤的宏观煤岩特征 20

第一节 富烃煤层的概念及煤的宏观煤岩特征 20

第三章 富烃煤层煤的有机岩石学研究 20

第二节 富烃煤层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22

一、镜质组及其富烃性 22

二、惰性组及其产烃评价 23

三、壳质组及其富烃性 25

第三节 煤成烃显微光学标志 27

一、似石油物质及其成烃作用标志 27

二、木栓质体及其成烃作用标志 29

三、渗出体及其成烃作用标志 30

四、微粒体及其成烃作用标志 32

第四节 煤中各向异性体及其成因 34

第五节 有机显微组分的光性转变及其与煤成烃作用的关系 36

第六节 煤的有机质成熟度与煤成油气生成期评价 39

一、南桐煤田煤层含烃性概况 39

二、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反射率分布与煤成烃的关系 40

三、用镜质组的反射率推断油气生成期 44

四、用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组合推断油气生成期 44

第一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成分 46

第四章 煤层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研究 46

第二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物态分析 48

第三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富集保存阶段与煤化作用的关系 49

第四节 煤层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54

一、干湿系数(C1/C2+C3) 54

二、C?、C?异正构烷烃分布 55

三、苯蒸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57

四、烃类气体成分配对特征及其运移性评价 59

一、高含量重烃气体的存在 62

第五节 中国龙潭煤系煤层中高含量重烃气体的存在及其地质因素 62

二、煤层中高含量重烃气体的若干特征 63

三、煤层中高含量重烃气体的成因初析 63

第六节 煤层气体碳氢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一、煤层气体碳氢同位素的一般特征 64

二、高沼煤田煤层甲烷重值碳同位素的存在及地质成因 67

三、低沼煤田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的组成及成因 71

第五章 煤成烃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75

第一节 氯仿沥青A的地球化学特征 75

第二节 正构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79

第三节 类异戊二烯烷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83

第四节 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87

第五节 煤和芳烃馏分的红外光谱特征及热演化规律 90

一、煤和芳烃馏分的红外光谱特征 90

二、煤和芳烃馏分的红外热演化规律 91

三、有机显微组分热模拟芳烃馏分的红外光谱特征 94

二、有机显微组分热解—气相色谱的有机构成 97

一、CDS—820地球化学系统热解—气相色谱参数 97

第六节 煤和有机显微组分的热解—气相色谱特征及成烃演化规律 97

四、有机显微组分热模拟固体残样的红外光谱特征 97

三、有机显微组分热解产物的演化规律 100

第六章 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成烃机理研究 103

第一节 煤成烃试验的热动力学原理 103

第二节 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成烃演化试验证据 105

第三节 “煤成烃多阶段性”的提出及其意义 111

第四节 煤成油、煤成气的相关演化规律 115

第五节 煤的机械降解作用与煤成烃和煤富烃的关系 119

第七章 煤的吸附性及其固气能力评价 121

第一节 煤表面性质及吸附性的基本原理 121

一、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吸附类型 121

二、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吸附的本质 121

第二节 煤和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吸附性 123

一、煤的吸附性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 123

二、煤的吸附性与煤中有机显微组分的关系 124

三、煤的低压吸附性与若干煤化参数的关系 126

一、煤的表面能的计算方法 128

第三节 煤的表面能的计算和煤的固气能力的评价 128

二、煤的固气能力的评价 129

第四节 富烃煤层的吸附模型 133

第八章 煤的孔隙性及其与煤成油气储集运聚规律的关系 136

第一节 煤的孔隙特征和类型 136

一、煤的孔隙性研究概述 136

二、煤的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 136

第二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煤的孔隙特征 139

第三节 用压汞法研究煤的微孔隙性 140

一、压汞法的原理 140

二、压汞法测定煤的微孔隙性的意义 141

三、中国煤的微孔隙分布类型 142

第四节 富烃煤层煤的微孔隙性特征 143

一、富烃煤层与贫烃煤层煤的微孔隙体积的比较 143

二、煤的微孔隙性对煤体强度的影响 144

三、煤的微孔隙性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 145

二、煤的微孔隙排驱压力因素 147

一、煤的微孔隙通道分布因素 147

第五节 煤成油气运聚的微孔隙性因素 147

三、煤的微孔隙结构因素 149

第六节 煤中可溶有机质在煤层中的储集状态 149

第七节 煤层气体在孔隙介质中的传质运动模式 151

第九章 中国煤的含烃性及油、源对比 155

第一节 煤的含烃性及成烃特征 155

第二节 煤成油的特征及油、源对比 161

一、煤成油概述 161

二、煤成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162

第三节 煤产烃、饱和及运移条件的讨论 168

第十章 煤层气体热力学理论与煤层瓦斯灾害评价 172

第一节 煤层气体热力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72

第二节 煤层气体突出的热力学理论及参数计算 172

一、煤层气体突出的热力学模型 172

二、煤层气体内能的概念和计算 173

三、煤层气体膨胀能、膨胀功的概念和计算 175

第三节 煤层气体的熵变理论 176

二、煤层气体的熵值计算 177

一、熵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177

第四节 富、贫烃煤层气体突出倾向性评判实例 178

三、煤层气体突出模型热力学计算的局限性及修正 178

第五节 煤层烃类气体成分及其燃爆性评价 183

一、烃类气体燃爆性极限的计算方法 183

二、富烃煤层气体燃爆性计算实例及评判 185

第二节 突出煤的标志 186

一、显微光性标志 186

第一节 概述 186

第十一章 突出煤在地质勘探中的评判标志 186

二、显微构造和显微力学标志 187

三、表面特征及超微结构标志——有机粘土复合膜 189

四、微孔隙性特征标志 191

五、地球化学特征标志 191

第三节 热变突出煤的一些特征 194

结论 196

附录符号说明 199

参考文献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