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建置 1
第一节 行政归属 7
第一章 历史沿革 7
第二节 县治 8
附:县名由来 8
附:清代、民国时期零陵县城厢略图 9
1982年零陵县城平面图 11
第三节 境域变迁 12
附:秦、汉、隋、唐时期零陵县境域变迁示意图 13
第二节 民国时期 14
第一节 清朝时期 14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4
附:民国28年零陵县政区图 16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 17
附:1962年零陵县政区图 20
二、黄阳司区 21
一、普利桥区 21
四、楚江圩区 22
三、冷水滩区 22
五、邮亭圩区 23
七、富家桥区 24
六、菱角塘区 24
八、水口山区 25
九、珠山区 26
十、黄田铺区 27
十一、冷水滩镇 28
一、构造 29
第一节 地质 29
第二篇 自然地理 29
第一章 地质地貌 29
二、地层 30
一、山地 32
第二节 地貌 32
二、丘陵 33
四、平原 34
三、岗地 34
四、河流冲积物 36
三、第四纪红色粘土 36
第二章 土壤 36
第一节 成土母质 36
一、石灰岩 36
二、砂岩 36
一、水稻土土类 37
第二节 土类与分布 37
五、板页岩 37
六、紫色砂页岩 37
七、花岗岩 37
五、黑色石灰土土类 38
四、潮土土类 38
二、红壤土类 38
三、紫色土土类 38
二、农药 39
九、山地草甸土土类 39
六、红色石灰土土类 39
七、山地黄壤土类 39
八、黄棕壤土类 39
一、云 40
第三章 气候 40
第一节 云、日照 40
第二节 气温 41
二、日照 41
第三节 气压、风 43
第四节 降水 44
第六节 霜雪 46
第五节 蒸发 46
三、暴雨 47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47
一、倒春寒 47
二、五月低温 47
五、干热风 49
四、夏秋干旱 49
八、冬季冰冻 50
六、寒露风 50
七、春季冰雹 50
第一节 水系 53
第四章 水系水文 53
二、流量 54
第二节 水文 54
一、水位 54
第三节 水质 55
三、含沙量 55
一、植被状况 57
第五章 自然资源 57
第一节 水资源 57
一、地表水 57
二、地下水 57
三、水能资源 57
第二节 植物资源 57
二、植物种类 58
第四节 矿物资源 60
第三节 动物资源 60
第一节 人口发展 61
第三篇 人口 61
第一章 人口发展与分布 61
附:1950~1984年零陵县人口发展曲线示意图 63
第二节 人口分布 64
附:民国36年零陵县乡镇人口密度图 65
二、年龄 67
第二章 人口结构 67
第一节 自然结构 67
一、性别 67
一、民族与氏族 68
第二节 社会结构 68
二、婚姻与家庭 69
三、劳动与职业 70
四、阶级与阶层 71
第一节 身体素质 72
第三章 人口素质 72
第三节 劳动技能 73
第二节 文化素质 73
第四节 道德品质 74
三、政策法规 75
第四章 人口管理 75
第一节 计划生育 75
一、晚婚晚育 75
二、节育绝育 75
第三节 人口变动 76
第二节 人口普查 76
一、初创组织 79
第四篇 政党 7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零陵县地方组织 79
第一节 组织建设 79
二、县委及其工作机构 80
三、基层组织 85
四、党员 86
二、理论教育 90
第二节 思想建设 90
一、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90
三、时事政策教育 91
一、案件查处 92
第三节 纪律检查 92
一、促进两党地方组织合作 93
二、整党整风 93
第四节 统一战线 93
一、代表大会 94
二、团结党外人士 94
三、落实统战政策 94
第五节 代表大会及重要工作会议 94
二、重要工作会议 95
二、抗日救亡活动 97
第六节 重大活动纪要 97
一、开展工农运动 97
四、土地改革 98
三、人民游击武装斗争 98
六、“三反”、“五反” 99
五、抗美援朝 99
七、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0
十、“反右倾”运动 101
八、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01
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01
十二、“文化大革命” 102
十一、“小四清”运动 102
十三、拨乱反正 103
十四、全面改革开放 104
一、组织概况 105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的零陵县地方组织 10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零陵县党部 105
二、党务活动 106
三、中国民主社会党零陵县党部 107
第二节 其他党派的地方组织 107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零陵县分团 107
二、中国青年党零陵县党部 10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09
第五篇 政权政协 109
第一章 清朝县级政府 109
二、兴办积谷 110
第二节 主要政事 110
一、编修县志 110
四、废科举、建学堂 111
三、增收赋税 11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12
第二章 民国县级政府 112
三、镇压学潮 114
第二节 基层政权 114
第三节 主要政事 114
一、改革旧俗 114
二、兴办教育 114
附:零陵县议会、参议会及省参议员、国大代表选举概况 115
四、清乡铲共 115
五、强征壮丁 11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17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117
第二节 基层政权 119
三、发展粮食生产 120
第三节 政务纪要 120
一、镇压反革命 120
二、兴修水利 120
六、发展交通 121
四、植树造林 121
五、振兴工业 121
一、档案工作 122
七、兴办教育 122
八、发展医疗事业 122
九、兴办群众文化设施 122
第四节 档案、信访工作 122
二、信访工作 123
一、代表的产生 124
第四章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 124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4
二、历届会议概况 125
一、选举 126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126
二、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概况 127
一、机构设置 129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129
二、活动纪要 131
第一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133
第五章 人民政协 133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134
二、来信来访 135
第三节 重要活动 135
一、参政议政 135
三、联络“三胞” 136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会组织 137
第六篇 群众团体 137
第一章 工人团体 137
第一节 工会组织 137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工会组织 137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38
三、组织劳动竞赛 13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139
一、争取民主、宣传抗日 139
二、发动职工参加民主改革 139
四、举办职工夜校 140
第二节 贫农、下中农协会 141
第二章 农民团体 141
第一节 农民协会 141
第一节 青年团组织 143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143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44
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45
第三节 主要活动 145
一、参加民主革命 145
二、开展文化学习 145
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45
第四节 少先队组织 146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妇女组织 147
第四章 妇女团体 147
第一节 妇女组织 147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妇女组织 147
一、参加民主改革 148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48
第三节 主要活动 148
四、宣传贯彻《婚姻法》 149
二、参加农业生产 149
三、参加社会活动 149
六、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150
五、开展“五好家庭”和“三八红旗手”竞赛 150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 151
第五章 工商团体 151
第一节 商会 151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152
一、清代 153
第七篇 军事 153
第一章 地方武装及驻军 153
第一节 地方武装 153
二、民国时期 1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5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56
第二节 驻军 156
一、民国时期 15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兵役制 158
第二章 兵役 158
第一节 清朝的兵役制 15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制 158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60
第三章 民兵 160
第二节 军事训练 161
二、维护地方治安 162
第三节 政治工作 162
第四节 主要活动 162
一、抗美援朝 162
四、修筑“三线”铁路 163
三、兴修水利 163
二、防空演习 164
第四章 防空 164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64
一、机构设施 164
二、防空工程 16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65
一、防空组织 165
第二节 刘建藩护法起兵 166
第五章 兵事 166
第一节 太平军两次攻零陵 166
一、县城守卫战 167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零陵纪略 167
第四节 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 167
附:日军血洗凡家岭村 168
二、大庙头防卫战 168
三、民众抗日 16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71
第八篇 公安司法 171
第一章 公安 171
二、侦破反革命组织 172
第二节 政治侦察 172
一、清剿匪特 172
第三节 刑事侦破 173
三、取缔反动会道门 173
二、看守 174
第四节 预审、看守 174
一、预审 174
二、禁烟禁毒,取缔娼妓 175
第五节 治安管理 175
一、户口管理 175
四、交通管理 176
三、危险品管理 176
六、监督改造“四类分子” 177
五、基层治保 177
第七节 人民武装警察 178
第六节 消防 178
一、政治案件审判 179
第二章 审判 17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7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179
二、普遍刑事案件审判 180
第三节 民事审判 181
第五节 案件复查 183
第四节 经济审判 183
第二节 经济检察 185
第三章 检察 185
第一节 刑事检察 185
第四节 监所检察 186
第三节 法纪检察 186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教育 18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87
第四节 律师 188
第二节 人民调解 188
第三节 人民陪审 188
第五节 公证 189
第一节 优待 191
第九篇 民政 191
第一章 优抚 191
二、国家补助 192
一、群众优待 192
一、牺牲、病故抚恤 193
第二节 抚恤 193
二、残废抚恤 194
第二节 退伍安置 196
第二章 安置 196
第一节 复员安置 196
第三节 部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197
第二节 农村贫困救济 198
第三章 社会福利 198
第一节 灾害救济 198
三、五保户供养 199
一、春夏荒救济 199
二、冬寒救济 199
第三节 城镇贫困救济 200
第六节 其他救济 201
第四节 农村扶贫 201
第五节 退职老职工救济 201
三、其他 203
第四章 征地与移民 203
第一节 土地征用 203
一、湘桂铁路零陵段 203
二、零陵飞机场 203
三、岭口水库 204
第二节 水库移民安置 204
一、双牌水库 204
二、石坝仔水库 204
第二节 婚姻登记 206
第五章 婚姻管理 206
第一节 婚姻法规 206
第二节 人事管理机构 209
第十篇 劳动人事 209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09
第一节 劳动管理机构 209
第一节 职工队伍 210
第二章 劳动 210
第二节 劳动就业 212
第三节 劳动管理 214
第四节 劳动保护 215
第一节 干部队伍 217
第三章 人事 217
第二节 干部录用 218
第三节 干部管理 219
第一节 工资 221
第四章 工资福利 221
第二节 福利、保险 222
第三节 离休、退休、退职 223
第一节 计划编制 225
第十一篇 经济综合管理 225
第一章 计划管理 225
第二节 计划实施 226
一、工农业发展比例 227
第三节 计划比例 227
二、农、林、牧、副、渔发展比例 228
第四节 分析与监督 229
第二章 统计 229
第一节 统计机构 229
第二节 统计报表 229
第三节 统计调查 229
第一节 物价概况 231
第三章 物价管理 231
第二节 物价管理 234
第三节 交换比例 235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 237
二、物价检查纪要 238
一、检查对象和范围 238
第一节 物资购进 239
第四章 物资管理 239
第二节 物资供应 240
第四节 金属回收 241
第三节 物资交流 241
第二节 市场管理 242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2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42
第四节 经济合同 243
第三节 企业登记、商标注册 243
一、企业登记 243
二、商标注册 243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45
第十二篇 农业 245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245
一、劳动互助组 246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246
四、人民公社 247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47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47
第三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8
二、土壤质地 250
第二章 种植业 250
第一节 耕地 250
一、耕地面积 250
第二节 粮食作物 251
一、水稻 253
二、旱粮 257
一、水果 259
第三节 经济作物 259
第四节 蔬菜 260
二、棉花 260
三、烟叶 260
四、苎麻 260
第五节 药材 261
一、牲猪 262
第三章 养殖业 262
第一节 家畜 262
二、耕牛 263
第二节 家禽 264
三、其他牲畜 264
一、水产资源 265
第三节 水产 265
二、养殖 266
三、捕捞 267
三、防治方法 268
第四节 养蜂 268
第五节 疫病防治 268
一、防治机构 268
二、防治制度 268
一、打稻机 270
第四章 农机农具 270
第一节 农具沿革 270
第二节 改良农具 270
二、耕作机械 271
二、水田犁 271
三、划行器 271
第三节 农业机械 271
一、排灌机械 271
三、个体经营 272
三、加工机械 272
第四节 农机经营 272
一、国营 272
二、集体经营 272
二、商品生产基地 273
第五章 农业区划与经营管理 273
第一节 农业区划 273
一、综合农业区域 273
一、计划管理 274
第二节 经营管理 274
二、劳动管理 275
四、收益分配 276
三、财务管理 276
第一节 森林面积、蓄积量 277
第十三篇 林业 277
第一章 森林资源 277
二、珍贵林木 278
第二节 树种资源 278
一、树种概况 278
三、古木大树 279
一、国营林场、苗圃育苗 280
第二章 林木种、苗 280
第一节 采种 280
第二节 育苗 280
二、民间育苗 281
第一节 荒山绿化 282
第三章 营林生产 282
一、杉木林基地 283
第二节 基地造林 283
第三节 国营林场造林 284
二、油茶林基地 284
三、楠竹基地 284
附:国营林场简介 285
第五节 飞播区造林 286
第四节 “四旁”植树 286
第二节 森林防火 287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87
第一节 封山育林 287
二、制度 288
第三节 护林联防 288
一、组织 288
一、虫害防治 289
第四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 289
二、病害防治 290
二、采伐方法 291
第五章 森林利用 291
第一节 木竹经营 291
第二节 木竹采伐 291
一、审批权限 291
一、茶油 292
第三节 木竹运输 292
一、山陆运 292
二、溪、河道及流放 292
三、公路车运 292
第四节 林副产品 292
四、木炭 293
二、桐油 293
三、松脂 293
二、水库 296
第十四篇 水利 296
第一章 水利建设 296
第一节 蓄水 296
一、山塘 296
二、双牌右干渠 298
第二节 引水 298
一、河坝 298
三、机电提水 299
第三节 提水 299
一、简易机械提水 299
二、水轮泵提水 299
第四节 人工降雨 300
四、喷灌 300
第二节 水利法规 302
第二章 水利管理 302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302
一、机构 302
二、队伍 302
第三节 工程管理 303
二、综合经营 304
第四节 用水管理 304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04
一、水费 304
第二节 水土保持 306
第三章 水土保持 306
第一节 水土流失 306
第一节 锰矿 312
第十五篇 工业 312
第一章 冶金工业 312
第二节 炼铁 314
第一节 煤炭 316
第二章 能源工业 316
第二节 电力 318
第一节 机械 321
第三章 机械、化学工业 321
第二节 化工 322
第一节 纺织 324
第四章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324
第三节 皮革 326
第二节 缝纫 326
第一节 食品 328
第五章 食品、造纸、文教艺术用品工业 328
第三节 文教艺术用品 329
第二节 造纸 329
第二节 竹木加工 331
第六章 建材、竹木加工及其他工业 331
第一节 建材 331
第三节 其他 3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34
第七章 工业管理 334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35
二、航道 338
第十六篇 交通邮电 338
第一章 交通 338
第一节 交通线路 338
一、古道 338
三、公路 339
四、铁路 342
一、桥梁 343
第二节 桥梁、渡口 343
二、渡口 344
三、公路运输 345
第三节 客货运输 345
一、民间运输 345
二、水运 345
四、铁路运输 346
一、公路管理 347
五、货运码头 347
第四节 管理 347
三、安全监理 348
二、航政管理 348
二、邮政运递 349
第二章 邮电 349
第一节 邮政 349
一、机构沿革 349
三、邮政业务 350
二、电信设施 351
第二节 电信 351
一、电信网路 351
三、电信业务 352
一、城区规划 353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353
第一章 城镇建设 353
第一节 县城 353
二、城区建设 354
三、房地产管理 358
二、城区建设 359
第二节 冷水滩镇 359
一、城区规划 359
三、房地产管理 362
二、黄阳司 363
第二章 村镇建设 363
第一节 圩镇建设 363
一、普利桥 363
三、楚江圩 364
五、邮亭圩 365
四、珠山 365
八、富家桥 366
六、黄田铺 366
七、水口山 366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67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68
第三章 建筑业 368
第三节 施工技术 369
第二节 设计施工 369
一、勘察设计 369
二、施工设备 369
三、噪音 371
第四章 环境保护 371
第一节 污染 371
一、水污染 371
二、大气污染 371
二、废气治理 372
四、化学农药污染 372
第二节 治理 372
一、污水治理 372
五、城镇园林绿化 373
三、废渣处理 373
四、噪声治理 373
六、农药污染控制 374
第一节 县城市场 376
第十八篇 商业 376
第一章 市场 376
第三节 农村集市 377
第二节 冷水滩市场 377
第二节 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小组) 379
第二章 商业体制 379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 379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380
第四节 国营商业 381
二、牲猪 383
第三章 商业经营 383
第一节 农副产品购销 383
一、棉花 383
五、柑桔 384
三、茶叶 384
四、烤烟 384
六、蔬菜 385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386
一、百货及文化用品 387
三、五金交电化工原料 388
二、纺织品 388
四、糖、烟、酒 389
三、中、小农具 391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391
一、化学肥料 391
四、农业机械 392
二、旅馆业 393
一、饮食业 393
第四节 饮食服务 393
第五节 对外贸易 394
三、其他服务行业 394
一、出口商品 395
二、经营方式 396
第二节 管理体制 3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8
第四章 商业管理 398
第一节 粮行、油行 401
第一章 自由购销 401
第十九篇 粮油 401
第三节 粮食议购议销 402
第二节 粮油市场 402
第三节 统购、征购、超购 404
第二节 征收公粮 404
第二章 粮油征购 404
第一节 征收田赋 404
第四节 油料收购 407
二、工商业用粮 408
一、口粮供应 408
第三章 粮油销售 408
第一节 城镇粮食统销 408
三、借销 409
二、统销、返销 409
三、供应管理 409
第二节 农村粮食统销 409
一、定销 409
二、农村食油供应 410
一、城镇销售 410
四、奖售粮 410
第三节 食油销售 410
二、保管 411
一、仓储设施 411
第四章 粮油储运 411
第一节 国家储备 411
二、集体储备粮 412
一、积谷 412
第二节 民间储粮 412
二、统购统销以后的粮油调运 413
一、解放初期的粮食调运 413
第三节 粮油调运 413
一、城镇制面加工 414
第二节 集体粮油加工业 414
第五章 粮油加工 414
第一节 私营作坊和碾米厂 414
附:主要企业简介 415
第三节 国营粮油工业 415
二、农村粮油加工 415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17
第一章 财政 417
第二十篇 财政税务 417
第二节 财政收入 419
一、农业税 420
二、工商各税 421
第三节 财政支出 422
四、其他收入 422
三、企业收入 422
二、文教科卫经费 424
一、经济建设费 424
第四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425
五、上解 425
三、行政管理费 425
四、抚恤救济费及其他支出 425
二、企业财务管理 426
一、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426
三、预算外资金管理 427
五、监察审计 428
四、资金清理与控购 428
第五节 公债、国库券 429
第一节 税制变革 431
第二章 税务 431
三、货物税 432
二、厘金 432
第二节 税种、税率 432
一、牙税、当税 432
六、商品流通税 433
五、工商业税 433
四、营业税 433
八、工商税 434
七、工商统一税 434
十三、城市房地产税 435
十二、盐税 435
九、增值税 435
十、所得税 435
十一、遗产税 435
十五、屠宰税 436
十四、印花税 436
十九、交易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 437
十八、营业牌照税 437
十六、特种消费行为税、文化娱乐税 437
十七、车船使用牌照税 437
二十二、利润监交 438
二十一、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438
二十、建筑税 438
第三节 税收征管 439
二、定税纳税 440
一、制度建设 440
五、促产增收 441
四、纳税检查 441
三、协税护税 441
第二节 银行 444
二、钱庄 444
第二十一篇 金融 444
第一章 金融机构 444
第一节 当铺、钱庄 444
一、当铺 444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445
第三节 保险公司 445
二、纸币 447
一、金属币 447
第二章 货币 447
第一节 货币种类 447
第二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 449
第三节 金银兑换 451
一、城镇存款 452
第一节 存款 452
第三章 业务 452
二、农村信用社存款 455
一、工业贷款 456
第二节 贷款 456
二、商业贷款 457
三、农业贷款 458
四、固定资产贷款 461
五、信用社贷款 462
一、基本建设投资拨款 464
第三节 拨款 464
附:民间借贷 464
二、农业拨款 465
第四节 现金管理 466
第六节 保险 467
第五节 结算 467
二、科研单位 470
一、管理机构 470
第二十二篇 科技 470
第一章 科技组织与队伍 470
第一节 科技组织 470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71
三、学术组织 471
三、科技报刊、广播 472
二、科教电影、幻灯 472
第二章 科技推广与应用 472
第一节 科普工作 472
一、科普展览 472
二、有偿服务 473
一、科技情报与咨询 473
四、科技培训 473
第二节 咨询服务 473
一、农业 474
第三节 科技应用 474
三、畜牧水产 475
二、林业 475
五、医药、卫生 476
四、工业 476
第二节 获奖成果 477
第一节 管理方法 477
第三章 科研成果 477
第一节 学宫 479
第一章 学宫、书院、塾馆 479
第二十三篇 教育 479
第三节 塾馆 480
第二节 书院 48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81
第二章 幼儿教育 481
第二节 管理与教学 482
第一节 小学教育 483
第三章 普通教育 483
第二节 中学教育 486
第三节 驻县高等院校 489
第三节 农、林职业教育 490
第二节 工业职业教育 490
第四章 职业技术教育 490
第一节 师范教育 490
第四节 其他职业教育 491
第一节 农民教育 492
第五章 成人教育 492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93
第四节 综合性成人高等教育 494
第三节 干部教育 494
第一节 队伍 495
第六章 教师 495
第二节 培训与考核 496
第三节 待遇 497
第一节 队伍 499
第七章 学生 499
第二节 组织与活动 500
第一节 经费 502
第八章 经费与设施 502
第二节 设施 503
一、国家设立的事业机构 50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05
第二十四篇 文化 505
第一章 群众文化 505
三、业余文化组织 506
二、社办公助的事业机构 506
二、文化馆、站活动 507
一、群众文化活动 507
第二节 活动 507
第三节 文艺创作 508
一、民间文学 509
第四节 民间文艺 509
一、文学 509
二、戏剧 509
三、美术 509
二、民间艺术 512
一、花鼓戏剧团 514
第二节 专业演出团体 514
第二章 戏剧 51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514
四、文艺工作团 515
三、开明祁剧团 515
二、冷水滩祁剧团 515
四、花桥业余剧团 516
三、珠山乡周塘业余剧团 516
五、农村文艺宣传队 516
第三节 业余演出团体 516
一、坪塘乡泥丝塘花鼓戏剧团 516
二、冷水滩五星业余剧团 516
七、华源乡祁剧团 517
六、毛溪桥乡民主剧团 517
五、西塘观乡南山业余文艺宣传队 517
第二节 发行 518
第一节 出版 518
第三章 图书 518
二、基层图书馆、室 519
一、县图书馆 519
第三节 阅览 519
一、县办电影院 521
第二节 放映 521
第四章 电影 521
第一节 发行 521
四、企事业单位放映 522
三、乡(社)、个体户放映 522
二、县办电影队 522
五、放映技术革新 523
五、《零陵通俗报》 524
四、《零陵日报》 524
第五章 报刊、广播电视 524
第一节 报刊 524
一、《永州商报》 524
二、《泉陵日报》 524
三、《零陵民报》 524
十一、《芝城报》 525
十、《潇湘日报》 525
六、《浩然报》 525
七、《自治日报》 525
八、《永州日报》 525
九、《青年报》 525
二、县广播站 526
一、收音室、站 526
十二、《零陵报》 526
第二节 广播、电视 526
六、电视差转 527
五、自办广播节目 527
三、基层广播放大站 527
四、广播专线建设 527
一、石棚 529
第一节 古遗址 529
第二十五 篇文物胜迹 529
第一章 历史文物 529
七、法华寺 530
六、息壤 530
二、芮家寨山岭遗址 530
三、泉陵故城 530
四、永州城 530
五、龙兴寺 530
十一、永州府学宫 531
十、箭枪坪 531
八、宋代窑址 531
九、毕方塔 531
十六、镇永楼 532
十五、蘋洲书院 532
十二、濂溪书院 532
十三、白萍书院 532
十四、群玉书院 532
十八、八庙 533
十七、思范堂 533
一、柳子庙 534
第二节 古建筑 534
十九、芝山庵 534
二十、金仙观 534
二十一、大仙观 534
二十二、司马塘 534
四、县文庙 535
三、回龙塔 535
二、高山寺 535
六、文昌阁 536
五、武庙 536
十一、节孝亭 537
十、福寿亭 537
七、寓贤祠 537
八、愚溪桥 537
九、接履桥 537
一、古名人墓 538
第三节 古墓葬 538
十二、楚兴寺 538
十三、淋塘塔 538
十四、文秀塔 538
二、古墓群 539
一、朝阳岩石刻 540
第四节 石刻 540
三、文庙碑刻 545
二、淡岩石刻 545
四、柳子庙碑刻 546
五、怀素碑刻 549
六、墓碑 550
一、红军标语 551
第二节 红军遗物 551
第二章 革命文物 551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宣传品 551
一、《农民苦》 551
二、《齐心合约书》 551
二、解放军烈士墓 552
一、红军烈士墓 552
二、红军包袱 552
第三节 烈士墓 552
一、永州八记旧址 554
第一节 古迹 554
第三章 名胜古迹 554
四、绿天庵 555
三、唐叟钓矶 555
二、蘋岛 555
八、古井 556
七、愚溪 556
五、碧云庵 556
六、蒲洲 556
三、朝阳岩 557
二、石角山 557
九、仙人沟 557
第二节 秀山、名岩 557
一、香零山 557
六、司童岩 558
五、寿塘岩 558
四、淡岩 558
八、大陂岩 559
七、四仙岩 559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医疗机构 561
第一节 医疗机构 561
第二十六篇 医药卫生 561
第一章 医疗 561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医疗机构 562
一、中医 565
第二节 中西医疗 565
二、西医 566
一、公费医疗 567
第三节 医疗制度 567
三、中西医结合 567
一、农村巡回医疗队 568
第四节 医疗队 568
二、劳保医疗 568
三、合作医疗 568
四、海南制种医疗队 569
三、“三线”医疗队 569
二、血吸虫病防治医疗队 569
二、传染病防治 570
一、机构 570
第二章 预防保健 570
第一节 防疫 570
三、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治 572
二、新法接生 573
一、机构 573
第二节 妇幼保健 573
四、儿童保健 574
三、妇科病普查普治 574
二、食品卫生 575
一、饮水卫生 575
第三节 公共卫生 575
三、环境卫生 576
一、中药材的采购供应 577
第二节 药材器械经营 577
第三章 药材生产与管理 577
第一节 药材生产 577
第三节 药政管理 578
二、西药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供应 578
第一节 幼儿体育 581
第一章 学校体育 581
第二十七篇 体育 581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582
第四节 体育师资 583
第三节 业余体校 583
三、现代体育活动 584
二、民间武术 584
第二章 群众体育 584
第一节 农民体育 584
一、传统项目 584
第二节 职工体育 585
第三节 老年人、伤残人体育 586
第二节 竞赛成绩 587
第一节 主要赛事 587
第三章 体育竞赛 587
第二节 乡村设施 591
第一节 城镇设施 591
第四章 体育设施 591
第一节 佛教 593
第一章 宗教 593
第二十八篇 宗教风俗方言 593
第二节 道教 594
第三节 天主教 595
二、循道公会 596
一、圣公会 596
第四节 基督教 596
一、婚嫁 598
第一节 礼仪习俗 598
第二章 风俗习惯 598
三、祭祀 599
二、丧葬 599
二、元宵节 600
一、春节 600
四、喜庆 600
第二节 岁时习俗 600
七、重阳节 601
六、中秋节 601
三、清明节 601
四、端午节 601
五、中元节 601
三、菜肴 602
二、主食 602
八、其他节日 602
第三节 生活习俗 602
一、穿戴 602
二、商业、手工业 603
一、农业 603
四、居住 603
第四节 生产习俗 603
一、声母特点 605
第一节 语音 605
第三章 方言 605
三、声调特点 606
二、韵母特点 606
第二节 语法 607
五、文白异读 607
四、变调 607
三、韵母 608
二、声母 608
第三节 音系结构 608
一、声调 608
一、天文 614
第四节 基本词汇 614
四、农事 615
三、时令 615
二、地理 615
七、称谓、人品 616
六、动物 616
五、植物 616
八、人体 617
十、行为 618
九、衣食、住用 618
十一、其他 619
一、谚语 620
第五节 俗谚 620
二、歇后语 623
第一章 人物传 625
第二十九篇 人物 625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 650
第二章 英名录 650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 651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 651
第四节 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烈士 652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 660
一、重要文献辑存 689
第三十篇大事记附录 689
二、历代修志简介 704
三、诗文 707
四、传说 715
后记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