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体制机构队伍 60
第一节 建国前广播体制、机构、队伍 60
一、广州广播电台 60
二、民营电台 61
第二节 建国后省级广播电视体制、机构、队伍 61
一、体制 61
二、机构 63
三、队伍 69
第三节 市、县广播电视体制、机构 76
第二章 建国前的广播事业 83
第一节 广州市播音台 83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电台 84
一、广东广播电台 84
二、其他电台 85
第三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广州广播电台 85
第四节 民营电台 88
第五节 收音工具 91
第六节 游击区的新闻电讯台 92
第七节 有线广播 94
附录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广播电台 94
第三章 建国后的广播事业 95
第一节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 95
一、发展历程 95
二、节 目设置 104
三、大板块节目与节目主持人 126
四、播音工作 130
五、信息服务 133
六、广告 135
七、地方记者站 139
八、群众工作 140
九、系列台的改革与珠江经济台 143
十、技术设施 145
第二节 市、县人民广播电台 159
一、概况 159
二、节 目设置 160
三、宣传改革与新闻改革 161
四、广告 162
五、机构设置 162
六、省级以下市广播电台 163
第三节 有线广播 178
一、概况 178
二、收音站及广播站 179
三、农村有线广播网 179
四、节目 180
五、设施 181
六、管理 182
第四章 电视事业 185
第一节 广东电视台 185
一、发展历程 185
二、节 目设置 187
三、电视剧制作 200
四、交流与引进 202
五、译制节 目 205
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人 208
七、广告 210
八、群众工作 215
九、岭南台和珠江台的改革 217
十、对外宣传 219
十一、技术设备 222
第二节 市、县电视台 239
一、概况 239
二、省级以下市电视台 243
三、县级电视台 247
第三节 有线电视 251
第五章 广播电视教育 253
第一节 广播教育台 253
一、建台起因 253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253
三、优势与不足 255
第二节 电视教育节 目 256
第三节 广播电视大学 257
第六章 技术系统 259
第一节 概况 259
第二节 发射 260
一、中波发射 260
二、电视发射 261
三、调频发射 262
第三节 传输 264
第四节 转播 266
一、中波广播转播 266
二、电视转播 267
三、调频广播转播 268
第五节 广东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 269
一、概况 269
二、机构 269
三、管理效能 269
第七章 出版与研究 274
第一节 音像出版放映 274
一、概况 274
二、太平洋影音公司 275
三、汕头海洋音像总公司 278
四、录像放映 278
第二节 文字出版 279
一、概况 279
二、主要报刊简介 279
第三节 广播电视研究 281
一、概况 281
二、学术研究 282
三、技术研究 285
第八章 友好往来 289
第一节 在广东开展的全国性活动 289
一、节目评选 289
二、业务研究 289
三、其他专业性会议 289
第二节 国内交流活动 290
一、互访交流 290
二、会议交流 291
三、节目联合制作、交换活动 292
第三节 与港澳台地区的交往 293
第四节 国际交往 294
第九章 广播电视管理 297
第一节 节目管理 297
一、管理体系 297
二、编前会制度 297
三、四级审稿制度 298
四、后期管理 299
第二节 音像管理 299
一、整顿音像市场 300
二、建立管理机构和制度 300
第三节 事业管理 301
第四节 技术管理 302
一、概况 302
二、管理体制 303
三、管理范围 303
第五节 行政管理 305
一、分级管理的职权 305
二、岗位责任制 305
三、集体办公制度 305
四、管理新技术 306
五、行政管理规章 制度 306
第六节 财务管理 306
一、建国初期 306
二、50年代 307
三、60年代 308
四、80年代 308
第七节 器材管理 309
一、概况 309
二、基本任务 309
第十章 企业 311
第一节 概况 311
第二节 省厅属下企业 311
一、广播电视服务部 311
二、广东电视塔文化游乐中心 312
三、广视宾馆 312
第三节 省电台、省电视台属下企业 312
一、广东省广播发展公司 313
二、广东电视服务中心 313
第四节 市广播电视局属下企业 313
一、惠州音像出版社 313
二、佛山珠江音像出版公司 314
附录 315
一、建国后广东广播电视部分文件目录 315
二、重要文献资料 319
编后记 346
英文目录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