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中国共产党党史部分 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1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1
2.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2
3.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特点…… 3
4.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4
5.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5
6.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6
7.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7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8
9.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0
10.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1
1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意义以及“二七”惨案的历史教训 12
12.陈独秀的所谓“二次革命论” 13
第二章 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5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策略方针的根据 15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6
3.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区别 17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18
5.“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19
6.《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
7.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以及战争胜利发展的 20
原因 20
8.《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的基本内容 21
9.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22
10.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3
1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 25
第三章 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7
1.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主要的三次武装起义 27
2.关于党的“八七”会议 29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意义 30
4.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0
5.古田会议决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1
6.毛泽东同志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33
7.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35
8.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36
9.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37
10.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38
11.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39
12.“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39
1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0
14.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0
第四章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 43
1.“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 43
2.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指导路线的主要分歧 44
3.洛川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5
4.正确理解“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论断 46
5.关于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47
6.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48
7.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 49
8.打退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 50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52
11.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和意义 53
10.中国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 53
12.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54
1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4
14.党的三大作风 55
1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56
16.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同国民党的两次合作 56
第五章 党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58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58
2.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 60
方针 61
4.关于“第三条道路” 61
3.党关于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方针和军事 61
5.正确理解“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这一正确论断 62
6.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的出现及其作用 63
7.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意义 64
8.党的十二月会议的主要内容 65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66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党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 66
11.正确理解“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论断 66
1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伟大胜利的 67
意义 67
13.一九四九年初党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68
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被挫败 68
1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70
15.《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71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 72
1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73
第六章 党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75
1.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75
2.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76
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运动的历 史意义 77
4.在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80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 82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2
7.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84
8.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政策和主要经验 85
9.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政策和主要经验…………………… 85
1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86
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88
第七章 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90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90
2.关于一九五七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92
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93
4.一九六二年初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94
5.关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所取得的成绩及其经验 95
6.正确认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成就与失误 95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97
1.“文化大革命”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 97
2.“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99
3.“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99
4.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 100
5.“文化大革命”的严峻考验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101
6.“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10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04
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04
2.一九七八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105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06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重大意义 107
5.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 107
位 107
6.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08
7.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09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09
8.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09
9.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110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111
11.我党历史上三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 112
12.正确理解“执政党的党风,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12
1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 112
14.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整风整党 113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16
第一章 绪论 116
1.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16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17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 118
题 118
4.唯物主义及其发展形态 119
5.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120
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121
7.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22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23
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重要意义 125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26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27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129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129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0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 131
4.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 132
系 132
5.时间和空间及其特点 133
6.规律及其特点 135
7.二元论及其错误 136
8.世界统一于物质 136
9.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3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139
1.意识的起源 139
2.意识的本质………………………… 140
3.意识的能动作用 141
4.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42
5.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的 143
基本内容 143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45
1.唯物辩证法以及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 145
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特征 146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47
4.诡辩论的主要错误 148
5.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149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50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52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52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54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54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6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57
6.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158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58
8.解决矛盾的形式或方法 159
9.质、量、度的含义 160
10.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61
11.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162
12.量变和质变的形式 163
13.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学习这个规律的 163
13.实际意义 164
14.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164
15.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165
1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6
17.新生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 167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69
1.范畴及其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的关系 169
2.本质和现象及其辩证关系 170
3.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171
4.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73
5.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174
6.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176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78
1.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 178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9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180
4.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和形式 181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3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83
7.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184
9.归纳和演绎 187
8.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87
10.分析和综合 188
11.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189
第八章 真理………………… 191
1.真理的客观性 191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192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4
4.真理和谬误………………………………… 195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197
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
2.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以及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99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0
4.两种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201
5.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202
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203
7.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04
8.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05
9.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206
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8
1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09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12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13
3.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15
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16
5.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17
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19
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19
7.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20
8.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221
9.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产生 222
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24
1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224
1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6
13.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制改革 227
1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28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革命 230
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230
2.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31
3.阶级斗争的根源、作用和基本形式 232
4.阶级分析法 233
5.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234
6.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35
7.国家的职能…………………………… 236
8.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37
9.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38
10.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区别 239
11.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系 240
12.阶级的消灭和国家消亡 241
13.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42
14.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43
15.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44
16.无产阶级革命同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区别 245
1.社会意识及其一般特点 247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 247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8
3.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作用 249
4.道德及其和法律的区别 249
5.无产阶级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本质区别 250
6.艺术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251
7.宗教的产生和本质 252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253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55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55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56
3.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57
4.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258
5.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59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261
1.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261
2.人的本质 263
3.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 区别 264
4.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66
5.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67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 269
政治经济学部分 271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271
1.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 271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 271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72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273
5.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质 274
6.特有经济规律和共有经济规律 275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 276
统一…………… 276
8.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276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278
1.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78
2.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79
3.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同商品二因素的关 280
系 280
4.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 281
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282
6.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284
7.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 285
8.货币的本质及其五种职能 285
9.货币的流通规律 286
10.价值规律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87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289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 289
2.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290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以及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91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92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92
6.资本的本质以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 293
7.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294
8.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295
9.对先进机器设备(包括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观点的批判…………… 296
10.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97
1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98
第四章 资本积累 299
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99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重要意义 300
3.资本积累的源泉及其实质 300
4.资本有机构成 301
5.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以及这二者的区别和联 301
系 301
6.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302
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 303
化 303
8.资本原始积累以及它同资本积累的区别 304
9.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05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306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306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07
3.资本周转及资本周转时间 307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以及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308
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309
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10
7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实物形态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310
8.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以及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 311
9.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以及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 312
10.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313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315
1.利润和利润率以及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315
2.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316
3.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以及它们的关系 317
4.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革命意义……… 317
5.商业资本的职能和商业利润的来源 318
6.资本主义利息的实质和银行利润的来源 319
7.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与形式 319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21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 321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22
3.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322
1.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324
第八章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324
2.垄断的形成及其实质 325
3.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和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325
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25
5.垄断统治下的竞争 326
6.资本输出的必要和可能 327
7.资本输出的实质及后果 328
8.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329
9.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329
10.国际垄断的实质和保证国际垄断利润的手段 330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形式 330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331
1.寄生性或腐朽性是帝国主义固有的特性 333
第九章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333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和技术的停滞趋势 334
3.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 335
第十章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337
1.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前提 337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338
3.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 339
4.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建立 340
5.我国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341
6.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经济形式 342
7.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43
8.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45
9.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 346
10.中外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47
11.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必要性 34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350
1.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350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手段 351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52
4.“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353
5.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35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356
1.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356
2.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各种主要比例关系 357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58
4.搞好社会主义的计划工作 359
1.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原因 361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361
2.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商品交换关系 362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363
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64
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和商业的形式 365
6.我国当前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366
7.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必要性、性质和主要特 366
点 366
8.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渠道 368
9.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68
10.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369
11.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 371
12.社会主义制定计划价格的客观依据和价格政策 372
13.利用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373
14.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37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 375
1.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以及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376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377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378
4.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80
5.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381
6.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382
7.社会主义的奖金和津贴 384
8.农村集体经济的劳动报酬形式 38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 386
1.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386
2.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 387
3.社会主义责任制的实质及其意义 388
4.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制 389
5.实行经济核算制要以合理的价格体系为条件 390
6.要给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以相对的独立性和必要的自主权 390
7.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本质和构成 391
8.提高固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 392
9.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393
10.产品成本和社会主义赢利 394
11.社会主义赢利的形式和以税代利的改革 395
12.社会主义信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96
13.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息 397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399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 399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