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关于共和国文学 1
一、“共和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2
二、文学演变与历史关联 7
三、文学实绩和当代性特征 14
第一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阐释 22
一、新文化猜想与战时文艺主张 26
二、亲和民众的思想倾向 38
三、文艺功能观的内在矛盾 50
四、“中国化”的现代性经验 63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文艺体制的结构 74
一、“一为”与“二为” 75
二、由“改造”到“引导” 84
三、文学组织与作家的体制化 93
四、文学创作的运作与管理 101
第三章 创作主体的姿态与心态 110
一、跨时代作家的转变与调适 111
二、歌哭与共: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120
三、蹉跎岁月:苦难中的想象 130
四、文学新人的形式求索 142
第四章 新人物形象的形成与调整 150
一、工农兵形象的确立与净化 155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成长”特质 166
三、“英雄典型”的身份与类型化 177
四、“中间人物”的策略性命名 186
第五章 农民文化与乡士之恋 196
一、与黄土地亲近的文化血缘 198
二、乡村记忆和乡土文本 203
三、家族故事与土地神话 224
四、田园诗情与信仰之地 231
第六章 城市时代和城市文学 246
一、城市化进程与文学的转折 251
二、物化主题及其现实表现 271
三、迷濛中的生长 281
四、艺术感觉与城市情绪 293
第七章 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 310
一、女英雄模式与性别泯灭 313
二、文化寻父与颠覆男权 321
三、家园回望与重写母系 338
四、女性写作的期待与限度 345
第八章 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 357
一、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359
二、意识萌动与叙事实验 369
三、朦胧诗与新生代 378
四、先锋派文学及其评说 389
第九章 一体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学 417
一、文化融合的新阶段 417
二、民族性追寻的焦虑 431
三、“异族情调”与回抱传统 442
四、开掘民族文学的诗性智慧 456
第十章 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的选择 468
一、“双百”方针的坎坷历程 469
二、批评家的双重使命与两难处境 479
三、批评观念与批评方法的更变 489
四、新的批评倾向与批评格局 498
结语 终结与开始 512
后记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