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杜继文 1
导言 1
第一章 华严典籍与华严经学 1
第一节 华严经学的原初形态 1
一、《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发端 2
二、《本业经》与早期菩萨行 4
三、《渐备经》与普贤类经典 7
1. 竺法护的三类译籍 7
2. 终极崇拜对象--法身 10
3. 普贤行与普贤境界 13
4. 十度与十住 15
四、节译经与眷属经 19
第二节 华严经学的成熟形态 22
一、晋译华严的组织结构 23
二、卢舍那佛诸相 26
三、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 28
四、一多关系及其运用 32
五、法界与世间 34
六、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 37
第三节 华严典籍的形成历程 39
一、贵霜佛教与华严典籍东传汉地 39
二、支品与本部的一般区别 40
三、华严典籍形成的时间地点 43
第一节 华严典籍的初期流布与研究 48
一、单行经研究的两种趋向 48
第二章 华严学的理论转型与学派建立 48
二、《华严经》的多途运用 54
第二节 华严论书及其特点 58
一、简说《十住毗婆沙论》 58
二、《地论》的概念化倾向 59
第三节 地论师与华严理论转型 64
一、北魏《华严》研究诸传说 64
二、地论派组织结构与政治品格 65
三、形象描述与理性分析 71
四、宗趣与判教 74
五、六相体义与适用范围 77
六、当现两说与四宗五宗 80
第三章 诸派融合与华严宗创立 83
第一节 《十地》的流传与终结 84
一、僧猛与大兴善寺系 84
二、慧远系与《十地》绝闻关壤 87
第二节 华严诸派与华严学多途发展 91
一、普圆与苦行派的转变 91
二、昙迁与慧藏 95
三、灵幹的莲华藏世界海观 97
四、灵裕系与华严学基地的建立 99
第三节 三论系华严学与吉藏 102
一、法朗与兼弘《华严》的过程 102
二、慧眺与华严斋会 103
三、法敏与慧璿 104
四、吉藏的《华严游意》 105
一、法顺生平及其双重品格 108
第四节 法顺及其华严禅观 108
二、法顺著作及其真伪之辨 112
三、禅僧本色及其思辩特征 113
第五节 智俨与华严宗学说体系的形成 118
一、智俨生平和著作 118
二、法界缘起说的构成及来源 122
三、十会与十玄 125
第一节 概述 132
第四章 华严新说与分支 132
第二节 法藏与华严学的新进展 134
一、生平综述 134
二、著作简析 138
三、性起诸义 141
1. 性起溯源 141
2. 一体二用 143
3. 性起缘起 146
四、六相圆融 149
五、三种十玄 152
六、五教十宗 155
第三节 法藏弟子及其华严宗分支 160
第四节 李通玄的教外华严学 163
一、生平与著作 163
二、经文组织与判教之争 167
三、取象表法与得意忘象 172
四、三圣一体说 175
第五章 华严哲学的终结与禅化过程 182
第一节 华严禅化诸因 182
第二节 澄观与华严学说的定型 185
一、游学经历与著作 185
二、扶持正宗与诸宗融合 190
三、事理范畴与四法界 194
第三节 宗密的禅化华严学 197
一、生平概略 197
二、一心与四法界 199
一、希迁的《参同契》 202
第四节 晚唐五代禅宗对华严理论的运用 202
二、惟劲的“理事圆融” 205
三、沩仰宗的“事理不二” 206
四、曹洞宗的“五位” 208
五、法眼文益的“祖佛之宗” 209
第六章 宋代华严与禅净教融合 212
第一节 士大夫与华严学 213
一、《华严经》的地位与华严宗的义理 213
二、《华严经》与净土信仰 216
三、华严学与禅净教的融合 219
第二节 慧因寺系与华严宗中兴 222
一、子璿的《楞严经疏》 223
二、净源中兴华严宗事迹 225
三、以华严释《肇论》的途径 230
第三节 义和的华严净土说 231
第四节 《五教章》与华严诸家 234
一、道亭的《义苑疏》 235
二、师会及其弟子 237
三、同教别教之辩 240
四、《析薪》与《焚薪》 243
第五节 禅宗中的华严学 246
一、云门宗的华严学 246
1. 契嵩的依本起末和摄末归本 246
2. 法秀的从教入禅与现量比量之别 248
3. 惟白的《指南图赞》 250
4. 宗本的华严悟入处 252
5. 怀深的华严居士观 253
二、曹洞宗的华严学 255
三、临济宗的华严学 257
1. 道宁的华严机语 257
2. 圆悟克勤的以华严说禅 259
3. 佛海慧远的《奏对录》 261
第七章 华严学的流变与衰微 263
第一节 教禅新格局中的华严学 263
一、元代佛教政策对华严传播的影响 263
二、教门三派与华严义理 265
1. 元大都与五台山 268
三、华严教僧分布与华严传播途径 268
2. 江南各地 273
第二节 禅讲教分立中的华严学 276
一、明代前中期华严学的沉寂 276
二、佛教综合复兴与禅化华严 278
三、禅宗复兴与华严“实用”论 283
四、“四大高僧”对华严的诸种理解与运用 288
第三节 华严学的衰落与士丈夫的作用 292
一、华严的兼弘与衰落 292
二、续法普及华严义学的命运 295
三、士大夫运用华严的三种趋向 298
附录 302
一、晋译《华严》各品主角菩萨及其相关内容 302
二、大事记 308
三、索引 324
(一) 人名 324
(二) 名词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