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8
第二章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24
第一节 物质的科学规定 24
第二节 物质的存在状态 30
第三节 物质的存在方式 34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41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1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48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性 56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9
第一节 辩证法的演进和人类实践 69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76
第三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80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85
第五章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1
第一节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91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7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5
第六章 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13
第一节 质、量、度 113
第二节 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118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多样性及意义 127
第七章 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135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35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4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意义 146
第八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55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55
第二节 偶然性和必然性 160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5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69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174
第六节 系统和要素 179
第七节 结构和功能 185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90
第一节 科学的实践观 190
第二节 主体和客体 196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 206
第四节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12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运动 217
第一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17
第二节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226
第三节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29
第四节 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234
第五节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43
第十一章 真理和价值 251
第一节 真理及其特性 251
第二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 261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 271
第四节 党的思想路线 280
第十二章 社会本质和社会存在 289
第一节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和本质 289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社会 297
第三节 人口因素与社会 304
第四节 生产方式与社会 308
第十三章 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 327
第一节 社会政治及其构成 327
第二节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340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349
第四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360
第十四章 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 371
第一节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371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 377
第三节 阶级矛盾与社会发展 392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社会主义发展 404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410
第十五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历史作用 426
第一节 人的本质 426
第二节 人的价值 434
第三节 人的历史作用 441
第四节 人的选择和社会规律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