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青年》 3
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五四”时期的文化氛围 7
文学革命的倡导和发展 17
2.新文学社团、流派的发展与斗争 27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蜂起 27
竞争发展的文学流派 34
与复古派、“鸳鸯蝴蝶派”的斗争 46
3.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52
生活与创作的道路 52
《呐喊》、《彷徨》——现代小说的基石 59
《阿Q正传》面面观 73
《呐喊》、《彷徨》的审美体性与价值 80
散文艺术的拓展 83
《野草》——散文与诗的结晶 84
4.郭沫若与新诗的发展 90
经历·性格·诗学原则 90
《女神》的狂飙精神 96
从《星空》到《恢复》 100
5.新诗的嬗变 106
初期的尝试 106
青春的歌唱与思索——《湖畔》、《繁星》、 113
《流云》、《昨日之歌》 113
“新月诗派”的诗学主张与创作 120
象征主义趋向——李金发的创作 128
“普罗”诗风——蒋光慈的诗 132
6.散文的收获 137
萌生成长迅速的散文创作 137
“五四”杂感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的创作 147
“语丝文体”与周作人的散文 152
小品的繁荣——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的创作 159
小说观念的变迁与创作概貌 167
7.成长发展的小说 167
“问题小说”——冰心、王统照等的创作 175
叶绍钧的写实小说 184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188
乡土题材与田园风味 193
洪灵菲、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作家的小说的革命情绪 201
8.探索开拓中的话剧 209
文明戏的衰落与新剧理论的探讨 209
话剧团体和剧本创作 214
田汉·洪深·丁西林 219
9.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226
红色的30年代 226
“革命文学”的崛起与论争 229
对“新月派”的斗争 234
10.“左联”时期的文艺态势 238
“左联”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38
理论的拓展、深化与文学理论家的品格 242
文艺大众化运动 245
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 250
与“第三种人”、“自由人”的论争 253
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258
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东北沦陷区的文化 262
11.鲁迅——“左联”时期的业绩 268
左翼十年的文学和革命活动 268
鲁迅杂文的文体和历史价值 273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征和形象构造 276
鲁迅杂文的风格与笔法 280
别具一格的《故事新编》 284
《铸剑》——神异、复仇的颂歌 286
《理水》——历史与现实的杂糅 288
12.茅盾的创作 293
革命文学家茅盾 293
从《蚀》到《虹》 302
呼唤黎明的《子夜》 306
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及其他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