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
导论 1
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5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多种所有制结构 1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15
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17
三、多种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0
四、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趋势 22
五、多种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第二节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5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和特点 25
二、全民所有制的形式及其改革 25
三、全民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7
一、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 28
第三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形式 28
二、农村合作经济 31
三、企业联合体经济 33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34
一、个体经济 34
二、私营经济 36
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8
第二章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形式 40
第一节按劳分配及其在现阶段的特征 40
一、按劳分配的内涵 40
二、按劳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42
三、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44
四、制约按劳分配的因素 48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50
一、公有制经济中非按劳分配收入 50
二、劳动者个体经济的收入 52
三、个人财产收入 53
四、私营企业主的收入 54
五、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 56
六、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57
第三节改革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9
一、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9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60
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 61
四、改革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几点建议 62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6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6
第一节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的一般规定 66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66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0
三、商品的价值量 72
四、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75
五、货币的职能 80
六、货币的流通规律。铸币和纸币 82
第二节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 84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 84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85
三、市场经济的一般功能 87
第三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9
一、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89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9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 94
第四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98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98
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及历史地位 98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 100
三、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个性 101
四、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103
第二节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104
一、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105
二、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06
三、充分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使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 108
第三节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109
一、市场经济的基础规律——价值规律 109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增殖价值规律 111
三、供求规律 112
四、竞争规律 113
五、平均利润率规律 114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116
第一节市场 116
一、市场的涵义 116
二、市场结构 117
三、市场的功能 120
一、市场机制的涵义及特征 122
第二节市场机制 122
二、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124
三、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市场机制的作用 138
四、市场机制的完善 139
第三节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40
一、市场秩序的实质和意义 140
二、市场规则 142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44
第一节市场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144
一、市场体系的构成 144
二、市场体系的特征 146
第二节商品市场 148
一、生产资料市场 148
二、消费品市场 152
第三节金融市场 154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和分类 154
二、金融市场的主体和金融工具 156
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159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 160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160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62
三、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163
第五节技术、信息市场 165
一、技术市场 165
二、信息市场 168
第六节房地产市场 170
一、房地产市场的分类和结构 170
二、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172
三、房地产市场的作用 173
第七节期货市场 174
一、现货市场 175
二、期货市场 175
一、经济运行的两个主体 181
第一节微观经济运行及其主体 181
第三篇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 181
第七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主体 181
二、微观经济活动的内容 183
三、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185
四、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基本特征 186
第二节企业 188
一、企业的概念及类型 188
二、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89
三、企业的素质和活力 190
四、企业运行的基本要素 191
第三节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 194
一、联产承包制及其发展 194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户分散经营 197
三、农户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特征 198
一、居民的经济行为 199
第四节居民的经济行为 199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
三、居民消费 203
四、居民投资 207
第八章企业经营机制与经济行为 212
第一节企业经营机制 212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 212
二、企业的经营目标 217
第二节企业经营形式 219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219
二、租赁经营责任制 220
三、资产经营责任制 222
四、股份制 223
第三节企业经济行为 225
二、企业经济行为 226
一、企业行为合理化标准 226
第四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32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232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233
第九章农村经济关系与农户的经济行为 238
第一节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238
一、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必然过程 238
二、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39
三、加快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途径 240
第二节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244
一、农村市场体系 244
二、农村商品流通与价格 246
三、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248
第三节农户的经济行为 251
一、生产行为 251
二、农户与农业技术进步 258
三、农户的兼业化和专业化 261
四、农户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 263
第四篇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267
第十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267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267
一、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267
二、国民生产总值 268
三、国民收入 269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71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意义 271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72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273
四、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276
第三节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 280
一、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80
二、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分类 280
三、新MPS和新SNA的主要内容 282
四、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85
五、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285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及制约因素 289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涵义及指标 289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89
二、经济增长的涵义 290
三、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 292
第二节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295
一、人口因素 295
二、科技与教育的进步 299
三、自然资源因素 303
四、积累因素 304
第三节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 306
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306
二、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 307
三、稳定增长和经济波动 308
第一节经济发展目标 312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容 312
第十二章经济发展目标与结构优化 312
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314
三、实现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 316
第二节产业结构优化 317
一、产业与产业结构 317
二、产业结构调整 323
第三节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 328
一、地区经济与地区经济结构的涵义 328
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29
三、建立地区合理经济结构 332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334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334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涵义和功能 334
第十三章社会保障制度 334
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 335
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 336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336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38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340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350
第三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50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利条件 354
三、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54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对策要点 357
第十四章对外经济关系 362
第一节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362
一、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62
二、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 364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 366
一、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367
第二节扩大对外贸易 367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369
第三节全方位对外开放 374
一、对外开放是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 374
二、沿海经济区域的对外开放 375
三、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的全方位开放 377
四、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 378
第十五章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381
第一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 381
一、社会总供给的构成 381
二、社会总需求的构成 384
第二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 388
一、平衡与失衡 388
二、存量与流量 389
三、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396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可能性 397
第三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 397
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的形式 398
三、走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困境的途径 399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调控 401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401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404
一、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04
二、市场调节具有微观性,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促进总量平衡和总体结构合理 405
三、市场调节具有分化性,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06
第三节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406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406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410
第四节宏观调控体系 420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结构 420
二、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