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荷西时期的学校教育 1
第一节 宗教教育 3
第二节 教育目标与方法 7
第三节 师范教育 10
第四节 教育事业的没落 14
第五节 教学成果 15
第六节 西班牙人在北台湾的教育活动 17
第一节 明代学校教育 23
第二章 明郑时代的学校教育 23
第二节 明郑之兴学 24
第一项 永历九年之兴学 24
第二项 永历二十年之兴学 25
第一目 兴学动机 25
第二目 官学 26
第三目 私学 28
第四目 科举 29
第三章 清代台湾学校教育 33
第一节 进身与进学途径 34
第二节 进身与进学之基本条件 35
第一项 身分限制之种类 36
第二项 冒考之处理 48
第三项 改贱为良之严格限制 49
第四项 身分限制之理由 54
第三节 启蒙教育 60
第一项 私塾 61
第一目 私塾概况 61
第二目 私塾建立情形 62
第三目 恒春私塾简介 64
第四目 私塾学费 72
第二项 社学 74
第一目 社学概况 74
第二目 社学建立情形 76
第三目 澎湖社学教学法 81
第四目 社学与社 82
第三项 义学 89
第一目 义学概况 89
第二目 义学设置情形 91
第一目 书房的意义 95
第四项 日人对书房的调查记载 95
第二目 台南县义塾调查 97
第三目 书房教育活动 99
第四节 书院 105
第一项 书院的历史 105
第二项 清代书院的初设 107
第三项 清代书院制度 110
第四项 台湾书院的教育活动 112
第五项 台湾书院设置情形 114
第一目 台南市(光绪建省前的台湾县) 115
第二目 台南县(原光绪建省前的台湾县及嘉义县之最南部) 119
第三目 高雄市县(凤山县) 120
第四目 屏东县 123
第五目 嘉义县(诸罗县) 124
第六目 云林县 125
第七目 南投县 126
第八目 彰化县 128
第九目 台中县、市(光绪建省後的台湾府、县) 131
第十目 苗栗县 132
第十一目 台北县(淡水厅) 134
第十二目 台北市(光绪元年後的台北府) 135
第十三目 基隆市(光绪元年後的基隆通判厅) 136
第十四目 宜兰县(噶玛兰厅) 136
第十五目 澎湖县(澎湖厅) 137
第六项 海东书院 140
第七项 结论—私塾、社学、义学、书院性质之区分 143
第五节 儒学 151
第一项 入学考试—童试 151
第一目 考试名称 151
第二目 考试经过 156
第二项 生员的待遇 162
第三项 生员的月课季考 164
第四项 岁试与科试 165
第一目 岁试及告假 166
第二目 科试 170
第五项 考试程式 172
第六项 主试者及阅卷者 174
第七项 学生等级 175
第一目 一般生员 175
第二目 特殊生员 178
第八项 学校系统 182
第六节 贡监生 183
第一项 岁贡、恩贡 184
第二项 优贡、优监 189
第三项 拔贡 190
第四项 副贡 193
第五项 例贡、例监 193
第七节 清末新式学校 196
第一目 西学堂 197
第一项 自强运动的新式学校 197
第二目 电报学堂 199
第三目 番学堂 199
第二项 教会推动的新式学校 201
第一目 甘为霖的盲生教育 201
第二目 巴克礼的神学校 202
第三目 中学及女学 203
第四目 麦格的学堂 203
第五目 马偕的理学堂大书院 203
第一节 概述 215
第一项 同化政策 215
第四章 日据时期的学校教育 215
第二项 差别教育政策 216
第三项 愚民政策 216
第四项 国家主义教育 218
第二节 初等教育 219
第一项 学前教育 219
第一目 幼稚园之渊源 219
第二目 有关规则 220
第三目 概况表 220
第二项 国民学校 224
第一目 小学校 225
第二目 公学校 236
第三目 山地教育所及公学校 270
第三节 中学教育 284
第一项 男子中学 284
第一目 台湾总督府中学校 284
第二目 台湾公立中学校 289
第二项 女子中学 304
第一目 台湾总督府高等女学校 304
第二目 台湾公立高等女学校 305
第三目 「国语(日语)学校」附属女学校 306
第四目 台湾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学校 310
第五目 各种女学校移管州厅 313
第六目 台日学生共学制中之高等女学校 315
第七目 高等女学校设施之评价 322
第四节 师范教育 330
第一项 日据初期之师范教育 330
第一目 「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 330
第二目 台湾总督府师范学校 332
第三目 「国语(日语)学校」师范部甲、乙科 334
第四目 自台南师范学校迄「国语(日语)学校」台南分校 337
第二项 日据中期之师范教育 341
第一目 台湾总督府师范学校 341
第二目 师范学校小学师范部及公学师范部 344
第三目 台北师范学校之分割 350
第四目 设置女子演习科 351
第三项 日据後期之师范教育 352
第一目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的延长 352
第二目 师范学校的改制与升革 361
第三目 台中师范学校 362
第二目 台南师范学校 362
第一目 台北师范学校 362
第四项 各师范教育机关志略 362
第四目 新竹师范学校 363
第五目 屏东师范学校 363
第六目 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讲习科 363
第七目 彰化高等女学校讲习科 363
第八目 彰化青年师范学校 363
第九目 台北高等学校临时教员养成所 364
第一目 农事试验场讲习班 369
第一项 日据初期之职业教育 369
第五节 职业教育 369
第二目 「国语(日语)学校」实业部 374
第三目 糖务局糖业讲习所 376
第四目 工业讲习所 378
第五目 林业讲习所 380
第二项 日据中期之职业教育 381
第一目 在台日人职业教育 381
第二目 台人职业教育 384
第一目 台日同校(共学)制中之实业学校 389
第三项 日据後期之职业教育 389
第二目 日据下职业教育的特徵 417
第六节 高等教育 419
第一项 日据时期之高等教育 419
第二项 专科学校 421
第一目 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 421
第二目 台中农林专门学校 427
第三目 台北经济专门学校 430
第四目 台南工业专门学校 434
第一目 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 436
第二目 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 436
第五目 私立台北女子专门学校 436
第三项 高等学校 436
第四项 大学 439
第一目 台北帝国大学 439
第二目 台北帝国大学预科 447
第五项 战争末期的应变措施 448
第七节 残障教育—盲哑学校 449
第二目 公立盲哑学校官制的颁布 450
第一目 沿革 450
第一项 台南盲哑学校 450
第三目 台南州立台南盲哑学校学则 452
第二项 台北盲哑学校 453
第一目 沿革 453
第二目 从私立到公立 453
第三目 台北州立台北盲哑学校学则 454
第五章 光复後之教育设施 459
第一节 光复初期之一般教育设施 459
第一项 接收教育机构 460
第二项 设置教育行政机关 461
第三项 改革学制 461
第四项 甄选与培养师资 466
第五项 推行国语文及民族精神教育 468
第六项 免费供应教科书筹设空中学校 469
第七项 改进辅导加强学校辅导措施 471
第八项 留日学生及返台学生之处理 472
第二节 学前教育 475
第一项 学前教育之演变 475
第二项 现行学前教育概况 477
第一目 教育目标 478
第二目 行政组织 478
第三目 办理要点 479
第四目 经费筹集 481
第五目 奖惩规定 481
第六目 幼稚园设立之类别 483
第七目 托儿所设立之类别 485
第一目 质的提高 486
第三项 学前教育之发展概况 486
第二目 量的发展 496
第三节 国民教育 506
第一项 国民教育之演变 506
第一目 第一阶段(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八年) 506
第二目 第二阶段(民国三十八年—五十七年) 507
第三目 第三阶段(民国五十七年—七十年) 512
第二项 现行国民教育制度 516
第一目 有关法规 516
第三目 行政组织 517
第二目 教育目标 517
第四目 办理要点 521
第五目 经费筹集 522
第三项 国民教育之发展概况 522
第一目 质的提高 523
第二目 量的发展 564
第四节 中等教育 582
第一项 中等教育之演变 582
第一目 第一阶段(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八年) 582
第二目 第二阶段(民国三十八年—五十七年) 586
第三目 第三阶段(民国五十七年—七十年) 589
第二项 现行高级中学教育制度 591
第一目 有关法规 591
第二目 教育目标 591
第三目 行政组织 592
第四目 办理要点 596
第三项 中等教育之发展概况 600
第一目 质的提高 600
第二目 量的发展 617
第一项 职业教育之演变 666
第一目 第一阶段(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八年) 666
第五节 职业教育 666
第二目 第二阶段(民国三十八年—五十七年) 673
第三目 第三阶段(民国五十七年—七十年) 677
第二项 现行职业教育制度 679
第一目 有关法规 679
第二目 教育目标 681
第三目 行政组织 684
第四目 办理要点 694
第一目 质的提高 699
第三项 职业教育之发展概况 699
第二目 量的发展 720
第六节 师范教育 737
第一项 师范教育之演变 737
第一目 第一阶段(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八年) 737
第二目 第二阶段(民国三十八年—五十七年) 743
第三目 第三阶段(民国五十七年—七十年) 748
第一目 有关法规 750
第二目 教育目标 750
第二项 现行师范教育制度 750
第三目 行政组织 751
第四目 办理要点 754
第五目 服务与进修规定 756
第三项 师范教育之发展概况 765
第一目 质的提高 765
第二目 量的发展 789
第一项 高等教育之演变 799
第一目 第一阶段(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八年) 799
第七节 高等教育 799
第二目 第二阶段(民国三十八年—七十年) 804
第二项 现行高等教育制度 808
第一目 有关法规与教育目标 808
第二目 行政组织系统 809
第三目 办理要点 822
第三项 高等教育之发展概况 834
第一目 质的提高 834
第二目 量的发展 849
第一项 光复初期之教育行政机关 867
第一目 省级教育行政机关 867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关 867
第六章 光复後之教育行政 867
第二目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875
第二项 现行之教育行政机关 878
第一目 省级教育行政机关 878
第二目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891
第二节 各项主要教育行政措施 894
第一项 教育基本方针之策定 894
第二项 各类教育制度之确立 896
第一目 学前教育与国民教育之改制 900
第二目 中等教育之改制 901
第三目 高等教育之改制 903
第四目 特殊教育与社会教育之改制 906
第三节 教育人员 907
第一项 教育人事制度之建立 907
第一目 教育人事法令之制订 907
第二目 教育人事机构之设立 907
第二项 教育人员之任用 908
第一目 教育行政人员之任用 908
第二目 各级学校校长之任用 913
第三目 各级学校教师之任用 919
第四节 教育经费 934
第一项 省教育经费 935
第一目 省教育经费之来源与筹集 935
第二目 省教育经费之分配 943
第三目 省教育经费预算下之编列 953
第二项 县市教育经费 955
第一目 县市教育经费之来源与筹措 955
第二目 县市教育经费之分配 960
第三目 各县市教育经费之比较 972
第四目 县市教育经费预算之编列 975
第五节 教育视导 977
第一项 教育视导之组织 977
第一目 光复初期之教育视导 977
第二目 现行教育视导之组织 979
第二项 教育视导人员 984
第一目 教育视导人员应具备之资格 984
第二目 教育视导人员之职务与权限 984
第三项 教育视导计划与实务 990
第一目 教育视导实务 990
第二目 台湾省加强教育视导计划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