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3
四书中的常理 3
第一篇 以义为利 3
第二篇 劝谏父母之正道 6
第三篇 过而能改,人皆敬之 8
第四篇 王道霸道之分 10
第五篇 事亲重在养志,而不重在养口体 12
第六篇 修己之目的在自得 15
第七篇 外表美不如内心美 17
第八篇 君子尽其在我而常自反 19
第九篇 士为行道而仕,为贫乃例外 22
第十篇 良心须得培养 25
第十一篇 正义与人格重于生命 28
第十二篇 学问之第一目的为管制自己 32
第十三篇 养身之重要 34
第十四篇 天爵重于人爵,宜善修之 36
第十五篇 施教必重规矩 38
第十六篇 为臣者不辅佐其君行仁道,而徒知助长其侵略与聚敛,称之曰民贼 40
第十七篇 当大任者,必先经历艰苦之境遇,而后有成 43
第十八篇 对不可教者采不屑教诲之方法,使之自惭,亦教诲之一法也 46
第十九篇 诚则明智而乐,推己及人而近仁 47
第二十篇 礼贤乃能得贤臣 49
第二十一篇 君子之过人处,在能自重 51
第二十二篇 霸道与王道治下之人民,其心态大有区别 53
第二十三篇 君子有三乐 55
第二十四篇 时使薄敛,以使人民生活富足而归仁 57
第二十五篇 最后之成功,属于锲而不舍之努力者 59
第二十六篇 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及勉强而行之之分别 61
第二十七篇 君子推恩,必有其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63
四书中的故事 67
第一篇 哀公问政于孔子 67
第二篇 礼贵恰到好处,不重外表 77
第三篇 为政最忌聚敛 79
第四篇 为人当先立志 81
第五篇 玩世不恭,于世无益 86
第六篇 治国之道,安内重于攘外。为臣之道,谏而不听则去 88
第七篇 楚国隐者不了解当时孔子救世之苦心 93
第八篇 孔子救世之苦衷不为隐者所谅解 95
第九篇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仍不免遭隐者之讥笑 98
第十篇 明义与利之别,为治与乱之关键 101
第十一篇 惟能与民共乐者乃能享其乐 104
第十二篇 王政(仁政)源于仁心之推展 108
第十三篇 与民共享,囿虽大而嫌小。反之,囿虽小亦嫌大 121
第十四篇 欲行王政,不宜毁明堂。与民同之,虽有私欲,亦无碍于王政之施 124
第十五篇 君如戕贼仁义,谓之一夫,人人得而诛之 130
第十六篇 除暴救民,义也。取与不取,取决于民意 132
第十七篇 自强才能图存 137
第十八篇 道之能行与否,在于环境(天)与形势,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之也 139
第十九篇 取之有道 143
第二十篇 士之仕也,为行道而非为求利。道不行则去 146
第二十一篇 上无诚意礼贤,则去 150
第二十二篇 孟子自己表明用世心切 153
第二十三篇 孟子忧世心切,认为自己用世之时机己到 157
第二十四篇 孟子无意久留齐国,不受禄,为行止较为自由 159
第二十五篇 治国重在民事,尤以地政为先 161
第二十六篇 孟子引述尧舜治人之正道以力辟邪说 169
第二十七篇 儒家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而疏,由近及远。墨家则主张兼爱,孟子指出其不合实际 181
第二十八篇 君子不枉道而从人,宜守正不屈 186
第二十九篇 小国生存之道 190
第三十篇 邪说淫辞为害,有甚于洪水猛兽,人人有责扑灭之 195
第三十一篇 矫情不能称廉 202
第三十二篇 求富贵而不以道之可耻 206
第三十三篇 主政者必须天与人归 209
第三十四篇 传贤或传子,取决于民意 213
第三十五篇 枉己不能正人 218
第三十六篇 交友之道,以平等辅仁为原则,不可有挟 222
第三十七篇 大人与小人之分别 226
第三十八篇 凡事相互比较轻重,宜先有一共同基础 228
第三十九篇 效法古人,宜效法其言行而不在外表 231
第四十篇 重利轻义,不能止战争 234
第四十一篇 利己而损人,非治水之正道 237
第四十二篇 好善不倦,谓之天爵,以得天爵者为政,则善人亲之,恶人远之 239
第四十三篇 士应以居仁由义为尚志 242
第四十四篇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虽天子之父杀人,亦不能赦免。孟子所想之办法,不得己耳,亦未必行得通 244
第四十五篇 当爱而不爱,不当爱而爱,本末倒置,谓之不仁 247
下篇 251
四书中的常理 251
第一篇 青年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先 251
第二篇 君子求知之方 253
第三篇 大臣有为国举贤之责 255
第四篇 好学不在乎衣食居住之美 257
第五篇 为学在于尊人伦 259
第六篇 君子之于言与行 261
第七篇 孝弟是为仁之本 263
第八篇 巧言令色者必少仁心 265
第九篇 治国五要 267
第十篇 君子以失言为戒 269
第十一篇 异端害道 271
第十二篇 孔子自述其进德之序 273
第十三篇 为学之道 275
第十四篇 君子之道四 277
第十五篇 所以为孝 279
第十六篇 慎终追远,以厚民德 281
第十七篇 礼之用,和为贵 283
第十八篇 君子学欲其博,守欲合理 285
第十九篇 言行交际,当谨之于始 287
第二十篇 柳下惠依正道而行,不因职位之大小 289
第二十一篇 受知易,知人难 291
第二十二篇 君子之争也以礼 293
第二十三篇 为政以德 295
第二十四篇 诗的功用 297
第二十五篇 治国以德与礼为上 299
第二十六篇 交友不可熟不拘礼 301
第二十七篇 君子之自修 303
第二十八篇 人君四诫 305
第二十九篇 谨慎择友 307
第三十篇 今人不如古人 309
第三十一篇 君子以反省为常课 311
第三十二篇 事君交友,宜以礼渐进 313
第三十三篇 道能化民 315
第三十四篇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17
第三十五篇 远怨之道 319
第三十六篇 君子慎言 321
第三十七篇 对不仁之人,当以风化之 323
第三十八篇 鄙夫不可与共事 325
第三十九篇 一切都应该反求诸己 327
第四十篇 君子之道,在养之深厚 329
第四十一篇 见大人则藐之 331
第四十二篇 观人当于其所忽 333
第四十三篇 秉国三大忌 335
第四十四篇 眸子最易显正邪 337
第四十五篇 诚为一切之本 339
第四十六篇 毁誉之言,未可遽信 342
第四十七篇 君子求其在己 344
第四十八篇 人当有所不为 346
第四十九篇 今古关之为用 348
第五十篇 积习可以移人 350
第五十一篇 取与宜得其当 352
第五十二篇 君子有九思 354
第五十三篇 时然后言 356
四书中的故事 361
第一篇 君子以义为上 361
第二篇 礼乐之治,是治道的最高境界 363
第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65
第四篇 士以有耻为第一 367
第五篇 扶助残障,要周详尽礼 370
第六篇 君子周急不继富 372
第七篇 恭、敬、忠,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少的 375
第八篇 好人与坏人,要怎样分辨 377
第九篇 为政之要 379
第十篇 君子先行而后言 381
第十一篇 为仁之道,在敬与恕 383
第十二篇 干禄之道,在慎言与行 385
第十三篇 为政之道,无欲速,无见小利 387
第十四篇 君子以贪恋禄位为可耻 389
第十五篇 举贤才,远小人,则民服 391
第十六篇 仁者无敌 393
第十七篇 坦诚谦虚的人最可喜 397
第十八篇 君子以寡过为急 399
第十九篇 言、笑与取,贵在适当 401
第二十篇 孟子不欲枉道以求合,恐不得其位以行道也 403
第二十一篇 人能言忠信,行笃敬,则无往而不通 406
第二十二篇 君子之所恶 409
第二十三篇 为政之要,在尊五美,屏四恶 411
第二十四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415
第二十五篇 恭宽信敏惠,所以为仁 417
第二十六篇 君臣之间,惟礼与忠 419
第二十七篇 君子固穷 421
第二十八篇 圣人的愿望--人人各得其所 424
第二十九篇 自爱其身即所以为孝 427
第三十篇 仁者其言也讱 429
第三十一篇 圣人之闻政,与众不同 431
第三十二篇 君子之于知与仁 434
第三十三篇 为仁在克己复礼 436
第三十四篇 三年之丧,所以报父母三年之怀 439
第三十五篇 圣人的辞受进退,一准于义 442
第三十六篇 人君对国家,要负全面的责任 449
第三十七篇 君子处富与处贫之正道 452
第三十八篇 行仁政,才能获得人民拥护 454
第三十九篇 贤者国君不可得而友 458
第四十篇 与民同乐,可以王天下 465
第四十一篇 事莫大于奉礼,孝莫深于哀恸 470
第四十二篇 为政在养民、教民 476
第四十三篇 惟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483
第四十四篇 养士之道,首在尊重人格 486
第四十五篇 士不可以招之即来 491
第四十六篇 待小人之道 498
第四十七篇 士以王天下为最高志愿 501
附录一:两岸互信合作 促进祖国统一 508
附录二: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