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与校正 2
第一章 测量仪器工具检校须知 2
§1-1 常用仪器和主要工具 2
§1-2 测量仪器系列及其主要参数 8
§1-3 仪器工具检校项目和检校注意事项 10
§1-4 常用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13
第二章 测量仪器检验校正方法 26
§2-1 测量仪器检视 26
§2-2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6
§2-3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44
§2-4 平板仪的检验与校正 52
§2-5 测量仪器几种参数的测定方法 54
§3-1 一级线纹米尺的使用方法 59
第三章 主要工具的检验 59
§3-2 水准尺的检验方法 60
§3-3 普通钢尺的长度检定 67
§3-4 悬挂罗盘仪和悬挂半圆仪的检校 73
第二篇 近井点和井口高程基点测量 76
第一章 坐标系统及坐标换算 76
§1-1 参考椭球体和高斯-克吕格平面坐标 76
§1-2 矿区坐标系统的选择 80
§1-3 坐标换算 86
第二章 近井点及井口高程基点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设计 103
§2-1 近井点和井口高程基点的技术要求 103
§2-2 近井网技术设计 111
第三章 光电测距 129
§3-1 光电测距仪的结构、分类及测距原理 129
§3-2 光电测距的误差分析 132
§3-3 光电测距仪主要技术指标的检测 134
§3-4 光电测距仪测量距离 158
第四章 三角点水平角观测工作及平面测量概算 166
§4-1 水平角观测 166
§4-2 归心改正和归心元素测定 174
§4-3 外业资料的整理和检核 179
§4-4 平面测量概算 181
第五章 条 件平差 191
§5-1 条件平差原理 191
§5-2 测角网中条件方程的种类和组成 193
§5-3 测边网和边角网中条件方程的种类和组成 217
§5-4 权函数式的列法 226
§5-5 法方程的组成和解算 231
§5-6 改正数和平差值的计算及最后的检核 244
§5-7 精度评定 245
§5-8 条件平差步骤及注意事项 248
§5-9 克吕格两组平差 253
第六章 间接平差 260
§6-1 间接平差原理 260
§6-2 误差方程 262
§6-3 法方程的组成和解算 269
§6-4 精度评定 274
§6-5 间接平差算例——坐标平差 283
第七章 地面导线测量及平差计算 293
§7-1 导线测量作业 293
§7-2 单导线按严密条件平差 295
§7-3 导线网按附有未知数的条件平差 302
第八章 井口高程基点测量 323
§8-1 基本要求 323
§8-2 水准测量 324
§8-3 三角高程测量 326
§8-4 三角高程测量高差计算 329
§8-5 高程测量的成果整理 331
§8-6 井口高程基点测量平差 333
第三篇 矿井测量 346
第一章 矿井联系测量 346
§1-1 矿井联系测量的任务和主要精度要求 346
§1-2 几何定向的准备工作以及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的编制 348
§1-3 地面连测导线测量 350
§1-4 定向投点 351
§1-5 一井定向 357
§1-6 两井定向 363
§1-7 陀螺经纬仪定向 372
§1-8 导入高程测量 391
第二章 井下平面控制测量 397
§2-1 矿井测量允许误差的确定和井下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 397
§2-2 水平角测量 400
§2-3 用钢尺测量井下导线的边长 410
§2-4 用光电测距仪测量井下导线的边长 419
§2-5 井下经纬仪导线的测量和计算 421
§2-6 井下经纬仪导线的误差 431
第三章 井下高程测量 443
§3-1 概述 443
§3-2 井下水准测量 443
§3-3 井下三角高程测量 446
§3-4 井下高程测量的误差 447
第四章 井下经纬仪导线测量和高程测量的平差 454
§4-1 单个经纬仪导线的平差 454
§4-2 结点法平差导线两 458
§4-3 多边形平差法 463
§4-4 井下高程测量的平差 469
第五章 贯通测量 470
§5-1 井巷贯通允许偏差和误差预计参数 470
§5-2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 471
§5-3 井巷贯通误差预计实例 481
§5-4 井巷贯通标定数据的计算 492
§5-5 贯通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贯通实际偏差的测定 497
§5-6 贯通测量技术总结编写提要 498
第六章 采区测量 499
§6-1 采区联系测量 499
§6-2 碎部导线测量 502
§6-3 综采时的测量工作 504
§7-1 图幅的划分与编号 505
第七章 矿图 505
§7-2 方格网绘制 509
§7-3 矿图的种类和内容要求 516
§7-4 聚酯薄膜绘图 521
§7-5 矿图的复制 524
附录 528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528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531
附录三 卯酉圈曲率半径(N)、子午圈曲率半径(M)、平均曲率半径(R)、纬圈半径(γ)数值表 535
附录四 计算球面角超、方向改化、距离改正所需的f、f′数值表 537
附录五 法截弧曲率半径RA计算用表 538
附录六 R(δA2+δB2+δA·δB)值表 540
附录七 方向改化值δ″表 544
附录八 风级表 546
附录九 降雨等级表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