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疑罪概述 7
第一节 疑罪的定义与特征 7
一、疑罪的定义 8
二、疑罪的特征 12
第二节 疑罪的分类 15
一、我国对疑罪分类的不同观点 15
二、本书对疑罪的分类 17
第三节 疑罪产生的原因 22
一、客观原因 22
二、主观原因 24
第二章 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28
第一节 疑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考察 29
一、疑罪与犯罪构成的联系 29
二、疑罪与犯罪构成的区别 30
第二节 罪与非罪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31
一、犯罪客体的考察 32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考察 34
三、犯罪主体的考察 40
四、犯罪主观方面的考察 42
第三节 情节轻重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44
一、派生的情节轻重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44
二、共同犯罪形态的情节轻重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48
三、其他情节轻重之疑罪的考察 51
第四节 此罪彼罪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52
一、涉嫌的此罪彼罪都不符合各自的犯罪构成 53
二、涉嫌的此罪彼罪符合其中一罪的犯罪构成 54
第五节 一罪数罪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55
一、行为整体把握时难以符合一罪的犯罪构成而拆分时符合数罪的犯罪构成 56
二、行为整体把握时符合一罪的犯罪构成而拆分时难以符合数罪的犯罪构成 58
第六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之疑罪的犯罪构成考察 60
一、理论上的考察 60
二、司法实践中的考察 62
第七节 考察小结 63
第三章 疑罪认定的程序法考察 65
第一节 疑罪认定时几个需要鉴别的概念 65
一、疑罪案件与疑难案件 65
二、疑罪案件与有罪案件 66
三、疑罪案件与无罪案件 67
第二节 疑罪认定的标准 71
一、大陆法系国家疑罪的认定标准 71
二、英美法系国家疑罪的认定标准 73
三、我国疑罪的认定标准 75
第四章 疑罪的处理 83
第一节 疑罪的处理原则 83
一、大陆法系国家疑罪的处理原则 83
二、英美法系国家疑罪的处理原则 87
三、我国疑罪处理原则的历史沿革 89
四、我国疑罪处理应当确立的原则 93
五、疑罪从无、疑罪从宽与无罪推定 106
第二节 贯彻“应当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的重要意义 110
一、理论层面上的意义 110
二、实践层面上的意义 112
第三节 刑事诉讼各阶段如何具体贯彻疑罪的处理原则 115
一、侦查阶段对疑罪处理原则的具体贯彻 115
二、批捕、审查起诉阶段对疑罪处理原则的具体贯彻 118
三、审判阶段对疑罪处理原则的具体贯彻 121
四、刑罚执行期间如何贯彻疑罪的处理原则 133
第五章 疑罪案件中人权保障的突出问题与成因分析 137
第一节 人权保障概述 137
一、人权 137
二、人权保障 141
三、疑罪案件中的人权保障 143
第二节 疑罪案件人权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43
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讯逼供 143
二、非法羁押、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145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行使 146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申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148
五、非法搜查现象比较普遍 149
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产权不能得到合理保护 150
七、刑事赔偿请求权不能得到司法机关的合理满足 151
八、被害人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救济 152
第三节 疑罪案件人权保障存在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52
一、陈旧的法律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152
二、部分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 154
三、法律规范的制定跟不上国际人权保障的发展趋势 155
第六章 解决疑罪问题的立法与司法建议 162
第一节 解决疑罪问题的立法建议 162
一、将疑罪处理原则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子原则加以规定 163
二、具体规定疑罪处理原则的适用 165
三、增设疑罪案件辩诉协商(交易)制度 175
四、完善与疑罪有关的配套制度建设 180
第二节 解决疑罪问题的司法建议 193
一、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 193
二、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的执法素质 199
三、进一步改善办案条件 201
四、完善收集、调取证据的规则 202
五、规范对存疑证据的审查规则 204
六、加强对羁押场所的监管防范力度 206
七、将刑事司法效果的评价标准确定为法律效果 207
八、将司法人员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209
结语:和谐社会呼唤正确认定和处理疑罪 211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