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张政烺先生访问记 陈智超 1
记业师张苑峰先生 张守常 7
我的老师张政烺先生 邹衡 13
当张政烺先生谈对日抗战期间史语所的图书馆 石璋如 15
张政烺先生与古史研究 吴荣曾 21
我和张政烺先生的五次会面 [美] 吉德炜 25
他把一生献给了学术——记张政烺先生的学术生涯 孙言诚 27
张政烺先生对甲骨学的重要贡献——师从先生问学忆往 刘桓 35
追寻中国文化的根 严文明 41
山东章丘西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试析 佟佩华 刘延常 兰玉富 45
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 安志敏 57
侯家庄1001号大墓的年代与相关问题 郑振香 63
商丘宋城和鹿邑大墓 张长寿 77
两周时期海岱考古遗存所反映的夷夏关系 邵望平 高广仁 81
晋侯墓地墓主推定之再思 李伯谦 97
中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 高崇文 103
汉代兵器二论 杨泓 115
纽约出现的东汉青铜灯树考议 王育成 125
北宋时期的制礼作乐与古器研究 王世民 135
东夷系统的已佚古文字 俞伟超 139
论殷墟甲骨的埋藏状况及相关问题 刘一曼 147
羌甲探索 赵诚 165
花园庄卜辞中有关祭祀的两个问题 刘源 175
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 裘锡圭 181
就甲骨文所见申说商代后期的徭役 王贵民 189
甲骨文所见晋南方国考 沈建华 205
记中村不折旧藏的一片甲骨刻辞 朱凤瀚 213
殷墟卜辞“?凡?疾”考辨 林小安 221
甲骨文“?”即“曷”字说——兼谈羯的族源 赵平安 229
夏墟大夏考 罗琨 237
说河伯 辛德勇 255
西周铜器断代研究的反思 刘启益 261
香江新见彝铭两则 张光裕 281
甲骨文金文“‘天’字族群”假说 吴锐 289
谈济南市博物馆藏元年相邦建信君铍 吴振武 305
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 李零 309
从竹简本《老子》、《缁衣》、《五行》谈楚简文字构形 曹锦炎 323
战国官印“尚路玺”考释 李家浩 329
临淄后李齐国陶文 王守功 许淑珍 333
新见布权试析 黄锡全 349
睡虎地秦简《日书》“龙”字试释 刘乐贤 355
“夭租丞印”封泥与“矢租?君”银印新考 林沄 363
宋白玉“封”字印考 史树青 367
春秋岁星纪年管窥 张永山 369
论我国长城出现的历史背景 瓯燕 377
略说先秦战争观念的演进 吴九龙 385
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田余庆 389
汉代吴越平原农业生产刍议 张泽咸 403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城邑考辨 曲英杰 413
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 林甘泉 421
汉代司隶校尉考 许树安 433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城诸国物产 余太山 437
论刘秀的人才观 张荣芳 455
说新——兼论年号创制之原因 廖伯源 467
唐代墓志中所见的高句丽与百济人士 赵超 485
岳飞后裔考略 王曾瑜 495
辽代隶宫州县的汉族地主 李锡厚 509
契丹小字《韩高十墓志》考释 刘凤翥 517
丘处机“一言止杀”辨伪 杨讷 523
官箴、戒石铭与行政伦理 白钢 533
元代的禳灾活动 陈高华 539
明代重赋出于政治原因说 郑克晟 547
中国封建社会诸子均分制述论 栾成显 559
弘治初两京御史案 商传 577
明代《处士杨公同室李氏寿藏》碑阴《山花一韵》解释和再译 徐琳 591
《史可法扬州督师期间的幕府人物》补正 何龄修 599
李自成禅隐夹山寺仅仅是个传说——《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读后 王戎笙 609
李自成最后的归宿 袁良义 619
中黄子考——丁原植《文子新论》序 饶宗颐 629
《周礼》官联续论 宫长为 631
重读《讲史与咏史诗》 程毅中 635
刘氏校书考略 李解民 645
两晋南北朝之纬学——经学界的通纬风尚 吕宗力 655
《贞观政要》的流传与版本——兼驳日本学者的若干论点 谢保成 671
中庸之道与司马光哲学 漆侠 681
论永嘉学派的历史形成 胡珠生 695
关于常州庄氏学渊源之探讨 陈祖武 705
《三朝北盟会编》许刻本卷首彭元瑞题识志疑 梁太济 711
龚自珍事迹二考 樊克政 719
禹贡学会的复员及其结束 顾潮 725
读后——顾颉刚在1915年 顾洪 733
王献唐日记的文献价值 丁原基 741
林仰山及其旧藏陶量 李学勤 759
编后记 761
石璋如文图版 763
王育成文图版 775
史树青文图版 777